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七点半的浦东金桥,程序员王磊站在路边,手机屏幕上的小车图标正缓缓靠近。当那辆没有司机的出租车停在面前时,他下意识朝驾驶座望去 —— 只有一只戴着墨镜的毛绒小熊正 "注视" 着前方。这场被网友称为 "现实版科幻片" 的出行体验,从 8 月 1 日起正式向上海市民开放。
在川桥路的上车点,记者亲身体验了这场出行革命。点击 APP 解锁车门的瞬间,车内传来柔和的提示音:"请系好安全带,准备出发。" 与传统出租车最大的不同,是中控台那块实时刷新路况的电子屏,4 个激光雷达像灵敏的触角,将 500 米内的行人、自行车、违章车辆全部转化为数据流。
行驶至锦绣东路路口时,一辆电动车突然从右侧横穿马路。没等记者反应,车辆已平稳减速,屏幕上同步跳出 "检测到突发状况" 的提示。这种堪比老司机的预判能力,来自 5000 万公里测试积累的算法模型 —— 相当于绕地球赤道跑了 125 圈的经验值。而副驾驶的毛绒玩具并非噱头,而是用来测试公众对 "无司机环境" 的接受度。
"比滴滴贵两块,比出租车便宜三块。" 白领林晓婷对比了相同路段的费用:从金桥国际商业广场到世纪公园,无人驾驶出租车收费 23 元,传统出租车 26 元,网约车平台特惠价 21 元。这个定价策略藏着商业智慧 —— 既体现新技术的价值,又保持市场竞争力。
但真实体验可能需要更多耐心。试运营首周,不少用户反映 APP 叫车要排队 40 分钟以上。"目前投放的 100 辆车,要服务整个金桥片区,确实供不应求。" 小马智行工作人员透露,下个月将新增 200 辆车,等待时间有望缩短至 15 分钟内。有趣的是,运营时间严格限定在早 7 点半到晚 9 点半,恰好避开了最考验技术的深夜路况。
地图上的上海自动驾驶区域,已从 2021 年嘉定的 100 公里,扩展到如今 2700 公里的网络,甚至穿透了内环中心城区。这种扩张不是简单的路线叠加,而是对城市神经的重塑 —— 每公里道路都要录入精确到厘米的三维数据,每个红绿灯都要建立通讯协议。
奉贤居民李阿姨最近发现,小区门口的公交站多了块蓝色标识:"自动驾驶车辆停靠点"。按照规划,这里将成为下一个开放区域。而更令人期待的是四大测试区的联通计划,未来从浦东机场坐无人驾驶车到虹桥枢纽,或许只需一顿早餐的时间。
在中华艺术宫体验点,72 岁的张老伯反复触摸车内的紧急制动按钮:"万一出问题,这个真能管用吗?" 这种担忧并非多余。尽管官方强调 "零事故测试记录",但网友仍在热议极端场景 —— 暴雨天气下激光雷达会失灵吗?遇到突然冲出的宠物狗能及时刹车吗?
这些疑问恰恰指明了技术进化的方向。就像最初的高铁也有人害怕 "子弹头会飞起来",信任需要时间培育。当浦东新区的环卫车开始自动驾驶清运垃圾,当虹桥机场的接驳车实现无人化,这些日常场景的渗透,或许比任何宣传都更有说服力。
傍晚的金桥,那辆载过记者的出租车正自动驶向充电站。夕阳穿过车窗,在空无一人的驾驶座上投下光斑。这场关于未来出行的试验,本质上是在回答一个更根本的问题:当机器学会了开车,人类会让出多少控制权?而上海给出的答案,正写在 2700 公里的测试道路上,写在每个敢坐进无人驾驶出租车的普通人眼里。
免责声明:文章案例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案件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删除内容!特别说明,本文不存在捏造事实。
更新时间:2025-08-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