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佛山遭遇持续高温天气,热浪袭人。高温环境下,哪些人群更易受到中暑威胁?市民又该如何有效预防?针对公众关切,记者走访了佛山市中医院急诊科副主任中医师邝敏华,请专家支招科学防暑。
中暑在医学上称为“热相关疾病”,主要由高温、高湿及空气不流通三大因素共同诱发。其临床表现呈递进式发展,从轻度的热疹、热水肿、热晕厥,到中度的热痉挛、热衰竭,直至最严重、致死率极高的热射病。
“我们需要重点关注老人、儿童等敏感人群,有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基础病的患者,以及户外工作者。”邝敏华介绍,老年人若长期处于居家通风不良的环境中,易患非劳力性热射病;儿童的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汗腺分布也较少,长时间待在户外或剧烈运动易引发高热惊厥;户外作业者在高强度劳动状态下极易发生劳力性热射病。
此外,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基础疾病的人群也需高度警惕,“高温会导致血管扩张、药物代谢加速,可能引发药物性低血压或低血糖昏迷,风险不容忽视。”
面对持续高温的挑战,邝敏华强调科学预防是关键。“大家首先要确保生活环境的舒适度”。邝敏华建议,在上午10时至下午4时的高温时段,市民尽量将室内温度控制在28℃至31℃,这样能有效降低中暑及空调病的发生风险。 同时,保证充足休息和饮水是必不可少的通用原则。
针对不同人群的具体防护,邝敏华提供了更细致的建议。对于长期在户外高温下作业的人群,她建议,应及时补充因出汗流失的电解质,例如每小时补充150至200毫升富含电解质的饮品,如功能饮料或自配的淡盐水。自配淡盐水时,可在1升温水中加入约3克盐分。
对于慢性病患者,她特别提醒药物管理的重要性,“建议将服药时间适当提前,例如调整至清晨5点左右,这样可以有效避免高温导致的药物代谢过快,减少低血压或低血糖等并发症风险。”
特别提醒广大市民,一旦出现头晕、乏力、恶心、高热等疑似中暑症状,务必立即转移到阴凉通风处休息,采取冷敷、扇风等物理降温措施,并补充含盐分的清凉饮料。若症状严重或出现意识模糊,必须第一时间拨打急救电话送医,切勿延误救治时机。
文字 | 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陈意威
更新时间:2025-07-0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