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刘千 蒋升 通讯员 陈瀛 辛宣 张煜锌
热在三伏,7月30日,三伏中最热的中伏来了。高温高湿的“蒸笼天”侵袭下,杭州各大医院“冬病夏治”门诊也迎来高峰。
在浙江省中山医院中医妇科诊室外,一些排队等候的年轻面孔格外醒目。中医妇科副主任王璐观察发现:“以往来做冬病夏治的都是以中老年女性为主,最近这段时间多了不少二三十岁的女孩子,仔细询问后发现,很多人有个共同点就是冰饮喝太多了。”
来源:视觉中国
每天喝冰饮,痛到床上打滚
三伏天薅羊毛结果伤了身
23岁的广告公司白领小林(化名)平常工作快节奏、压力大,习惯依赖咖啡奶茶“续命”。这个夏天,外卖平台大战,促销活动不断“0元购”“9.9元冰美式”“1元奶茶”,办公室掀起“薅羊毛”冰饮风潮。
“人手一杯冰饮,感觉不薅这个羊毛都亏了,有时候加班到深夜还会再来一杯。”小林说,这种“冰饮自由”的日子从5月持续到现在,起初只觉得解暑过瘾,没想到最近身体拉响警报,吓得她赶紧到医院看病。
小林告诉王璐,自己的月经量越来越少,颜色越来越暗,痛经更严重了。“以前只是小腹胀痛,现在痛起来根本坐不住,还要吃止痛药‘保命’,更别提工作了。”
王璐医生检查发现,小林的舌苔胖大,边缘有明显的齿痕,结合她平时怕冷、冬天手脚冰凉、容易拉肚子的症状,诊断她是典型的虚寒体质,因为长期、持续摄入大量寒凉的冰饮,导致子宫受寒,中医把这个叫作“寒凝血瘀型”痛经。
“冰冷的饮品如同外来的‘寒邪’,不断侵袭你的子宫,使得气血运行不畅,经络受阻,从而引发了月经量少、色暗、血块以及剧烈的痛经等症。”王璐表示,这种情况,正好赶上三伏天,适合通过冬病夏治“借阳”驱寒。
王璐为她制定了穴位敷贴结合中药内服的方案,选用了辛温芳香、具有穿透力的药材,在气海、命门、三阴交等主要穴位进行贴敷,再让其配合内服“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的中药汤剂,内外同治。小林回忆,药贴敷上后不久,就感到小腹和后腰有持续的温热感,非常舒服。
治疗了一个周期,最近一次来月经时,小林的痛经明显缓解,从原先必须吃止痛药的剧痛,变成了可以忍受的轻微胀痛,颜色也正常了。“感觉整个人都轻松了,这次真是花钱买个教训,薅羊毛嘴巴是赢了,伤的是身体!”小林感慨道。
社交媒体上,类似“喝冰饮致痛经”的吐槽比比皆是:有人一杯奶茶未喝完就手脚冰凉;有人五年未痛经,却因冰奶茶痛到床上打滚;甚至有人半夜痛醒挂急诊……
王璐解释,这些都是“寒凝血瘀”惹的祸。中医认为,月经前子宫气血充盈,一杯杯寒凉饮料下肚,血管一收缩,血流就凝住了,好比“子宫受凉”。三伏天借着“阳气”治疗此类妇科疾病,也并不是一劳永逸,如果不想再遭罪,关键在改变日常生活习惯。“奶茶、咖啡等寒凉甜腻的食物,最易生湿助寒,必须严格控制冷饮摄入,月经期间更是不能碰,最好换成热水、姜枣茶等温经散寒。”
夫妻俩因开空调吵到分房
中医教你如何结束“冷战”
除了主动摄入的寒凉饮食,夏季无处不在的“人造寒气”——空调,同样可能成为伤身的隐患,甚至影响家庭和谐。
日前,30岁的小王(化名)就因空调问题和妻子闹到要分房,无奈之下拉着妻子找到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浙江省新华医院)副院长、中西医结合主任医师董雷求助。
“冬天嫌冷非要抱着睡,怎么到了夏天却突然提出来分房睡,这样下去备孕计划又得延期了。”原来,怕热的丈夫小王在睡觉时常要把空调开到25℃,而妻子小何又认为这温度太低,哪怕是裹着厚厚的被子也觉得冷,仅一个月就感冒三回了,故每天半夜都会把空调默默调到28℃;可这样丈夫又会在凌晨三四点被热醒,晚上睡不好,第二天早起上班又没精神……刚结婚的二人为此展开数次讨论,依然找不出好的解决办法。
来源:视觉中国
这样的“空调冷战”在生活中并非个例。
“以往来冬病夏治的,大多数是慢阻肺的老病人,但从近年来不断增长的就诊数据来看,其中年轻人的占比很高,尤其是像小何这样的女白领。”作为呼吸科专家,董雷想提醒的一点是,即使在高温夏季,也不能忽视补充阳气的重要性。
中医素有“春夏养阳”的说法,夏天是补充阳气的好时候,这是冬病夏治的核心之一。“以29岁的小何为例,其打小有哮喘,本身属于阳虚体质。简单理解,就是体内阳气不足,气血不和,所以对冷热特别敏感,就像一碗水,容易受热被蒸发,受凉被冻住,但一桶水就不太会受到外界温度的影响。”董雷对此感触很深,现代人夏天常躲在空调房,又喜欢喝冰美式提神,本身不多的阳气更容易被淤积,导致阳不外达,常表现为手脚冰凉,冬天容易感冒等。这类人是非常适合进行冬病夏治的,利用夏季旺盛的阳气来疏通气血,调整体质偏颇,使一些疾病不再发生或者有所减轻。
针对这种情况,董雷建议可在下班后多出去走走出出汗,有利于驱散体内寒凉,使气血调达;睡前可用热水泡脚或适当喝点葡萄酒,以起到舒筋活血的作用。
中伏“蒸笼天”,需防暑湿乘虚而入
今年中伏始于7月30日,虽然仅有10天,相较往年“加长中伏”缩短了不少,但其带来的高温高湿威力不容小觑。当前,杭州正处于高温高热、雷阵雨频繁的“蒸笼模式”,闷热感加剧,各科中医专家也特别提醒:此阶段需重点防范暑湿之气乘虚而入,同时也是“冬病夏治”的关键时期。
王璐指出,冬病夏治的核心在于辨明体质,对于妇科患者而言,平时手脚冰凉、怕风畏寒、易受凉腹泻的虚寒体质女性较为适合。然而,反复发作的湿热型盆腔炎患者,或舌红少苔的阴虚内热人群,若盲目采用温补疗法,无异于火上浇油。
虚寒体质的鼻炎患者,也同样适用于冬病夏治。三年前,鼻炎反复发作的小刘(化名)在浙江省立同德医院耳鼻咽喉科接受了三伏贴治疗。“起初半信半疑,没想到还真管用!”近两年冬天,他的鼻炎发作次数减少,症状也明显减轻,今年他再次赶在头伏前来调理。
耳鼻咽喉科主任中医师戈言平介绍,虚寒性鼻炎患者往往有这些特点:鼻塞时重时轻,流清水样鼻涕;畏风怕冷,自汗或汗多,易感冒;手脚冰凉,容易疲惫,气短懒言;食欲不振,大便偏软偏稀,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等情况,才建议进行三伏贴治疗,能起到扶正固本,温通鼻窍,温阳利咽的效果。
此外,浙江省立同德医院中医内科主任周天梅也再次强调了冬病夏治的禁忌与注意事项:孕妇、皮肤过敏者、处于疾病发作期、体质极度虚弱、阴虚火旺体质等人群应谨慎或避免进行冬病夏治。在尝试冬病夏治前,建议先咨询专业中医师,以获得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让这一传统疗法发挥最大功效。
“转载请注明出处”
更新时间:2025-08-0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