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家印彻底完了!海外信托被穿透,77亿美元全部被划走还债

离岸信托,一直被富豪圈视作财富的“最后堡垒”,是那种不管风暴多猛烈、资产都能安然无恙的“诺亚方舟”。

尤其是在中国不少企业家心中,这几乎等同于“永不沉没”。但这一次,这艘船翻了。

香港高等法院的一纸判决,直接击穿了许家印设立的离岸信托,将他名下77亿美元资产冻结,连带着23亿美元的海外信托也被接管,用于偿还恒大那堆高筑如山的债务

这不仅意味着许家印个人财富体系的彻底崩盘,也是对信托法律的“正名”。

许家印,曾是中国首富,也曾是恒大帝国的掌舵人,怎么就一步步走到今日?

恒大的崛起与崩盘

恒大曾是中国地产行业的“顶流选手”。2009年刚在港交所上市时,就成了内地最大的民营房企;2017年,许家印荣登中国首富宝座。

当时的媒体不吝溢美之词,用“高周转”与“高杠杆”来形容恒大的商业奇迹。借钱快、卖房快、扩张更快。

许家印自己也曾公开表示:“负债是为了更快地发展。”可惜,这种“快进模式”也埋下了隐患。

2019年,虽然恒大的财报依旧亮眼,2019到2020年营收高达5600亿,利润也有920亿,但内里其实早已是千疮百孔。

后续的审计和监管调查揭示,恒大长期存在“系统性财务造假”,外表光鲜,内核空心。那些漂亮的数字,是“P”出来的。

最令外界不安的,是在危机逐渐浮现的同时,许家印和高管层开始悄悄“后撤”。夏海钧早在2011年就在海外为妻子置产,危机爆发后第一时间“出境避风”。

许家印则在2022年和妻子丁玉梅“技术性离婚”,离婚前后迅速抛售资产,而丁则在海外疯狂购房。法院后来认定这并非真正的婚姻解除,而是为了转移资产、规避债务。

这一连串操作,不仅暴露了企业治理的严重混乱,也说明了高层对公司命运早已心知肚明。他们提前“跳船”,留下债权人、购房者和整个市场在风雨中凌乱。

离岸信托失灵

离岸信托,原本是个合法工具。设立它的初衷,是为了实现财富隔离、继承规划、税务优化,但在中国一些富豪手里,它逐渐演变成了“避债神器”,甚至成了“只进不出”的私人金库。

许家印的信托之所以被穿透,最关键的问题在于,他对这些资产依然握有实际控制权。

法院查到的证据显示,他依然有对信托资产的调配权利,这就违反了信托的基本原则。

在恒大早已资不抵债的背景下,许家印还将巨额资产转入信托。这在法律上被认定为“欺诈性转移财产”,也就是明知还不上债,还故意搬家藏钱。这可不是聪明,是违法。

张兰的案例也被拿来作比较。她当年设立的海外信托也没逃过法律的“火眼金睛”,原因同样是控制权未交出、动机不清晰。

无论信托设在开曼、英属维京群岛还是泽西岛,只要本质是“逃债”,那法律就能穿透。

香港法院的判决,不仅是本地司法的一次亮剑,也和国际上的反避债潮流保持一致。全球范围内,打击“欺诈信托”已成共识。这次的“穿透”,不光是对许家印的打击,也是对全球富人群体的一次警示

烂尾余震

从宏观上看,许家印的“信托穿透”是一次里程碑式的法律事件,但别忘了,受伤最深的其实还是普通人。恒大留下的烂摊子里,最扎眼的就是那堆“烂尾楼”。

恒大全国涉及的项目超过千个,涉及购房者数百万。对他们来说,许家印的资产被冻结固然是好消息,但那点钱能分到自己头上吗?恐怕很难。

2.4万亿的债务,77亿美元的追回款项,连零头都不够。有人调侃这是“蚊子腿补大窟窿”。

不过,这起案件也带来些许希望。追回的资金虽然不多,但可以用来偿还一部分债权人,哪怕是供应商、金融机构,也总比什么都没有强。

对监管层来说,这也是一次现身说法。未来对大型企业的监控,必须更早介入、更细化,不能等债务爆了才追责。

许家印从曾经的中国首富到如今身无分文,被法院一层层“扒皮”,其实是中国房地产黄金时代的谢幕。那个靠高杠杆、拼速度、拼规模的时代,已经走到了尽头。

参考信息:77亿美金的天价教训:许家印海外信托被穿透2025-09-29 11:31·新浪财经

许家印家族33家公司、多个境外银行账户被接管或冻结 涉及资产最高达77亿美元2025-10-10 18:38·每日经济新闻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7

标签:财经   海外   美元   资产   债务   法院   法律   富豪   债权人   控制权   杠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