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年的预言,当前的热点。
原来英国专家百年之前便警告中国,日本可不是善茬儿。
1922年,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在他的著作《中国问题》中写下一句当时看来颇为刺耳的警告:日本是中国必须警惕的“坏邻居”。

而这位被誉为20世纪最具洞察力的思想家之一的分析,在百年后的今天,似乎依然回荡在东亚上空。
如今中日关系因日本领导人一系列挑衅言论骤然紧张,中国政府不得不发布领事提醒,呼吁中国公民避免前往日本。
而冲绳居民则担忧,他们的家园可能再度成为冲突的前线。历史的回响与现实的动荡,让人不禁想起那位英国智者的预言。

伯特兰·罗素可不是普通的学者。1872年出身英国贵族家庭,祖父曾两度担任英国首相,他自己则是享誉西方的哲学家、数学家和社会活动家。
1920年,罗素应邀来华讲学,在北京大学等地深入交流,与梁启超、胡适等学者碰撞思想,甚至被孙中山称赞为 “唯一真正了解中国的西方人” 。
在华近一年时间里,罗素细致观察了中国的社会与文化,同时也将敏锐的目光投向了隔海相望的日本。

在《中国问题》一书中,他写下了对日本的判断:日本这个国家野心勃勃而资源匮乏,中国必须时刻警惕这个“坏邻居” 。
罗素分析道,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在短短几十年内从落后封建国家跃升为工业强国,但其岛国属性决定了国内资源严重不足,煤、铁、石油等工业命脉全需依赖进口。
且在他看来,这种结构性缺陷会导致日本必然走向对外扩张的道路,而地大物博的中国自然成为其首要目标。

而就在罗素的警告发表后不到十年,历史就开始残酷地验证他的预见。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三省;1937年,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南京大屠杀、731部队人体实验等暴行接踵而至。
这些历史事件完美印证了罗素对日本扩张野心的判断。

当然,罗素的远见不仅在于看清了日本的威胁,更在于预见了日本自身悲剧性的结局。他在书中冷静分析,日本这种无限扩张的模式终将把自己拖入绝境。
果不其然,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将美国卷入战争,最终在1945年遭受原子弹轰炸,被迫无条件投降。
一个哲学家,为何能如此精准地预见历史走向?罗素的高明在于,他并非简单地谴责或褒奖,而是通过严谨的逻辑分析,从地理条件、资源禀赋、社会结构和政治体制等多维度解读日本,得出了几乎无可辩驳的结论。

而如今来到2025年,罗素的警告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今年11月,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公然发表涉台错误言论,暗示可能武力介入台海问题,引发中方强烈反应。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随后表态,日方如真心想发展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就应立即收回错误言论。

更令人担忧的是,中国外交部领事司发布郑重提醒,呼吁中国公民近期避免前往日本,理由是“日本社会治安不靖,针对中国公民违法犯罪案件多发”。
而这一罕见的警示,表明两国关系正面临严峻考验。
在冲绳,当地居民的担忧更直观地反映了紧张局势。冲绳面积不足日本领土的1%,却承载了日本境内70%以上的美军设施。

不过中日之间的摩擦,绝非偶然事件,而是根植于深层的结构性矛盾。
从历史上看,日本在现代化进程中始终未能彻底反思其军国主义历史,近年来更在历史教科书、靖国神社等问题上频频引发争议。
另外日本资源匮乏的岛国心态与其区域野心的冲突一直存在。罗素早已点明,日本的发展模式本质上需要向外扩张,否则难以自我维持。

这种结构性矛盾在台海问题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外交部长王毅近期严正指出,把日本当年“窃取”的台湾归还中国,明确规定于《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一系列国际文件,是不可否认的二战胜利成果。
而日本领导人近期的言论,正是在试图挑战这一战后国际秩序。
尽管当前中日关系面临困难,但仍有改善的空间,不过显然目前得看日方带有多少诚意。

且这关键或许在于回归罗素建议的本质,理解与尊重。罗素欣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以和为贵”理念,但也指出,面对外国势力侵略时,过度的忍让可能成为软肋。
这种平衡的视角,对今天的中日关系仍有启示意义。
冲绳海边,反对美军基地扩建的抗议者日复一日地聚集。他们清楚,一旦冲突爆发,这片土地将首当其冲。

显然地缘政治的游戏从未停止,但历史的教训就摆在那里,是重蹈覆辙,还是开辟新路,得看如今的日本怎么选择了。
参考资料:
洞见!1922年英国哲人就预言中国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强国”——北晚在线
更新时间:2025-11-2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