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起床!天天睡到中午,开学了怎么办?”
“又在玩手机!暑假作业做完了吗?”
“怎么这么磨蹭!一点作业做了几小时了!”
... ...
随着暑假过半,家里的催促声是否逐渐成了背景音?我们一边恨铁不成钢,一边又陷入困惑:为什么越催,孩子越像算盘珠子——拨一下才动一下?
其实,真正的自觉性,从来不是催促出来的,而是要激发孩子内心的自驱力。
用“信任”代替“管控”
从“我说了算”到“我们一起定”
当孩子感受到被信任和尊重时,其内在的责任感和主动性才会被激活。
因此,家长与其一味催促和管控,不妨试试这么做:
● 开启家庭会议
找一个轻松的时间(比如晚饭后),和孩子聊一聊他们的暑假计划,氛围要平等、开放。
● 倾听孩子心声
先问问孩子:“暑假过半了,你还有哪些想做的事情?(学习、娱乐、兴趣、社交等)”
“你觉得每天/每周的时间怎么安排,能让你既开心又能完成该做的事?”
孩子说的时候,家长要认真倾听,不打断、不评判。
● 明确“必须做”与“想要做”
家长也需要坦诚表达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如完成暑假作业、帮助做家务、安全事项等)。让孩子清晰区分“刚性任务”和“弹性愿望”。
● 共同协商 制定计划
最后,将孩子的愿望和家长的要求放在一起讨论。引导孩子自主思考:“如何在保证完成‘必须做’的前提下,合理安排自己的‘想要做’?”
计划执行初期很可能不完美,我们要多多关注孩子的进步点,而非揪住失误不放。
此外,信任意味着承担结果。如果孩子因自己拖延导致任务没完成,可以让他们体验一下自然后果,这比家长唠叨一百遍都有效。
用“责任”代替“包办”
从“我来做”到“这事归你管”
责任感是自觉性的基石。让孩子承担力所能及的责任,例如参与家务、管理零用钱、照顾宠物、甚至策划一次家庭短途旅行等。
这些真实的任务能够赋予孩子价值感,让他们体会到“我能行”的力量。
我们可以根据孩子年龄和能力,让他们承担清晰、固定的家庭责任,避免笼统的“帮忙”:
● 学龄前(4-6岁):负责喂宠物、给植物浇水、餐前摆放碗筷、收拾自己的玩具区、把脏衣服放进篮子等。
● 小学中低年级(7-10岁):负责整理自己的书桌/房间、饭后擦桌子、倒垃圾、照顾宠物、准备简单的早餐(如泡麦片、切水果)等。
● 小学高年级及以上(10岁+):负责清洗自己的内衣袜、参与做饭(如洗菜、打下手)、管理部分家庭采购清单、策划一次家庭活动等。
用“工具”代替“唠叨”
让时间“看得见” 管理更自主
与其用语言催促让孩子反感,不如引入客观、有趣的时间管理工具,将抽象的时间具象化,教会孩子自我监控和管理。
例如,使用“番茄工作法”:
● 准备一个计时器,让孩子以25-30分钟为一个周期开始复习。
● 在这段时间内,孩子要集中精神、专心致志地完成某一项任务。
● 等时间结束,可以休息5分钟,然后再开始下一个周期的内容,每四次连续周期后可以让孩子休息15分钟,然后再继续。
此外,还可以使用待办事项清单、任务板、惯例表等等。工具本身是无声的提醒,可以让孩子学会与时间做朋友。
用“留白”代替“填满”
给自主探索和“无聊”留出空间
孩子的内驱力、创造力、独立思考能力,往往在不受干扰的自由时间和看似“无聊”的时刻萌芽。
那些被兴趣班和作业塞满每一分钟的孩子,反而会失去学习自我管理和发现内在兴趣的机会。
建议家长每天至少保证孩子有1-2小时(年龄越大可适当延长)完全自由、无安排的“留白时间”。
告诉孩子,在这段时间里:他可以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安全前提下):发呆、画画、看书、观察蚂蚁等等。家长不干涉、不安排、不评价。
事后可以和孩子聊聊:“今天你的自由时间里,有什么好玩的新发现吗?”“你画的那幅画,能跟我讲讲吗?” 表达对孩子自主探索的兴趣和欣赏。
需要注意的是,“屏幕时间”不属于自由探索的“留白”。屏幕时间(手机、平板、电子游戏)需要单独约定和管理,家长一定要跟孩子明确区分。
自觉性的种子,深埋在每一个孩子的心里,它无法靠外力的催促和管控破土而出,只能在信任的土壤、尊重的雨露、赋权的阳光下,由孩子自己唤醒,生根发芽。
当我们放下控制的焦虑,给予孩子信任的空间和科学的引导,终将见证孩子学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为自己的目标努力的时刻。
更新时间:2025-08-0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