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蒙多任内拿着“国家安全”的旗子,层层加码对华科技管制;离任没多久,又在公开场合讲“别干蠢事”“阻止中国是愚蠢的”。
此前,华盛顿推出“AI行动计划”,内容厚厚一摞,讲创新、讲基础设施、讲把美国产业链打包成“全套出口套餐”,还特意点名要在国际治理里对冲中国影响,收紧芯片对华出口。台上说得热闹,台下也不闲着,欧洲那边喊着要砸钱追进度,生怕被甩开身位。气氛烘托得像一场总动员。
结果到了毕马威的台上,前商务部长雷蒙多直接给这股子亢奋泼了盆冷水:堵不住,就别假装能堵住,真要守住优势,就去把速度练起来。
这番表态并不是一时兴起。她回忆任内访华,落地北京、再到上海,甚至逛了趟迪士尼,回到国会就挨了一轮“软弱”的标签。谁去沟通,谁就被质疑;谁谈合作,谁就被贴标签。沟通渠道被污名化,误判风险自然攀升。她还拿冷战时期做比较,说美苏当年非正式渠道还比今天中美多。这个对比挺扎心,说明一个现实:当政治动员盖过安全理性,技术竞争就会滑向制度性危险区。
雷蒙多提出了一个听上去有点“犯忌”的策略:保持尖端领先的同时,把技术适度扩散出去,让更多国家在美系数据中心、芯片和系统之上跑模型,距离就会被拉近。这句话的技术含义不复杂,本质是“以平台锁定生态”,把以往关起门来的技术优势,转化为他国日常生产与治理所依赖的公共能力。做到了这一点,全球AI应用的路径就会天然倾向于美国标准,话语权也会变得稳固。可要走这条路,先得把“逢华必阻”的冲动压下去,这对现在的华盛顿来说是个难题。
回过头看美国的“AI行动计划”,里面有两类内容值得分开看。
其一,放松审批、扩建数据中心、推动能源配套,这些是正路。AI的天花板,不止是算法,更是电、地、热和网。说白了,算力是钢筋水泥堆出来的,电力是血液,审批是毛细血管。如果审批堵点解决不了,新增一座数据中心从立项到并网拖上几年,再好的雄心也会被消磨。
其二,扩大出口控制,威胁盟友跟进,强化芯片的“位置验证”。这些措施在短期内能制造摩擦,但问题也显而易见:把盟友变成执法队,靠惩罚维系规则,迟早会在产业端积聚对冲力量。更关键是,一轮又一轮的限制,往往把供应链的弹性留给了被限制的一方。时间拉长,替代路径就会被逼出来。
这里面还有个常被忽略的结构性问题。美国把AI视作“标准平台”的愿望没错,但平台建设不是喊口号,靠的是“可及性”和“性价比”。你把标准做得高不可攀,还不断往上叠加政治条件,就会把中端市场拱手让人。技术领导的可持续性,不在于封堵的尺度,而在于生态的黏性。黏性从哪里来?从开发者的便利、从部署成本的下降、从合规的明确、从长期服务的可靠。当一个国家能给到“整包式”的能力——模型、芯片、数据中心、工具链加本地化落地团队——那就是现实世界的“护城河”。
有人会问,既然你也承认控制有限,那控制还有没有意义?有,但得精准。比如军民敏感用途、非国家行为体的获取风险,这些是红线,需要有技术检测、供应链审计、最终用途追踪等配套机制。问题是,政策一旦变成“全覆盖”的政治表演,就会把有效管控稀释成姿态管理。雷蒙多提到“让芯片和模型落入恐怖组织手中,对中美都是坏事”,这句看似平常,其实给出了现实主义的最低共识:在极端风险面前,沟通与协同才是合算的选项。
我注意到她还说了一句容易被忽略的话:美国的优势只是“勉强领先”。这四个字挺扎心,也很诚实。把这句话拆开看,有两个层面。一个是技术本身的收敛效应,开源社区的扩散速度、学术成果的同质化、商业化框架的成熟,都在不断拉平门槛。另一个是地缘的分化效应,供给约束把不同市场推向不同的技术栈,形塑出多中心生态。合在一起,就是一个现实:单一中心的绝对统治,越来越难了。也正因此,去争夺每一个“生态节点”的时间窗口,才是真功夫。你把时间花在“让别人不能跑”,你自己的配速自然也就下来了。
说回地缘。美国要靠盟友,这个判断不新,但执行层面常常自毁长城。对欧洲,嘴上讲标准共建,手上贴关税;对东南亚,口头保证安全承诺,项目落地却拖延;对非洲,理念输出一大堆,资金和工程跟不上。信用是最硬的地缘货币。当一个国家反复用临时性政策改变规则,伙伴就会学会“做两手准备”。这也是为什么雷蒙多会担心美国“失去世界的信任”。技术同盟不是拉个群发个倡议书就算数,要靠可兑现的公共产品。道路、港口、数据中心、光缆、卫星互联网,这些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很多人问,中方到底强到什么程度。这个问题在舆论场里常被夸张或贬低。把文件与公开表态放在一处看,能得到一条更稳妥的线索:中方路径是开放、包容、普惠、向善,强调共享智能红利和共同发展。这不是鸡汤,是一种国际叙事策略,配合海外基础设施、通信网络、产业园区、人才合作,形成相互增信。
你愿不愿意相信是一回事,但这套叙事与工程的耦合,的确在不少地区奏效。再叠加国内市场对AI应用的需求密度,从智慧制造到城市治理,再到金融风控与教育医疗,场景多、反馈快,推动模型与系统滚动迭代。当一个生态能在“真实世界的复杂度”里训练,那就会对单纯的参数追逐产生反制优势。
再说一句容易刺耳的:把“国家安全”无限扩张,会迅速降低“国家竞争力”。安全边界不是没有上限,但当你把商贸沟通、学术交流、企业互访都贴上危险标签,实操层面就是供应链成本飙升、人才流动停滞、试验周期拉长。政策的“安全红利”很快会被“效率塌陷”吞掉。政治上热血,产业上失血,这种痛,往往要过两三年才会体现到报表里。雷蒙多的“别干蠢事”,放到这个语境里,带着一层工程理性的味道:把时间和资源用在“让自己跑更快”,而不是“拽对手衣服”。
也有人会反问:那中美合作到底可能在哪些点?这一次的公开表态给出过两个方向。一是风险底线,像高危用途的控制、跨境模型的安全评估、供应链的可追溯,这些都可以建起技术—政策的桥。二是公共议题,像AI对关键基础设施的影响、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评估、对生成式内容的标识与治理,这些需要跨国协调,否则标准碎片化会让所有人失控。沟通不是恋爱,沟通是管控风险。这点上,多一个渠道就少一分赌徒心态。
有人说,雷蒙多离任了才敢说真话。我更愿意把它解读成:当执政者被政治回声包围太久,工程世界会用冷冰冰的事实提醒你,什么叫做可行。技术时代的领导权不是按喇叭按出来的,也不是靠封锁就能守住的。你要的是一套能跑通的系统:技术上有突破,产业上有规模,治理上有章法,外交上有信用。这样讲,也许不够热血,但稳。热血的东西来得快,去得也快。
最后留一句给所有热衷“拉衬衫”的人:长跑不是靠手劲赢的。赛道很长,变量很多,能跑到终点的,通常是那些把姿势练好、把呼吸调顺、把补给安排妥当的选手。华盛顿要是听不进去,只会在一次次“安全加码”里消耗自己的心肺能力。沟通不是投降,合作不是示弱,真正的强大,从来不是害怕对手强,而是敢在对手强时,继续把自己练得更强。别干蠢事,把速度练起来。
更新时间:2025-08-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