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2日晚,上海旗忠网球中心的颁奖台突然传来惊呼。
当冠军瓦舍罗举着奖杯致谢时,亚军林德克内希猛地双腿一软,带着抽筋的剧痛摔下台去。
这位扛过两周高温鏖战的选手,终究没能撑过最后几分钟。
10月12日,上海大师赛,林德克内希突然腿部不适摔下颁奖台
此刻的上海,空气里还飘着35℃的余温,湿度黏在80%的高位不肯降落,把颁奖台变成了这场“高温战役”的最后战场。
没人想到,十月的上海会是这副模样。
今年这座城市的夏天足足拖了154天,硬生生挤进历史最长夏天前三,连10月11日都打破了中旬最高温纪录。
本该秋高气爽的时节,外滩游客得撑着伞躲太阳,球场观众追着顶棚阴影挪位置,而网球大师们的比赛,早变成了“以网球为名的桑拿耐热赛”。
上海大师赛开赛头四天,“意外”就没断过。
法国选手阿特马纳打第一回合时双手就抖得握不住拍,第二局领先时突然全身痉挛,赛后发社交媒体骂街:“热应激快让我昏迷了,ATP连条高温规矩都没有,要我们死在场上吗?”
38岁的德约科维奇算是能扛的。跟西班牙选手穆纳尔对决时,他频繁弯腰扶着垃圾桶吐,休息时把冰毛巾往脸上捂,可根本没用。
10月7日,德约科维奇努力适应上海赛场的炎热天气
到了半决赛,老德干脆备了盆冰水,每到暂停就一头扎进去——不是耍酷,是真的快中暑了。
他赛后说:“连续几天湿度超80%,这根本不是比赛,是折磨,尤其是白天打球的人,太残酷了。”
组委会其实没少忙活。紧急采购1500公斤冰块,场内外摆了近60台电风扇,还给观众发冰袋。
可香港职业安全局有组数据摆在那:34℃气温加80%湿度,体感温度能飙到52℃。
在这种环境里跑跳两个小时,再强壮的运动员也扛不住。
最让人揪心的还是决赛后。
林德克内希拖着抽筋的腿站上台,没等冠军讲完感言就直挺挺摔下去。现场镜头拍到,他的球衣能拧出水来,小腿肌肉硬得像石头。
有观众当场喊:“顶棚不是能关吗?为啥眼睁睁看着人受罪!”
答案很无奈:不是不能关,是ATP不让关。旗忠网球中心的两个场地都有移动顶棚,开关只要7到10分钟,可ATP规定,上海大师赛是室外硬地赛,只有下雨弄湿场地时才能关顶。
久事体育董事长杨亦斌后来解释,他们跟ATP磨了好几次,对方才松口说“凑够个高温湿度指数标准就能关”,结果等指数达标时,天气倒凉下来了。
同样是在10月的中国,700公里外的武汉网球公开赛过得顺风顺水。
10月7日气温超30℃,WTA立马启动高温保护规则,暂停室外比赛;
8日最热的时候,还给球员加了“盘间10分钟休息”。观众没追着阴影跑,球员也没出现抽筋的情况。
这不是WTA多贴心,是吃过亏才补的漏洞。反观ATP,直到2025年8月辛辛那提大师赛时才开始讨论高温政策,上海大师赛出事时,依旧是“无规则可依”。
要知道,全球9站大师赛里,就马德里和上海有可闭合屋顶,剩下7站连关顶的条件都没有,ATP干脆“躺平”,连个统一的高温标准都懒得定。
其实别的体育组织早有先例。澳网被叫做“阳光大满贯”,2014年曾热到球员水瓶变形、打两盘就昏迷,2019年终于搞出“热应激量表”,读数到5就立刻关顶闭门比赛。
F1更狠,新加坡大奖赛直接定为“高温危害赛事”,强制要求车队给车手配降温背心——这都是2023年卡塔尔站出事后逼出来的,当时有车手在60℃的驾驶舱里吐在头盔里,还有人直接退赛。
最讽刺的是,上海大师赛的两周赛程,本来是为了让球员多休息。
杨亦斌说,改成两周后,像德约这样的老球员能“两天打一轮”,比以前一周赛程“天天开赛”轻松些。可没人算到,高温会把这点“福利”全抵消,甚至变成“折磨升级”。
鲁内在接受治疗时对着裁判吼的那句“我们再强壮也有极限”,算是说出了所有球员的心声。
球员在球场受罪,上海市民也没好过。今年夏天长达154天,是有记录以来少有的“超长待机”。
国庆假期里,外滩观光平台上全是撑伞的游客,外卖小哥骑着车浑身湿透,连公园里的大爷都不敢午后出门下棋——这已经不是“夏天热”那么简单,是城市在高温面前快扛不住了。
主办方为了降温,算是把应急手段用到了极致。10月4号开始免费发冰袋,晚上紧急铺临时电缆、借柴油发电机,5号终于把中央赛场环廊的空调打开了。
可这都是“临时抱佛脚”,旗忠球场本来是按11月赛事设计的,压根没考虑过10月会有35℃的高温,连供电都得临时凑。
不止上海,全国都在遭遇这种“高温新常态”。
海口在十字路口装了遮阳棚,南昌用“绿墙”给建筑降温,嘉兴修复河网造“天然冷岛”——这些都是被逼出来的办法。
但真正的问题在于,我们的城市规划里,从来没把“150天夏天”当成常态。
更该注意的是“高温不平等”。大师赛观众能领到冰袋,球员有冰水降温,可户外劳动者、快递员只能靠藿香正气水扛着。
有网友拍过一张照片:球场外的环卫工蹲在树荫下喝水,而球场内正用着1500公斤冰块——不是说球员不该受保护,而是高温防护不该只罩着“显眼的人”。
久事体育已经在推动ATP改规则了,杨亦斌说,今年这事儿算是给所有人敲了警钟,以后场地设计得留足降温冗余,物资也得提前备着。
可对城市来说,这点改变远远不够。当高温从“意外”变成“常态”,我们的马路、公园、办公楼,都得重新按“耐热标准”改造才行。
梅德韦杰夫赛后瘫坐在椅子上的照片,成了这届大师赛最火的表情包。
这位俄罗斯选手比赛时抽了筋,累得直嘟囔:“我28℃就难受,别人得32℃才扛不住,这次总算人人都挣扎,倒公平了。”
梅德韦杰夫的瘫坐画面
可笑着笑着,没人笑得出来——这不是“公平”,是所有人都在被迫适应极端天气。
澳大利亚竞走运动员雷迪恩・考利在一份报告里写过,极端高温是“无声的杀手”,就算提前准备,也可能要命。
2024年巴黎奥运会,主办方特意造了“凉爽走廊”,摆了一堆喷雾站;
卡塔尔田径世锦赛干脆把女子马拉松挪到晚上——这些都说明,跟高温硬碰硬没用,得学会“躲”和“防”。
对普通人来说,改变早就该开始了。香港职业安全局的提醒得记着:34℃以上高湿度天气,别长时间待在户外,出汗多了要补电解质,不是光喝水就行。
社区可以搞“共享清凉空间”,把图书馆、商场变成临时避暑点,就像有人在大师赛场外搭“天幕观赛区”那样,换个方式应对高温。
但最关键的还是“规则跟上天气”。WTA的高温政策、澳网的热应激量表、F1的降温背心,本质上都是“规则向现实低头”。
ATP要是再不改规矩,迟早还会出更大的事。
而我们每个人也得明白,少开一会儿空调、多栽一棵树,这些小事凑在一起,就是给城市“降温”的大力量。
10月中旬的上海,终于凉快下来了,但没人敢说下一年的夏天不会更长。
林德克内希摔下颁奖台的那一刻,其实是气候变化给所有人递了张考卷:当夏天不再按常理出牌,赛事规则要改,城市要变,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得调。
这道题没有标准答案,但有个底线:别等到有人真的“死在场上”,才想起规则该改了;
别等到城市热得喘不过气,才后悔没早点种树;别等到自己中暑倒下,才明白高温不是“小事”。
毕竟,对抗越来越长的夏天,从来不是球员、主办方或某个人的事,是我们所有人的仗。
更新时间:2025-10-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