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芯片突然大涨?因为国产芯片正在认真长大

最近两天芯片板块突然“起飞”,这对于一直看不上芯片主题的朋友都有点懵了:怎么一下子涨这么猛?其实这波行情,还真不是瞎炒,背后是有清晰逻辑在推动。

直接导火索,是市场传出对英伟达某款针对第二大经济体的AI芯片进口可能进一步受限的消息,我们知道海外的相关产品一直是国内大模型训练、云计算和数据中心的“算力心脏”,一旦这条路被卡得更紧,意味着很多公司的业务会直接面临“没芯可用”的窘境。

但是需求不会消失,只会转移,尤其是咱们这么大体量的消费市场,那些原本要买英伟达的订单,接下来怎么办?答案很现实——只能转向国产替代,华为昇腾、寒武纪、海光信息这些厂商,突然之间就从“备胎”变成了“刚需”,市场也很快意识到:这不是概念了,是实打实的订单要来了,股市也擅于捕捉到这一点,当然会有人抢着买这些公司的股票,情绪一上来,资金就跟着冲。

但这只是开始,更深层的原因,还是“卡脖子”的关键问题,过去几年我们已经经历过几轮技术封锁,每一次都换来一个共识:核心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现在外部压力相对松点了,可是对“自主可控”的紧迫感没有消失。


大家自然也会回忆,这几年大基金项目陆续落地,不少真金白银投向半导体产业链的关键环节,这释放出一个非常明确的信号——政策不仅在场,而且在加速进场,这种“箭在弦上+内部发力”的组合拳,让市场有了信心:国产替代不是口号,是正在发生的现实。

而且这波行情不只炒芯片设计,你看服务器厂商开始调整架构适配国产芯片,先进封装技术因为Chiplet路线需求大增,连带着EDA工具、半导体材料、设备厂商也都被带动起来,DP也有配备国内芯片的模型了,这整个产业链都在动,形成了一轮从硬件到软件、从设计到制造的全面预期修复。

说白了,这轮上涨的本质,是市场重新给国产半导体定价,以前觉得国产芯片性能不够、生态不成熟,能不用就不用;现在是“不得不”用,而一旦用起来,就会发现:原来我们也有能打的产品,而且配套体系正在快速补上,所以这波涨,不是短期情绪炒作,而是基本面预期的一次集中爆发。外部限制越严(或时而松),限制的开关是对方手里,国产替代就越迫切,政策支持意志上越坚定,产业链就越有信心往前冲,当“必须替代”和“能够替代”开始形成正向循环,资本市场的反应,只是顺势而为。

接下来怎么看?短期涨多了难免震荡,但长期来看,只要技术自主这条路不变,半导体依然是值得持续关注的硬核赛道。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3

标签:科技   芯片   产业链   英伟   半导体   市场   厂商   备胎   技术   模型   华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