蔡孝乾吴石出事后,有人成功将情报送回了大陆,这个人并不是黎晴

1948年5月,离大决战的时间已经不足半年,对台情报越发重要,李克农毅然接过了这个重担。

经过深思熟虑后,他向台湾布下了三条线,这是李克农多年情报工作总结出的经验:情报线不怕少,就怕断。

早在1945年9月,蔡孝乾就被任命为“台工委”负责人,到台湾当地开展基层工作,负责组织发展,主要是带领群众争取减租斗争。因为蔡孝乾是台湾本地人,又是走过25000里长征的“老同志”,组织对他赋予了绝对的信任。

蔡孝乾也就成了潜伏在台岛的第一条情报线,他通过交通员刘青石与香港站保持联系,源源不断地输送情报。

第二条便是吴石将军这条线,他身居蒋军高层,能直接接触到老蒋的核心机密,由他的好友何遂将情报送到香港站,后因何遂一家身份暴露,便由他的副官聂曦冒险去送。

吴石将军在1947年4月就与我党建立了联系,那次在上海与华东局的秘密会面,他就确定了谁才是真正为了国家,为了人民。

两条线各有分工且互不交叉,不得不说,李克农的布局实在精准。

为何说隐蔽战线的力量抵得过千军万马呢?

共同发力的他们将源源不断的情报汇聚到北京,那是实实在在为解放沿海岛屿提供了重要支撑。

1949年底,台岛的潜伏工作依然顺利开展着。蔡孝乾对基层情况已经摸得很透,吴石将军的情报太具核心价值,绝密中的绝密,一份份都是由聂曦冒险送到香港,然后转送华东局。

就在大家都专注于工作时,不曾想,一场暴风雨正在逼近。

12月初,朱枫抵达台湾。自何遂撤台后,她是华东局新派给吴石的交通员,然而,朱枫在台工作时同时接触了吴石和蔡孝乾。

这样的安排看似高效,可他们打破了一条铁律,那就是单线联系。即便一条线断了,其它线也不会受到影响,如果横向联系的话,风险倍增,一条线断就会全军覆没。

他们哪里知道,从七月陈诚办公桌上突然冒出了一份《光明报》开始,蒋军内部就开始秘密搜捕我党人员了。

他们先抓了一些发放这些报纸的学生,然后顺藤摸瓜,竟发现了蔡孝乾的线索。

1950年1月29日,蔡孝乾秘密被抓。虽说他中途跑掉了一次,但由于自身的问题很快又被抓住,仅仅过去一周,他便供出了我党在台潜伏人员的所有名单。

400多名同志呀,一眨眼就全被抓了起来,然后悉数牺牲。

特务们高兴坏了,因为他们在蔡孝乾的住处还搜到了一张出境通行证,办理此证的人正是吴石的副官聂曦。

通行证是给蔡孝乾小姨子办的,直接就牵扯出了聂曦,紧接着吴石的家遭到突查,特务诱供了吴石的妻子王碧奎,第二天,吴石就被抓了。

两条线就这么一眨眼的工夫便覆灭了,对台的工作直接瘫痪,就在李克农心急如焚的时候,第三条线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最终送回情报的人并不是黎晴。

香港站传来好消息,于非送回了关于台岛战略情报的胶卷。

李克农松了口气,这种心急如焚还是在1931年顾顺章叛变时经历过,所以后来的行动,他都会明确下达指令:“一定要单线联络,以情报为主。”

说到于非,自然就要说到萧明华,因为第三条线的核心就是他们两人。

萧明华,是出生在浙江嘉兴的一个女孩子。25岁那年,她来到北京师院读书,遇见了曾经教过自己的朱芳春老师。异地遇熟人,这让萧明华十分高兴。

此时的朱芳春不仅是北京师院的教授,还是我党地下工作者。萧明华积极学习的态度让朱芳春十分欣赏,课余便推荐些进步书籍让她读。正值解放战争时期,这些书籍让萧明华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她加入了爱国学生的运动当中。

萧明华的成长,组织一路看在眼里。1947年9月,朱芳春接到指示,将萧明华吸收到自己的地下工作小组中,从此她便走上了为国为民的道路。

1948年,即将毕业的萧明华收到了一封来自台湾的信件。她拆开一看,原来是自己的恩师台静农邀请她去台湾任教,教当地学生的国语。这可是萧明华的强项,她在北师院学得最好的就是国语注音和语音应用了。

大陆即将解放,静农先生的邀请正好为台岛的战场提供了契机,萧明华随即将这事报给了组织。

借着这样的机缘巧合,组织很快同意了萧明华的建议,于是她带着潜伏者的身份飞去了台湾。

抵达台湾基隆,昔日恩师将她领进了台湾师院国文系,之后她便以教师的身份扎下根来。

不久后,她的老师兼上级朱芳春也来到了台湾,并化名于非,和她以夫妻名义开展地下工作。他俩也就成为了直接与李克农单线联系的在台湾的第三条线,只负责战略情报,是台工委和华东局都不知道的一条线。

正因为这样,萧明华在台可以说是公开身份在工作,也证明了蔡孝乾叛变后,她丝毫没有受到影响。

随后,她和于非借着台湾教师的身份开始开设一些学习班和讲座,两人借机宣传我党思想,从中考察和培养人员。

随着大陆的局面越来越好,台湾的形势就越来越严峻,萧明华和于非不得已将工作转入了地下。正在这时,他们收到了大陆组织的指示,要全力搜集台海的军事战略情报。

可惜,近水楼台的吴石将军牺牲了。

既然形势和任务都发生了变化,于非和萧明华决定在正常教学的情况下改变工作方式,每天都会忙到深夜。

通过在台湾建立的人脉关系和渠道,于非和萧明华获取了近百份军事情报,其中就包括了海南岛和舟山群岛的防卫方案,还有最重要的台湾地貌地形图。

两个月的时间里,两人排除万难,硬是将这些绝密情报分成六次安全送回了大陆,对后来解放沿海诸岛起到了重要作用。

大陆顺利解放了,这让气急败坏的老蒋禁固了台岛,随之“白色恐怖”弥漫了整个孤岛,于非和萧明华的地下工作也陷入了空前的艰难中。

1950年2月4日,是萧明华三哥的生日。为了叙一叙手足情,她特地准备了丰盛的家乡菜,将三哥请到自己家为他过生。正当兄妹俩聊的正开心时,门被敲响了。

萧明华警惕地问道:“是谁?”

“我们是来请于老师去演讲的。”门外传来一个年轻男子的声音。

萧明华起身去开了门,见门外站着两个陌生男子,便对他们说:“于老师不在家。”

没想到那两人直接就进到屋里,找了一圈没找到后才悻悻地离去。

萧明华赶紧将门关上,转身就对哥哥说:“无论发生什么事,你都不要紧张,记住!你和我只是兄妹关系,其他一概不知。”

2月6日,萧明华照旧去学校上课,那成了她人生中最后一堂课。

那天深夜,萧明华被特务堵在了宿舍。她很淡定,对特务说道:“我跟你们走,但得容换件衣服。”

特务没有说话,算是默许了。只见萧明华从容走到后窗前,伸手取走了搭在竹竿上的旗袍。

那件旗袍都不知道搭在上面多久了,今天萧明华取下了它,敌人哪里知道她这是在跟自己的同志发信号,告诉于非自己暴露了,“家”里危险,赶紧离开。

萧明华在敌人的监狱里呆了278天,敌人对她施以了非人的折磨。为了从她口中得到其他人的信息,他们竟五天五夜不让她睡觉,什么电椅,老虎凳更是家常便饭,而萧明华却从未屈服。

1950年11月7日夜晚,“军法局”办公室的灯突然亮了。难友们围在了一起,手握着手,他们知道这是敌人又要处决人了,在做准备。

萧明华从窗口望见了那盏灯,然后伸手拿出了自己的黄杨木梳,那是母亲送她的。她抚摸着梳子,再一次请同监的小黄帮她梳头。

自从她的手指被敌人夹断后,都是小黄帮她梳头的,这也是她最后一次请小黄帮自己梳头了。

小黄梳着头,牢房里全是大家的哽咽声。

凌晨,牢房的门被打开了,狱警喊出了“萧明华”的名字。只见萧明华沉静地站起来,理了理自己的头发和衣装,对难友们说道:“姐妹们,永别了!希望你们能自由!”

说完,她转身走出了牢房,接着倒在了马场町的枪声下,时年28岁。

再说萧明华被抓的第二天,于非完成任务回来了。他远远就望见窗外竹竿上的那件旗袍不见了,这是两人的暗号,竹竿无物,表示危险。

于非立马选择了离开,他想救萧明华,可身上的情报至关重要,那20多份胶卷里全是沿海岛屿的作战计划。

于非别无选择,眼下的情形只能撤离,务必要安全将这些胶卷送回大陆。在隐蔽战线同志苏艺林的帮助下,于非终于从基隆港登上了返回大陆的船。

在船上,他用了赵光邻的化名,将胶卷藏在贴身衣物的夹层里,整夜都不敢睡觉,直到轮船离开台湾海峡进入大陆海域,他才长长松了口气。

于非终于安全抵达了香港,他将胶卷悉数交给了情报站,很快便传到了李克农手中。

萧明华遗书

1950年5月,五星红旗插在了海南岛上,海南岛成功解放,于非送回的情报发挥了巨大作用,让我军成功避开了敌人的火力集中区,打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后来,于非又当回了老师,在北大任教。

1982年9月,萧明华的骨灰终于回到了大陆,她被追认为烈士,葬入了八宝山。墓碑的背面没有介绍她的生平,只有于非写的三个字——“归来兮”。

于非小组的成功,验证了李克农的布局:单线联系,永远是情报工作的生命线。

而于非与萧明华恰恰是严格执行了这样的联系,不但保住了情报线,还成功送回了至关重要的情报,立下了大功。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让我们记住吴石将军,记住朱枫、陈宝仓、聂曦、萧明华、于非,记住那些为了国家和人民,用生命保护情报的无名英雄们。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4

标签:历史   事后   情报   大陆   台湾   台岛   我党   工作   胶卷   特务   香港   单线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