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决意要杀刘伯温,刘伯温高呼有个字不会写,最终保住性命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 方丈

编辑| 幸运

初审| 天坛

前言

皇帝要杀功臣,这事在历史上见怪不怪。

朱元璋坐稳江山后,对那些曾经帮他打天下的兄弟下手一个比一个狠。

刘伯温这个名字大家都熟,传说中能掐会算的神人,帮朱元璋出了无数主意才拿下大明江山。

朱元璋真下定决心要杀他那天,刘伯温却突然说自己有个字不会写,就这么简单一句话,竟然救了自己一命。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一个读书人怎么可能有字不会写?

半路杀出个程咬金,五十岁才遇见明主

刘伯温这人年轻时其实过得挺憋屈。

23岁就考中进士,按说前途一片光明,结果赶上乱世,在家闲了整整三年。

好不容易等来个官职,还是个八品芝麻官,管的事少得可怜。

他性子直,看不惯官场那些弯弯绕绕,动不动就递辞呈不干了。

朝廷又觉得他有才,三番五次把他请回来,就这么折腾了好些年。

1360年,刘伯温都快50岁了,头发都白了不少。

这时候朱元璋还在到处打仗,地盘不大,手下能人也不多。

有人给朱元璋推荐说江浙有个刘基特别厉害,懂天文地理,会排兵布阵。

朱元璋当时正缺这样的人才,马上派人去请。

刘伯温见到朱元璋,两人一聊就聊到半夜。

朱元璋问天下大势,刘伯温张口就来,分析得头头是道。

那晚之后,朱元璋就认定这人是个宝贝。

刘伯温跟着朱元璋干,真是把一身本事都使出来了。

当时和朱元璋抢地盘的有好几路人马,张士诚在苏州,陈友谅占着湖广,个个不好对付。

刘伯温给朱元璋出主意,先打谁后打谁,怎么打,说得明明白白。

1363年鄱阳湖大战,陈友谅带着几十万人马来势汹汹,朱元璋手下人都慌了。

刘伯温说别怕,咱们船小灵活,用火攻。

就按他的法子,朱元璋硬是把陈友谅给灭了。

这一仗打完,朱元璋在南方基本没对手了。

运筹帷幄定天下,一步步帮着夺江山

收拾完陈友谅,刘伯温又帮着对付张士诚。

张士诚这人有钱,手下将士装备好,城池也守得牢。

刘伯温琢磨了半天,跟朱元璋说别急着强攻,先把他周围的小城拿下,断了粮道和援兵,苏州自然就破了。

朱元璋听他的,花了一年多时间,把张士诚困在苏州城里。

到1367年,张士诚粮草断绝,只能投降。

拿下江南这块富庶之地,朱元璋手里有兵有粮了,开始琢磨更大的事。

当时元朝还在北京呢,虽然已经衰落,名义上还是正统王朝。

很多人劝朱元璋先称王,再慢慢图谋。

刘伯温不同意这个看法,他跟朱元璋分析说,现在元朝内乱,正是打北京的好时机。

你要是现在称王,就是承认元朝还在,等于给自己设了个天花板。

不如直接打到北京,把元朝赶跑,你就是新朝开国皇帝。

朱元璋听了刘伯温的话,心里乐开了花。

1367年,刘伯温给朱元璋定了个北伐方针,说得特别具体:先拿山东,再取河南,直插北京。

别走草原那条路,那是元朝老巢,骑兵厉害,咱们步兵吃亏。

走中原这边,地形熟悉,百姓也支持。

朱元璋完全按照这个计划走,1368年顺利打进北京,元顺帝跑到蒙古去了。

大明朝就这么建立起来。

开国功臣受重用,太史令里掌天文

明朝刚建立那几年,朱元璋对刘伯温好得不得了。

封他当太史令,这官听着不大,实际上地位特殊。

太史令管天文历法,在古代这可是跟皇权挂钩的大事。

谁能看天象,谁就能解释天意,说你该当皇帝那就该当。

朱元璋把这个位置给刘伯温,说明真把他当自己人。

刘伯温当太史令干得认真,制定新历法,观测天象,该提醒的都提醒。

朱元璋有什么大事也爱找他商量,军国大事经常叫他进宫讨论。

那时候刘伯温在朝廷说话很有分量,大臣们都敬他三分。

朱元璋后来又让他当御史中丞,这是监察百官的位置,权力更大了。

刘伯温也不负所托,该弹劾的官员一个不放过,得罪了不少人。

朝中有个叫胡惟庸的官员,能力一般,溜须拍马的本事倒是一流。

他想往上爬,托人打听朱元璋心里想提拔谁当宰相。

有人跟他说你找刘伯温去,他跟皇上最亲近,说话管用。

胡惟庸就去找刘伯温,又送礼又说好话。

刘伯温见了他,根本不给面子,直接说你这人心术不正,当不了宰相。

这话传到胡惟庸耳朵里,他恨得牙根痒痒,心里就记下这笔账了。

江山稳了人心变,开始清理老兄弟

大明朝建立十来年,天下太平了,朱元璋坐在龙椅上却越来越不安心。

他出身贫苦,当过和尚要过饭,打天下全靠弟兄们帮衬。

朱元璋心里清楚,这些老兄弟手里有兵有权,万一哪天不听话,自己这皇位就坐不稳。

他开始疑神疑鬼,觉得谁都可能造反。

那些年,朱元璋下手一个比一个狠。

开国功臣们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今天这个因为小事被杀,明天那个因为牵连丢命。

朝堂上的气氛压抑得要命,大家上朝前都不知道还能不能活着回家。

刘伯温看着这些老兄弟一个个倒下,心里也明白自己迟早也得被惦记上。

刘伯温功劳太大,朱元璋对他的猜忌比别人更重。

刘伯温当初料事如神,帮着出谋划策打天下,朱元璋就怕他这智谋哪天用在别的地方。

外面老百姓都传刘伯温会看风水,能预测未来,这些传说让朱元璋更不放心。

一个臣子在民间威望太高,皇帝就得掂量掂量了。

刘伯温自己也感觉到危险,开始处处小心。

上朝发言不像以前那么直接,该说的话也留三分。

可这种改变反而让朱元璋更怀疑,觉得他是在隐藏什么。

宫里的太监宫女都知道,皇上最近提到刘伯温,脸色总是阴沉沉的。

诬告陷害来了,御史台前受审问

胡惟庸这些年混得不错,虽然刘伯温当初不看好他,但朱元璋还是让他当了宰相。

胡惟庸一直记着刘伯温那句话,现在自己位高权重,正好报这个仇。

他打听到朱元璋对刘伯温起了疑心,就开始琢磨怎么落井下石。

机会很快就来了。

刘伯温在老家浙江有块地,当地官员想征用修建公署。

这本是小事一桩,胡惟庸却抓住不放,跑到朱元璋面前说刘伯温霸占的那块地风水极好,是块龙脉宝地。

他说刘伯温懂风水,肯定是想把那块地留着,将来造反用。

朱元璋听了这话,心里的疑虑一下就起来了。

他把刘伯温叫进宫,脸色铁青,劈头就问那块地是怎么回事。

刘伯温吓了一跳,赶紧解释说那就是块普通地,根本不是什么龙脉。

朱元璋不听解释,说你懂天文地理,肯定瞒不住你的心思。

刘伯温这才知道自己被胡惟庸给坑了,心里明白这是要他命的节奏。

大殿上站着一圈大臣,谁都不敢替刘伯温说话。

朱元璋越说越生气,说你当初帮我打天下,现在是不是想着给别人打天下?刘伯温跪在地上,额头都磕出血了,说自己绝无二心。

朱元璋根本不信,转身对身边的太监说,去把刑部的人叫来。

一个字救了命,皇帝金口难改

眼看着刑部的人就要进来,刘伯温知道这次是真的要命了。

他脑子飞快地转,突然想到一个主意。

他猛地抬起头,对着朱元璋大声喊:皇上,臣有罪,该杀该剐随您处置。

臣就一个请求,能不能让皇上写个字给臣?

朱元璋愣住了,没想到这节骨眼上刘伯温还提这种要求。

他冷笑着问:你想要什么字?想要个免死金牌不成?刘伯温说不是,臣想要皇上亲笔写个赦字。

这个字臣不会写,想在死前见识见识皇上的书法。

大殿上的人都懵了,这是什么操作?刘伯温满腹经纶,怎么可能有字不会写?朱元璋也觉得奇怪,但转念一想,反正要杀的人了,写个字又何妨。

他叫太监拿来笔墨,当着众人的面,工工整整写了个赦字,递给刘伯温。

刘伯温接过那张纸,跪着磕了三个响头,说:谢皇上赐字。

臣现在会写这个字了,也心满意足了。

请皇上记住,您今天亲手写了这个赦字给臣。

朱元璋这才反应过来,自己中计了。

古代皇帝最讲究君无戏言,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收不回来。

朱元璋当着满朝文武的面,亲手给刘伯温写了赦字,这就等于答应赦免他了。

要是现在反悔把人杀了,那就是出尔反尔,以后谁还信皇帝说的话?朱元璋气得脸都绿了,指着刘伯温半天说不出话来。

刘伯温心里清楚,今天这关算是过了,但在京城肯定待不下去了。

他趁着朱元璋还没想出对策,赶紧上奏折请求辞官回乡。

朱元璋当时正烦着,看都没看就批了。

刘伯温拿着批文,当天就收拾东西离开京城,一刻都不敢耽搁。

告老还乡没几年,毒酒送到病榻前

刘伯温回到浙江老家,以为远离京城就能保住性命。

他每天看看书,种种地,尽量不跟外界联系,想着这辈子就这么过了。

朱元璋表面上没再找他麻烦,心里却一直记着这笔账。

一个臣子用计谋在皇帝面前保命,这事让朱元璋觉得特别丢脸。

1375年,刘伯温突然病倒了。

开始只是咳嗽发烧,后来越来越重,卧床不起。

家里人请了好几个大夫,吃了不少药,就是不见好转。

刘伯温心里其实有数,他这病来得蹊跷,八成是被人下了手。

果然,没过多久,朝廷派人来了。

来的是胡惟庸,说皇上听说刘大人病了,特意派御医来看病。

那御医带着药箱,进了刘伯温的房间。

刘伯温躺在床上,看着那御医的眼神,就知道来者不善。

御医看了看病情,开了个方子,又拿出一瓶药说这是宫里的秘方,特别管用。

刘伯温接过那瓶药,道了谢,等人走后就让家人把药倒了。

他知道那药里肯定有问题,但也知道自己躲不过这一劫。

胡惟庸既然来了,就不会让他活着。

几天后,刘伯温的病突然加重。

家里人不知道,又把那个御医请来了。

这次御医直接端来一碗煎好的药,说必须当面看着喝下去。

刘伯温没办法,接过那碗药一饮而尽。

喝完没多久,他就开始腹痛如绞,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了。

临死前,刘伯温把儿子叫到床边,拿出一本书和一封信。

他说这书是给皇上的,这信也是。

你先把这些东西藏好,等胡惟庸倒台了,再拿去给皇上。

刘伯温说完这些话,当天晚上就去世了,终年65岁。

那本书里写的都是治国安邦的道理,那封信里说的是自己这些年的遭遇。

刘伯温知道胡惟庸权势再大,也会有出事的那天。

他算准了朱元璋不会容忍臣子权力太大,胡惟庸早晚要倒。

果然,几年后胡惟庸被朱元璋以谋反罪处死,满门抄斩。

刘伯温的儿子按照父亲的吩咐,把那本书和信送进宫。

朱元璋看完,沉默了很久。

他知道自己错杀了一个忠臣,但这种话他不会说出口。

朱元璋只是下令给刘伯温追封了爵位,算是给个交代。

结语

刘伯温用一个"不会写字"的计策保住性命,看着挺聪明,实际上也只是多活了几年。

朱元璋要杀的人,早晚跑不掉。

这故事告诉咱们,再聪明的人,在权力面前都渺小得很。

刘伯温帮着打江山的时候是宝贝,江山坐稳了就成了威胁。

功高震主这四个字,从古至今都是功臣们最怕听到的话。

信息来源:

《明史·刘基传》,中华书局出版

《国朝献征录》明代官方史料汇编

《明太祖实录》永乐年间修撰

谈迁《国榷》明末清初史学著作

《郁离子》刘基著作集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2

标签:历史   性命   皇上   御医   江山   皇帝   元朝   北京   明朝   京城   天象   臣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