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的师傅,堪比王阳明的牛人,嘉靖八才子唐顺之为何不出名?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前言·】——》

一位文武全才,曾击败倭寇、教授戚继光、创“唐枪”兵法,最终却在史书中逐渐隐去姓名。

三沙大捷,功绩被遮蔽的转折点

嘉靖三十七年正月,福建沿海风急浪涌,浙军主将焦黄、广东都指挥杨炯,在南澳岛遇袭全军覆没。

此战之后,东南形势急转直下,倭寇连续攻陷福宁、福清、莆田三地。

时任福建参政的唐顺之带兵赶到福州,前线将官犹豫不前,无人敢主动出击。

福州督战厅内,唐顺之拿着地图,反复标出敌舰可能停泊点。

东南军将多为武举出身,久于防守,不善主动攻击。

唐顺之却调来义乌、金华练勇数百人,由南塘登陆,一路急行军南下,一举突袭倭船后方兵站,焚毁补给。

随后下令断水源、断粮道,连续围剿。

三日后,倭船向南退却至三沙海域,唐军提前设伏,命水军假装溃退引诱敌舰深入,埋伏队伍在岛礁间使用火筏突袭。

三十六艘倭船被焚沉,七百余名倭寇溺亡,首次实现以少胜多的近海歼灭战。

此战,史称“三沙大捷”。

这场胜利不仅改变东南战局,也让福建战线首次实现主动转守为攻。

但奇怪的是,多年后多部明代方志与战功奏折,对此战皆语焉不详,只在《荆川唐公行状》中有一句“以一舟挫贼锋,焚三十六艘,寇由是惧”。

这场决定性的胜利为何无人记?原因在于统帅名下无功绩建档。

三沙战前,朝廷尚未正式任命唐顺之为主帅,其身份仍属临时督战。

真正受封者是杨炯和焦黄——两位已战败身亡的将领,战后无从统计功勋归属。

此战之后不久,抗倭战事牵连严党赵文华,唐顺之与之交集,被视为“私党之人”。

许多清流文人在奏折与笔记中,将唐顺之视为“依附权贵”,拒绝认可其功绩,三沙大捷,成了没被允许记入史册的胜利。

兵法传承与“鸳鸯阵”的影子

隆庆初年,倭寇南下锐减,抗倭主力逐步北调。

此时,戚继光自浙江调任蓟州,北上防守蒙古骑兵,在兵法革新方面大刀阔斧,引入“鸳鸯阵”,提出以短兵器为主、轻装灵活为战术核心。

后世普遍认为此为戚继光首创,但大量史料显示,“鸳鸯阵”实际源于,唐顺之在嘉靖四十年训练义乌民兵时,提出的“交错步阵”。

唐顺之初到金华,发现义乌地区乡勇常年与山寇械斗,善用短兵器如朴刀、棍棒。

在军训中,引入对抗性演练,将队伍分为前刺、后掩、侧护三列,前排使用长枪刺击,二排持藤牌与狼筅阻敌,三排则用棍棒与短兵进攻破阵。

演练效果显著,短兵协同、进退有序。

该法首次使用是在温州城西小南门之战。

当时倭寇分两路进攻,唐顺之部署义乌兵用“交错步阵”守东城,倭军尝试强行突破,反被逐段包围,折损百余人。

战后,戚继光被派往浙江协防,曾三次赴金华与唐顺之交流兵法,并留下“唐公兵法精奇,前未之有”之语。

数年后,《纪效新书》中详细描述“鸳鸯阵”兵器种类、排列方式,几乎与“交错步阵”一模一样。

唯一不同在于阵中,增加“藤牌兵”前探功能,令正面冲击更具杀伤力。

唐顺之所创“唐枪”,长七尺六寸,刃宽三寸八分,重三斤四两,属当时少见的“轻前锋”兵器,该枪专为民兵与山地行军设计,便于快速回撤与反刺,是“鸳鸯阵”中藤牌兵的理想配合武器。

后续版本由戚继光,定型为“狼筅”与“虎蹲炮”的配合使用,基础理念,延续自唐顺之训练思路。

但唐顺之未将此兵法广泛传播,只留下一部未公开的《武编》。

内容直到晚清,才被叶志诜从藏书楼中重印。

这种低调不争的行事方式,直接影响了后世,对其军事贡献的认知。

比起戚继光在《止止堂集》中,反复提及战法演变与武器革新,唐顺之只在书信中,提及“训练有得,非旧法可用”。

兵法传播方式不同,决定了影响力的天差地别。

沉默的“六边形战士”

唐顺之出身于世代书香之家,自幼熟读儒经,却偏爱兵书与历算。

《春秋》之外,《孙子》《吴子》也不离手。

十七岁赴南京参加童试,官员阅卷惊叹其文理兼优,“词有理骨,文藏兵机”。

入仕之后,初任南京礼部主事,不久升翰林院编修。

此时正逢“台阁之争”,清流与权臣交恶,众多士人聚焦礼制辩论、心学之争,而唐顺之却潜心研算,著有《勾股弧矢论略》《天圆说要解》等文章,尝试将天文历法与兵阵方位结合。

嘉靖三十三年,黄岩失守,朝廷急调内地文官支援前线。

唐顺之自请赴闽,时人诧异:“一翰林,求调军务,其心何在?”

赴任前,曾赴杭州拜访抗倭将领谭纶,研读兵制,研究东南地形,随身携带自绘航海图,与潮汐表,亲自测量海岸。

文官入军务,难免触怒边将集团,初到福州,兵备道拒绝配合,称其“纸上谈兵”。

唐顺之夜间亲赴船厂,与水匠一同测距划桨,数日后造出新式快舟三艘,试水速度快于,原制近三成,水军将领方信其真懂兵。

除军事与数学,他亦曾试图革新教育制度。

在任江苏提学副使期间,革除科举弊案,清理童试舞弊三十余起,推动士子学实用兵法与算术,不再以八股取人。

在苏州讲学时,曾以“百战余生者言兵,非一纸空谈”为题,劝诫学生“当学以御敌”。

许多门生后来投身抗倭,成为地方义军骨干。

唐顺之一生文章政绩俱丰,却未在任何一处停留太久。

《唐文治集》中收录文章涵盖军事、数学、政治、教育、文学、哲学,学界称其为“明代最具跨界能力的士人”。

这等“六边形战士”,在主流记忆中始终缺乏标签,既不属心学正宗,也未被划入武将谱系。

与其同时代的王阳明,被尊为“圣贤”;戚继光,被称“兵家巨擘”。

唐顺之却未被封侯,不入“名臣祠”,死后仅谥“文定”。

原因之一,在于他从未构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学问过于分散,难以纳入单一史叙范式。

污名、淡出与被遗忘的“经世”信仰

嘉靖四十年,唐顺之病重,于福建海防线辞官还乡。

时局未稳,倭寇零星仍犯,朝廷命赵文华兼理军务,赵为严嵩党羽,言辞张狂,曾言“东南无人,我自可调兵”。

唐顺之却予以配合,接受赵文华举荐,设立“筹海书院”于福州,训练兵士并著成《筹海图编》,提出海上布阵与舟战策略。

此举引发士林哗然,南京国子监司业张雨声言:“唐顺之亲严党,岂能不污?”

《明实录》亦语焉不详,仅称“顺之与文华并议防海”。

清代修《明史》,直书其“晚附严嵩之党,得赵文华所荐”,此后数百年,无论地方志或文集,多以“趋炎”讥之。

但史料并未记录唐顺之从严党谋利,亦无其贪赃枉法之证。

《荆川唐公年谱》中提到,“病中不辞,仍欲与兵卒同宿营”,并无权位之贪。

对比王阳明平定宁王叛乱、提倡“知行合一”,唐顺之的“天机说”则显得模糊不明。

他自言“理在心中天机”,主张“从事为本、教化为辅”,主张实践于经世,但心学阵营已逐步体系化,程朱理学亦在官方占据主位,唐顺之观点游离两者,难以被奉为一家。

此外,文化传播亦严重限制其记忆流传。

王阳明有《传习录》,戚继光有《纪效新书》《练兵实纪》,皆系统成书并长期刊印。

而唐顺之的《武编》《筹海图编》《荆川先生文集》版本稀少,流通不广,晚清方由学者重刊整理,但已远离大众视野。

影视与文学作品中,抗倭题材常聚焦戚继光、俞大猷等武将。

唐顺之只在2006年《抗倭英雄传》中以配角短暂登场,被设定为“儒将引路人”,出场三集后便退场。

这位参与击溃三次倭寇主攻,曾设计战法、传兵法、守福州、教义乌的文官,终因“非主流标签”与政治污名,被遗忘在“英雄”的边角。

或许,正如《荆川唐公行状》所述:“不为时所记,然民自纪之;不为史所记,然地自记之。”

苏州吴中至今尚存,唐顺之旧宅与祠堂,其家书、笔记、战报抄本,被当地士人代代相传。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09

标签:历史   嘉靖   才子   师傅   戚继光   王阳明   兵法   倭寇   福州   义乌   藤牌   鸳鸯   士人   军务   东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