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间,A股似乎已经走出寒冬,正在迎来一场蜕变。
7月份央行公布的金融数据显示,非银存款新增2.14万亿元,创下2015年有数据记录以来同期最高水平。而与汹涌澎湃的机构资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居民存款减少了1.11万亿元,同比多减7800亿元,这“一增一减”,揭示出中国市场正在经历一场资金大搬家。
资本市场的回暖无疑是资金流向转换的关键推动力。七月开始A股企稳回升,三大指数震荡上行,两市成交额多次突破万亿大关,券商两融余额持续攀升,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的客户资金账户迅速充盈。
如今这种趋势仍在愈演愈烈,而值得关注的是,这场资金转移的背后,实际上是一场全民理财观念的结构性变革。随着银行存款利率持续走低,传统“躺赚”的储蓄模式吸引力大不如前,特别是部分固收类产品收益空间收窄,促使更多资金从低收益的存款产品转向权益类资产。
这不仅是市场行为的选择,更是中国经济金融化进程加速的一个缩影。
这场资金转移并非简单意义上的“存款搬家”,而是居民财富通过机构投资者间接入市的结构优化。资管新规实施以来,理财产品全面走向净值化,大众更倾向于通过专业机构参与市场。从储蓄存款到非银存款的流转,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投资者结构正在走向成熟。
而这场变革的背后,是政策、资金与经济基本面的三重共振。
政策层面“活跃资本市场”“拓宽居民财产性收入渠道”等相关的定调正在见效。从促进券商创新发展到优化公募基金费率,从放宽保险资金入市比例到推动养老金系统与资本市场深度融合,一系列举措正在引导中长期资金稳步入市。
资金方面,两融余额突破2万亿,保险资金加大配置……这些都不是2015年那种场外配资暴增带来的野蛮生长,而是有监管、有导向、有托底的机构化资金入场。当下的情况可谓是疯牛难再现,慢牛正当时。
并且,经济基本面也在悄然改善。虽然宏观增速未回到高增长时代,但结构已然优化。半导体、新能源、高端装备等战略产业增速领跑,企业利润回升——这不是泡沫式的“指数牛”,而是有产业支撑的“质量牛”。
更值得留意的是国际资本的态度。美联储降息预期升温,美元走弱,A股成为国际资本眼中的“估值洼地”。MSCI中国指数市盈率处于历史低位,而中国资产的战略价值正在大国博弈中被重新评估。
由此也可以看出,市场还是那个市场,但玩家和玩法已经完全不同。
风云变幻间,中国金融体系的毛细血管也在重构。居民存款的“减少”并非消费信心的衰减,而是资产配置的优化;非银存款的“激增”也不仅是资本市场的狂欢,更是直接融资体系深化的重要信号。
而从更宏观的视角看,居民存款通过金融机构流向资本市场,实际上提升了直接融资比重,优化了全社会资金供给结构。当亿万居民的储蓄通过专业机构流向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的关键领域,事实上一个金融支持实体的良性循环也在悄然形成。与此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实体经济对传统信贷的过度依赖,从而增强中国金融体系的韧性与活力。
当然,眼下“存款搬家”仍处于初期阶段,但其势已成,大概率不会突然结束。
上海证券交易所数据显示,今年7月,A股市场新开户数达196.36万户,同比增长70.54%,环比增长19.27%,而A股两融余额也创下逾10年新高。即便这样,A股新增开户数尚未突破去年10月的高点,权益类基金中也仍有大量产品尚未回本,基金发行规模仅是温和放量。
更关键的是,估值体系也在重构。目前沪深300市盈率仍处于合理区间,硬科技板块尽管静态估值不低,却正在被市场用新经济的逻辑重新定价。那些真正代表未来方向的行业——半导体、AI、新能源等正在获得应有的溢价。
而且当前A股总市值与居民存款的比值仍处于历史低位,这意味着潜在入市资金规模巨大。当然存款入市绝非单行道。其节奏与规模极大程度上仍依赖于宏观预期的改善、货币政策的配合、地缘局势的稳定以及新兴产业景气度的延续,这仍是一场多方因素博弈的棋局。
从目前来看,上证指数8月22日收盘3825.76点,行情还会持续多久?普通人的资产又该何处安放?
现在“冲击4000点”的呼声不绝于耳。不少散户正摩拳擦掌、跑步入场。但历史一再告诉我们,单一押注权益资产,往往难以在波动中守住收益。牛市虽好,却也并非人人都能赚到钱——冲动入市、盲目追高、缺乏经验,反而容易错失机遇甚至陷入亏损。
真正能守住财富的,永远是那些兼顾收益与风控、懂得资产配置、坚持长期主义的投资者。
面对这次的行情,我们既不应盲目乐观,也不必消极观望。多元组合才是应对不确定性的更优策略。除了股票,债市也值得高度重视。近期“股债跷跷板”效应再现——八月下旬国债期货大幅下挫,多期限主力合约集体下跌,30年期国债甚至创下数月最大跌幅。
但短期波动并不改变中长期逻辑。经济修复与货币政策“适度宽松”的基调未变,债市依然具备配置价值。无论是经典的股债平衡(如60%股+40%债),还是“核心-卫星策略”(稳健底仓+进攻型资产),又或是保持一定现金类资产维持流动性,都是控制波动、追求稳健回报的有效途径。
此外,仍需清醒认识到:牛市不代表没有波动。部分过热板块(如AI、半导体)估值高企,技术面上冲高回踩仍是常态。但趋势已然明朗——4000点值得期待,优质股票终将走出长期向上曲线。投资考验的是眼光,更是心态。
总而言之,这不是一场狂欢式的短期高潮,而是一场大国经济转型与资本市场深化共振的历史进程。它需要信念,更需要耐心。
现在我们正站在一个新周期的起点。这不是终点,而是开端。乘风破浪,终见光明。
更新时间:2025-08-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