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针对李嘉诚旗下长江和记实业有限公司(长和)出售全球 43 个港口资产的交易,于 2025 年 4 月 27 日明确表态:“高度关注有关交易,将依法进行审查。交易各方不得采取任何方式规避审查,未获批准前,不得实施集中,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 这一回应体现了中国监管机构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同时,严格审查交易合规性的立场。

一、事件背景与交易核心
- 交易规模与战略意义
长和此次出售的港口资产覆盖 23 个国家,总价值达 228 亿美元,其中包括巴拿马运河两端的巴尔博亚港和克里斯托瓦尔港。这两个港口承担全球 6% 的海运贸易量,中国商船货运量占比高达 21%,年货运值超 3200 亿美元。交易买方为美国贝莱德集团牵头的财团,涉及美国资本对全球关键物流节点的控制。 - 地缘政治与监管风险
美国自 2025 年 1 月起高调宣称 “收回巴拿马运河”,特朗普政府甚至威胁动用武力。中国外交部多次强调反对 “经济胁迫”,并指出美方借 “中国威胁论” 扩张霸权。在此背景下,长和交易被视为可能威胁中国供应链安全和数据主权的战略行为。
二、市监总局的审查逻辑与法律依据
- 反垄断与国家安全双重视角反垄断审查:根据《反垄断法》,市监总局需评估交易是否导致市场垄断。例如,若贝莱德财团控制全球港口链,可能提高装卸费用、限制中国航运企业竞争力。国家安全审查:中国《外商投资法》明确要求对涉及关键基础设施、数据安全的交易进行安全评估。巴拿马港口的智能系统涵盖中国 60% 远洋船队数据,可能威胁国家数据主权。
- 审查标准与程序
市监总局依据《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合规指引》,重点关注交易是否 “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对于未达申报标准但可能影响国家安全的交易,监管机构可要求补充申报。例如,长和试图分拆巴拿马港口与其他资产交易,被认定为 “美资通过股权穿透掌控全局”,属于规避审查行为。
三、市场与舆论反应
- 市场波动与企业困境
长和股价在交易公告后一度上涨 21.86%,但因监管介入和地缘风险,市值已蒸发超 300 亿港元。若交易流产,长和可能面临 15.4 亿美元违约金。摩根大通分析认为,交易可能出现四种结局:正常进行、修改条款、取消或转售其他买家。 - 社会各界的立场香港政商界:全国政协常委蔡冠深、港区人大代表陈仲尼等支持市监总局审查,强调 “企业须以国家利益为根本”。专家观点:法律学者指出,交易若达成,中国航运企业年成本可能激增 30 亿美元,甚至面临物资运输被切断的风险3。国际舆论:《华尔街日报》等外媒关注交易对中美博弈的影响,认为中国监管机构的介入是 “地缘政治与商业利益的碰撞”。
四、监管趋势与政策信号
- 强化竞争倡导与合规管理
市监总局近年通过反垄断合规讲堂、首违不罚清单等措施,推动企业 “自我规制”。此次审查延续了 “宽严相济” 的执法理念,既保护市场公平竞争,又防范系统性风险。 - 回应全球监管挑战
中国在数字经济、关键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反垄断执法与欧美形成呼应。例如,欧盟对谷歌、美国对微软的监管行动,与中国此次审查共同体现了 “竞争政策与国家安全并重” 的全球趋势。
五、未来可能的走向
- 审查结果的可能性附条件批准:要求贝莱德剥离部分资产或承诺不歧视中国企业。禁止交易:若认定威胁国家安全,可能援引《外商投资安全审查办法》叫停交易。长期博弈:巴拿马政府已启动港口特许经营违规调查,可能进一步复杂化交易。
- 对企业的启示
跨国企业在涉及关键资产交易时,需同步评估商业利益与国家战略风险。市监总局的审查表明,中国在开放市场的同时,将坚决维护核心利益。
总结
市监总局对长和港口交易的回应,是中国 “尊重市场规律、严守合规底线” 监管原则的典型体现。这一案例不仅展示了反垄断与国家安全审查的协同机制,也为全球跨境交易提供了 “中国监管范式” 的参考。未来,企业在参与类似交易时,需更加注重合规性与战略风险的平衡,以适应日益复杂的国际监管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