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执迷于求雨6000年:商代求雨太残酷!竟然 “献人祭祀”

在中国,要是问当神仙怎么升职最快,答案可能有点出乎意料,是求雨。咱中国负责下雨的神那叫一个多,粗略数数能总结出四个类别:雨师、龙王、求雨时能遇到的任何有庙的神,还有现代被调侃为 "雨神" 的萧敬腾,这也算四角齐全,涵盖古今了。

为啥中国的雨神体系这么 "乱" 呢?主要还是因为中华文明是个讲实干的文明,尤其在求雨这件事上,从不讲究神仙的出身,只要能让雨点子掉下来,香火和猪头肉管够。今天咱就来好好聊聊中国历史上的雨神和求雨那些事儿。

求雨的起源与发展:从巫术到礼仪的演变

求雨这事儿,源头那可相当古老,最早能追溯到商周时期,而且一开始它更接近巫术。在商代,求雨的第一责任人要是地方行政长官,遇到大旱,那县太爷就得把辖区里的神祠都跑个遍,挨个祭祀。

要是全国大旱,那皇帝就得亲自上场了,最有名的当属商汤求雨。据《吕氏春秋》记载,当时天大旱,五年没收成,商汤就把自己当作祭品,到桑林祈祷,说 "我一人有罪,不要连累百姓,百姓有罪,都在我一人身上",然后剪头发、磨指甲,以此求雨。后来从甲骨文的发掘和考察来看,这个记载还真有出处。

商王朝有大量求雨祭祀行为,严重的时候商王真得亲自上阵。比如甲骨文中记载的 "王舞羊雨",就是商王头戴或手持羊形面具跳舞求雨。

平时呢,有专业的舞臣、卜官和舞官负责,旱情严重时能连续跳半个月。看一段较长的甲骨文记载,从3月跳到4月,祭完河神祭山神,最后急眼了,甚至会用 "献人祭祀",把人放在火上烤,想想都觉得挺残酷。

学者总结,殷商祈雨祭祀大概有七种手段,像舞蹈、乐舞、载牲、焚烧、献祭、酒祭等,充满了巫术和宗教意味。

到了周代,周公制礼作乐,求雨逐渐官方化、礼乐化,形成了 "雩祭" 的礼仪制度。"雩" 字从羽从亏,意思是用乐舞降神祈雨。

这时候求雨加上了念诗、念诵祭文、歌舞娱神等环节,日子也有讲究。这种传统其实源于先商时期对苍龙星座,也就是东方青龙七宿的祭祀,"二月二龙抬头" 就是青龙角宿上升,苍龙现东方,万物生长需要雨水,这也是二十四节气里谷雨的由来。有时候求雨祭祀也不一定是求下雨,雨下太多了,也会求止雨。

求雨对象的演变:从混乱到体系的形成

从甲骨文就能看出,商代求雨祭祀的对象那叫一个混乱,山神、河神、祖先神,沾点边的都得祭一遍。那商朝有没有专门的雨神呢?

学者们也说不太准,因为祭祀对象太随机了。到了周代,雩祭按等级来。汉朝时,董仲舒设计了一套求雨的形式和操作流程,可太复杂了,很多人不买账,实际操作还是花样百出,不过这时候出现了专门下雨的神 —— 雨师。

关于雨师是谁,刘向说雨师是赤松子,以 "入伙自焚,随风雨上下" 著称,但从汉代文物来看,雨师形象挺抽象。比如南阳汉化馆的一幅画像,坐五星十字车的是雷公,雷公下面四位拿着水罐倒水的就是雨师。

东汉时期,佛教传入,给求雨带来了新元素。早期佛教求雨偏重行为艺术,主要手段是念经,像《大云晴雨经》里的密咒,还有念《海龙王经》,求的是娑竭罗龙王

佛教认为雨是龙意念所出,这里的龙其实是 "那伽",外貌接近眼镜王蛇,能变成人。中国的龙是灵兽,很少有人形,两者结合,独特的降雨神 —— 龙王神诞生了。

到了唐代,龙王庙出现了,比如山西芮城的广仁王庙,正殿建于唐大和五年,庙内供奉五帝龙王,俗称五龙庙,记载了1千年前县令引龙泉水灌农田、建龙祠的事。五代两宋时期,有龙元素的地方成了祈雨热门地,像龙门、龙宫、龙潭,祭祀对象还是花样多,但龙王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求雨的操作与影响:小神升职的 "捷径"

唐宋时期,很多诗人、文学家做过官,也求过雨,留下了不少求雨文。比如白居易在杭州祭黑龙潭的《祭龙文》,韩愈在湘赣地区的《祈雨告养山文》,苏轼在陕西凤翔的《凤翔太白山祈雨祝文》。

这些求雨文格式差不多,先卖惨,说不下雨百姓多惨;然后 "PUA" 神仙,说神仙你不一样,得显灵;接着提要求,赶紧下雨;最后给神仙画饼,下雨了就有好处,甚至还隐含威胁,三天内不下雨,可能就不客气了。

地方官员在求雨文里虽然不客气,但承诺不是空头支票。只要神祭祀完真下雨了,大概率会给神立碑修庙,下雨这事相当于地方小神的 "科举",是提升地位和获得编制的最有效途径。

宋朝政府把求雨修庙制度官方化、流程化了,天不下雨就找神祭祀,神不灵就换,听老百姓意见。显灵的神仙,没庙额的赐庙额,有称号的加封爵位,从侯爵到公爵再到王爵。明清时期,地方上显赫的神庙大多和求雨有关。

除了官方的求雨方式,还有不少民间的求雨巫术,很多和龙有关。比如土龙祈雨,把泥土捏成土龙像,在五处设置祭坛供奉,然后投进水里,杭州就有过投龙仪式,解放后疏浚西湖还发现过投龙剑。

画龙祈雨,设方坛,化龙射幡,杀鹅取血,柳枝洒水,下雨后祭公猪。蜥蜴祈雨,捕捉蜥蜴放瓮里,让28个男人围着喊 "蜥蜴蜥蜴,行云吐雾,雨若滂沱,放入归去",古人视蜥蜴为龙蛇之属,宋代的西北京中三圣神信仰就源于此,后来从求雨神变成了宋军守护神。

求雨的本质:人类在无常世界的挣扎与希望

历代以来,面对干旱,人力有时很渺小,祈雨其实是人们在无能为力时的一种尝试。从先秦两汉统治者以身为牲的求雨行为,到唐宋官员的求雨文,再到民间的各种巫术,明知不一定有用,但总得做点什么。

《晏子春秋》里说齐国大旱,景公暴晒三天,结果真下大雨了,这样的例子不少。荀子曾说过,祈雨下雨是怎么回事?不过是巧合罢了。人们其实知道天意难测、雨水无常,但在无力的时刻,总得给自己、给百姓一个交代。

祈雨,最终求的不是雨,而是人类在无常世界里不肯放弃意义的一次次挣扎反抗。它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见证了中华文明在面对自然时的坚韧与智慧。

如今,虽然我们有了更科学的手段应对干旱,但这些关于雨神和求雨的故事,依然在诉说着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成为我们文化记忆中独特的一部分。


【文本来源@文化遗产搬运委员会的视频内容】

#历史##头条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12

标签:历史   商代   祭祀   残酷   中国人   巫术   蜥蜴   神仙   时期   龙王   佛教   凤翔   大旱   中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