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名医学院士呼吁:停用这5种保健品,吃得越多,身体负担或越重

张大爷年近七旬,早起泡枸杞、中午吞钙片、晚饭后嚼胶原蛋白,一日三餐之间几乎被各种保健品填满。他自认保健品越多越健康,家中的小药箱已经快成了“百宝箱”。

可没想到,今年体检时,医生却无奈摇头:“张大爷,您的肝功能和肾功能指标居然比去年反而差了不少,保健可不能盲目啊!”

医生的一句话让他一头雾水:不是说补得多身体就越好吗?难道保健品真的会给身体带来担子?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困惑?

近年来,随着健康意识提升,各种保健品热销,各大电商平台“补钙神器”“养生新宠”层出不穷。

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统计,2023年我国保健品市场规模已超过4,000亿元。可在热闹的背后,却有越来越多专家公开示警,多名医学院士联合呼吁:有5类保健品“吃得越多,身体负担或越重”,甚至可能加速慢病发生。

到底是哪些保健品“面善心狠”?家里有老人、自己正吃着保健品的你,不妨仔细看看,尤其是第五种,很多人每天都在吃却“被坑不自知”

保健品不是万能良药,买的是安心,吃的是健康,但如果弄错方向,反而“养生”变“伤身”。你家柜子里的保健品,真的都安全吗?这份医学院士的权威清单,你不能不看。

保健品真的有益健康吗?专家解读“盲目补充”的误区

很多人将保健品当成补充营养、延缓衰老的“神丹妙药”。但从医学角度看,保健品本质是“膳食补充剂”,主要用于辅助调节营养结构,不是代替药物,更不是所有人都必需。

权威数据显示,超过85%的成年人能通过均衡饮食获得足够的营养。而过度依赖保健品,不仅无法“超额补益”,反而有可能因为摄入过量、成分复杂,增加肝肾代谢负担,引发不良反应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刊文指出,长期高剂量服用某些保健品,“会导致维生素、矿物质蓄积中毒,甚至诱发免疫紊乱、肝肾损伤”。

更令人警惕的是,部分保健品为追求“见效快”添加药用成分或掺杂非法物质。2022年国家药监局抽查通报,25批次保健品含违禁成分。专家斩钉截铁:“没有一种保健品能代替健康生活方式。”

吃保健品,身体会有哪些“悄悄变化”?这些负面后果必须要警惕

很多家庭不惜重金购入“补脑”“护肝”“强骨”等各类保健品,但长期或高剂量摄入,有可能令身体悄然走向“亚健康”甚至慢性损伤。

肝肾负担增加

肝、肾本是人体解毒排泄的重要器官,大量保健品需要通过肝脏解毒、肾脏代谢。哈尔滨医科大学研究显示,65岁以上老人连续半年服用高剂量钙剂,其肾小球滤过率下降16.5%,轻度肝酶升高者比例增加14.7%。

电解质、营养元素紊乱

以补钙、补锌产品为例,过量使用会导致体内矿物质比例失衡,严重的还可影响心肺功能与骨骼代谢。北京协和医院统计,因长期滥用保健品导致电解质紊乱住院的中老年人,3年增长近一倍。

药品成分混用,增加相互作用风险

部分保健品含有与药物成分类似物,随手服下与慢病药物相互作用可能加重病情,诱发药物性肝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药学部报告,服用过保健品病人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率比普通服药人群高出13%。

有致敏风险

一些植物类保健品、有色金属补充剂等,容易引发过敏反应,出现皮肤瘙痒、消化不良等症状。中华医学会2019年病例分析显示,因“保健品引发过敏或不良反应”事件占全部食源性过敏的7.6%。

吃得越多,未必越健康,尤其是以下5种保健品,建议谨慎使用

维生素A及复合维生素补充剂

有人认为“多补维生素总没坏处”,但其实,维A摄入过量会导致头晕、骨痛、肝功能损伤,长期累计可致中毒。

日本国立营养研究所建议,成人每日维A摄入不宜超出3,000μg。长期大量服用多种复合维生素还易导致营养不平衡。

钙剂、高钙奶片

钙多不等于骨头健康!钙补充过量会提高肾结石、心脏钙化等风险。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一项涉及1.9万老年人的研究显示,每天额外摄入1,000mg钙者,肾结石发生率提高16%。

鱼油、深海鱼肝油

尽管有助心脑血管健康,但长期大量服用鱼油可能抑制血小板功能,导致凝血障碍及出血倾向。同时,部分产品品质参差不齐,重金属超标时有报道,对肝脏健康不利。

胶原蛋白粉、片

被美颜市场大肆炒作,但实际人体吸收率有限,过度摄入反而加重肾脏负担,还可能引起消化不适。《中国食物成分表》分析,普通饮食中的蛋白质已足够满足日常代谢需求。

植物类“排毒保健品”

市场流行的“清肠排毒丸”常添加刺激性草药,长期使用易导致肠道菌群紊乱、腹泻、营养障碍。首先对中老年人及肠胃敏感群体十分不友好。

合理用保健品,这样做才更安全有效

优先平衡膳食与健康作息全国营养学会建议,绝大多数人通过“食物多样化+规律作息”基本可以满足身体大部分营养需求

如确需补充,优先选正规渠道产品,勿贪便宜、不听信“包治百病”宣传。保健品须经国家批准并标明功能、适用人群、注意事项。

服用须有“度”,遵医嘱才稳妥。慢性病患者、孕妇、高龄老人等特殊人群如需摄入保健品,务必在专业医生或药师指导下按需适量补充。

关注身体信号,定期体检。服用后如出现消化不良、皮肤发痒、尿色变化等情况,应暂停使用并及时就医。定期检查肝肾功能及血液指标,早发现早处理。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收藏以备不时之需,转发给你关心的人!

参考资料:

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药学部《保健品相关药源性肝损伤分析》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老年人长期服用保健品对肾功能影响的分析》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钙补充剂与结石发生风险研究》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老年人多药联用与肝肾损伤风险报告》

中华医学会《食源性过敏反应病例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4

标签:养生   吃得   院士   保健品   负担   身体   医学   健康   损伤   营养   成分   维生素   紊乱   风险   哈佛大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