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散文 | “抠门”的父亲

文字/俞烈彪

父亲如同一座沉稳厚重的山,矗立在我的生命里。然而,在我的记忆深处,他却以“抠门”的形象牢牢占据着一席之地。

父亲是一位数学老师,也正因此常有人说父亲“会算账”。他心中仿佛时刻藏着一把无形的算盘,不停拨弄着,精心计算着生活里的每一笔开销。

回想上高中时跟随父亲住校的日子,我享受着老师食堂用餐的待遇。可是别的老师子女每天都有肉吃,而我却个把月吃不上一块肉,每顿只有一碟仅8分钱的青菜。那青菜寡淡的滋味,至今仍清晰地印在我的脑海,以至于我现在看到青菜就有些翻胃。看着别人碗里的肉,我心中曾涌起委屈,可父亲却总是吃得那般坦然和开心。

小时候,每天早上都会有挑着货担转村头卖豆腐的货郎。父亲舍不得花钱,所以家里很少吃得到豆腐。有一次父亲看着家里实在没有菜,就拿了一只碗出门去买豆腐,我开心地跟着他出了门,心想今天总算可以吃上一回豆腐了。他为了一分钱,和卖豆腐的人讨价还价,争得面红耳赤,最后抱着一个空碗拉着我就回家了。看着父亲那有些沮丧又倔强的神情,我说不出的滋味。

有一年夏天,母亲养了一年的猪终于有100斤开外了,父母盘算着早点出栏,孩子们开学时就有学费了。父亲和母亲一个推车一个拉车,用独轮车把猪推到乡上的食品收购站,但因为重量不到规定的收购标准被拒收了,父母亲又冒着酷暑把车拉了回来。可是由于天气太热,猪中暑了。到家的时候,猪已经奄奄一息,不久就死掉了,母亲为此大哭了一场。父亲就叫来了杀猪的,把猪杀掉以后,在村子上挨家挨户地卖肉,猪肉全卖完了,包括下水都卖掉了,硬是没有留一块肉给我们子女吃。我的心里满是失落,不明白父亲为何如此“抠门”。

到九十年代,家里生活条件好了一些,父亲有时也上街买些菜。每次踏入菜市场,父亲的眼神就似一台精准无比的扫描仪。他缓缓踱步,目光迅速扫过各个摊位的菜品。他快速在心中计算着菜品的性价比,哪个摊位的菜更便宜,哪个摊位的菜更新鲜,他都了如指掌。买菜的时候,父亲会和小贩们讨价还价,为了几分钱能争得面红耳赤。有一次,为了一把青菜便宜五分钱,父亲和卖菜的阿姨理论了好久,最后阿姨无奈地妥协了。我在一旁觉得很不好意思,拉着父亲想走,父亲却一本正经地说:“这不是抠门,该省的就得省,过日子就得精打细算。”回到家后,他会把每一片菜叶都利用起来,绝不允许有丝毫的浪费。哪怕是一片有点发黄的菜叶,他也会把它留下来,让母亲做成菜汤。

父亲总是穿着那几件洗得发白的旧衣服,即便袖口已磨破,他也舍不得扔掉。有一回,母亲实在看不过去,趁父亲不在家,偷偷把他一件破得不能再破的衬衫扔掉了。父亲回来后,发现衬衫不见,大发雷霆,硬是让母亲去垃圾堆把那件衬衫找回来,还小心翼翼地洗干净,叠好放在衣柜里,嘴里嘟囔着:“还能穿,买新的浪费钱。”那衬衫颜色早已褪去,领口也松松垮垮,可父亲却视若珍宝。每次穿的时候,他总是仔细地把扣子扣好,仿佛那是一件无比珍贵的衣服。

家里的物品,只要还能用,他绝不舍得丢弃。旧的塑料拖鞋带子断了,他就把火钳放在灶膛里烧热,再把拖鞋带子烫粘连接起来,修了又修,直到实在无法使用,他才恋恋不舍地让它“退休”。他那辆“凤凰牌”自行车陪伴了他二十多年,轮胎破了自己补,零件坏了自己修,骑上路除了铃铛不响其他地方都嘎吱作响,但他一直也不肯换新的。家里那老旧的水壶表面布满划痕,壶嘴也有些歪斜。父亲拿着工具,一会儿拧紧螺丝,一会儿摆弄壶盖,专注的眼神仿佛在修复一件价值连城的宝贝。修好后,他满意地看着水壶,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记得有一次,家里的电灯泡坏了,父亲没有立刻去买新的,而是翻箱倒柜找出一个旧灯泡换上。那个旧灯泡光线很暗,但父亲却说:“能亮就行,等实在不能用了再买新的。”他站在凳子上,小心翼翼地拧着灯泡,那专注的神情仿佛在进行一项重大的工程。在我家里刚通电的时候,别人家点的都是15瓦以上的电灯,而我们家只点3瓦的电灯。3瓦的电灯光线非常昏暗,而在我家却点了十多年。在那昏黄的灯光下,父亲常常戴着眼镜,仔细地看着书或者记账。他会拿着一支笔,在一张旧纸上写写画画,计算着每个月的开支和收入,再认真地登记在家庭收支本上。那微弱的灯光,仿佛也在诉说着父亲极致的节俭。

在我结婚前,舅舅好不容易托人弄到了一张9英寸“金星牌”彩色电视机的票,那个时候市场上彩电还不多,要凭票购买,而且票是很难弄到的。舅舅把票给了父亲,可父亲不告诉我,转手把票送给了别人,他又省下了几百块钱。这事还是过了很久舅舅告诉我的,我对此事一直耿耿于怀,不明白他为何在我准备结婚时买个电视机也如此吝啬。

记账,是父亲保持了一辈子的习惯。家里每一笔开销,无论大小,都被他认真地记录下来。几毛钱的盐、几分钱的菜,都在账本上留下了痕迹。那些账本上,密密麻麻的数字和文字,见证了父亲一生的节俭。那些账本摞起来有近一米高,直到他去世之前才停止了记录。看着那些账本,我仿佛看到了父亲坐在桌前,戴着老花镜,一笔一画认真记录的身影。在我的心中,它已不仅仅是账本,是父亲留给我们子女的宝贵精神财富。

“抠门”的父亲一生省吃俭用,含辛茹苦地维持着这个家。他用“抠门”抠出来的钱盖了6间平房,使我们有了一个安稳的家;他用他的“抠门”养活了我们四个兄弟姊妹。在那些艰苦的岁月里,父亲的“抠门”不再是让人嫌弃的缺点,而是一种坚韧的力量,支撑着我们这个家一步步走下去。父亲有句口头禅:“能省一点是一点,日子得细水长流。”这句话常常挂在他嘴边,也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

曾经,我对父亲的“抠门”行为感到不解甚至有些埋怨,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我渐渐明白了他的良苦用心。他的节俭让我学会了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份资源,不随意浪费。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不会盲目追求奢华与浪费,而是懂得理性消费,把钱花在真正有意义的地方。他的精打细算也让我在面对生活的困难时,能够从容不迫地规划和安排,以更加务实的态度去解决问题。父亲用他的“抠门”为我树立了一个生活的榜样,让我明白了生活的真谛不在于拥有多少物质财富,而在于内心的满足和对生活的热爱。

父亲已经离开我们十近年了,回忆起往事,仍历历在目。父亲高大的身影时常在我面前浮现,“抠门”的一面也记忆犹新。可如今,那曾经让我觉得有些丢人且有些抱怨的“抠门”,却成了我心中最珍贵的回忆。我知道,那是父亲用他独特的方式,给予我们深沉的爱和生活的智慧。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父亲的“抠门”如同一盏灯,照亮了我前行的路,让我在喧嚣中保持一份宁静与清醒,懂得珍惜与感恩。





来源:散文精选大全

免责声明:图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文章内容不代表平台观点。

编辑:李玉红

审校:薛慧

责任编辑:闫铭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30

标签:美文   抠门   散文   父亲   账本   家里   母亲   豆腐   个旧   青菜   衬衫   电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