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有人怀疑一代明君朱瞻基弑父,杀了朱高炽?3大疑点惹争议

洪熙元年,在位仅仅10个月的明仁宗朱高炽突然去世,年仅48岁。

根据明实录记载,朱高炽上午庚辰(7-9点)觉得不舒服,辛巳(9-11点)宣布病危,召集心腹重臣写遗诏,傍晚时分正式咽气。

病情恶化得实在太快,实属是“无疾暴崩”。

所以从明朝开始,直到现在,都流传着许多关于朱高炽死因的阴谋论。

受畅销书《明朝那些事儿》影响,很多人怀疑朱高炽实际上是被他的好大儿朱瞻基暗杀的,朱瞻基等不及要上位了。

那么这个说法可信度有多高呢?被誉为一代明君的朱瞻基,真的弑父了吗?

01、为什么怀疑朱瞻基弑父

关于朱瞻基弑父的说法,并非完全的空穴来风。细看史料,的确有几个看起来异常的地方。

朱瞻基是朱棣亲立的皇太孙,在朱棣时期地位稳如泰山。

但是朱高炽登基之后,朱瞻基一下子就变成了小透明。我们翻遍明仁宗实录,发现朱瞻基这个名字出场的次数都不多。

朱高炽时期朱瞻基有两次存在感比较高,但也比较敏感的记载。

一是朱棣在御驾亲征归来的途中突然去世,朱高炽命令朱瞻基去接管军队并迎接朱棣灵柩。

但是朱瞻基却跪着不动,说此番出行形势复杂,需要朱高炽给他一个特别的印信。

直到朱高炽把东宫图章给了朱瞻基,朱瞻基这才出发。

这相当于是提前确认自己的太子地位了。

按理说以朱瞻基的皇太孙身份,他不必这么着急。

二是朱高炽继位第二年,突然打发朱瞻基回凤阳祭祖,并去南京驻守。

自古以来太子离京都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一旦皇帝在京城出了什么意外,比如突然暴毙,而太子远在其他地方,会影响皇位交接。

朱瞻基哭得稀里哗啦,求朱瞻基收回成命,朱高炽还是拒绝了。

再结合朱高炽在位期间,改了朱棣时期的多项措施,例如朱棣辛辛苦苦营建了紫禁城,把明朝的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

可是朱高炽继位后不久就下令收拾南京宫殿,准备迁都回南京。

朱棣是靠造反得到的皇位,朱高炽继位之后却为不少忠于建文皇帝朱允炆的旧臣平反。

而朱瞻基继位之后,在这两方面都延续了朱棣的措施,而不是朱高炽。

从这些事来看,朱瞻基和朱高炽的父子关系,恐怕有点尴尬。

史书明确记载,朱高炽的弟弟汉王朱高煦在朱高炽去世之后,策划了一场针对朱瞻基的截杀。

当时朱高煦人在山东乐安,距离北京400公里左右。而朱瞻基远在南京,距离北京大约1000公里。

正常情况下,朱高煦得知朱高炽去世的消息,肯定远早于朱瞻基。朱高煦想要在途中截杀朱瞻基,有很充足的准备时间。

可是朱高煦居然失败了。朱瞻基就这么堂而皇之地走着官道,顺利从南京返回了北京,途中没有遇到任何阻碍。

所以包括畅销书《明朝那些事儿》在内的很多人觉得,只有一种可能让朱瞻基躲过朱高煦的截杀,那就是他提前知道朱高炽去世的消息,提前出发了。

那朱瞻基为什么能够提前知道朱高炽去世的消息呢?

自然是因为朱高炽是被他安排的人暗杀的了。

在明朝人陆鈛写的《病逸漫记》‌里,还透露了一条意味深长的信息:仁宗皇帝不豫,以玺书驰召上还,上即日就道。时南京颇传言仁宗上宾。

意思是,朱高炽身体不好,召朱瞻基回京,然而此时南京城里已经传得沸沸扬扬,说朱高炽已死。

这就很有意思了。以明朝的信息传播水平,在北京的800里加急到来之前,南京城里不可能有人提前知道朱高炽生病甚至已经病重的信息。

这消息是怎么传播出来的呢?

有人由此推测,这有可能是朱瞻基早在离开北京之前,就已经安排好人找机会暗害朱高炽。

这件事追随朱瞻基到南京的心腹自然也知道。

心腹没保密好,消息自然也就开始在南京城流传。

02、朱瞻基果真有难以摆脱的嫌疑吗?

总的来说,朱高炽去世前后的种种迹象,让很多人怀疑,朱高炽是被朱瞻基暗害的。

那么这些嫌疑,真的没法解释吗?朱高炽真是被朱瞻基暗害的吗?

让我们一条一条来看,这些对朱瞻基的怀疑,能不能站得住脚。

前文说过,朱瞻基在当皇太子的时候,存在感远没有在当皇太孙的时候强。

而且他和朱高炽在迁都和建文旧臣的问题上有矛盾。

不过这些矛盾真的能成为朱瞻基弑父的理由吗?

我们翻阅史书,看来看去,会发现,朱瞻基和朱高炽没有太多本质上的矛盾。

朱瞻基继位之后,基本上沿用了朱高炽时期的政策,轻摇薄赋,避免兴兵。

这说明他和朱高炽关于朝政的意见是比较一致的。

朱瞻基和朱高炽真正的意见相左之处无非是两个地方。

一是迁都,二是对建文旧臣的态度。

对建文旧臣的态度这个不必多说,朱高炽在位的时候平凡并释放了一些建文旧臣,朱瞻基继位之后没有持续,仅此而已。换做哪个太子都不至于为了这点事弑君。

至于迁都,更是一件遥遥无期的事。朱棣为了迁都,花了十几年。

朱高炽真想要再度迁都,势必要面临不小的阻力。

再加上当时南京多地震,这在明朝人的观念里是上天示警。

朱高炽能不能成功迁都、什么时候能顺利迁都,尚未可知。

朱瞻基真能为了这件事弑君吗?

要知道,朱瞻基是朱棣亲封的储君,不管朱高炽喜不喜欢他,只要他不干出造反这种事,朱高炽都不可能废了他。

弑君就不一样了。一旦失败或暴露,朱瞻基将置于万劫不复之地。

收益和风险实在太不成正比了,朱瞻基为此弑君的可能性实在是不高。

那么朱高煦没能成功截杀朱瞻基是怎么回事呢?

这可是朱瞻基最大的疑点。

想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研究另一个问题,那就是:朱高煦真的能比朱瞻基更早知道朱高炽去世的消息吗?

明实录和明史当中明确记载,朱高炽去世之后,由于太子朱瞻基远在南京,朝廷并没有立马昭告天下,而是让朱瞻基的同母弟襄王秘密监国,营造一种朱高炽还活着的假象。

能够第一时间知道朱高炽已死的,也就皇后、皇子、太医、几个心腹重臣、身边服侍的人而已。

而且史书明确记载,朱高炽对朱高煦派人到京城打探消息这件事心知肚明,一直多有提防。

也就是说,朱高煦的人很难在第一时间知道朱高炽去世的那批人里面。

根据明实录和史书记载,朱瞻基回到京城之后才正式昭告天下,朱高炽已经去世。

朱高煦派来的人或许有自己的秘密渠道,在发现皇宫状态不对劲的时候就提前打听出朱高炽去世的消息。

但这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

而朱高炽去世的第一时间,甚至朱高炽尚未去世,可能仅仅是生病的时候,朱高炽的皇后和身边的众臣已经派人已最快的速度去南京通知太子朱瞻基了。

这么一来,朱高煦还真不一定比朱瞻基更早知道朱高炽去世的消息。

没准朱瞻基已经开始往北京赶路了,朱高煦的人还在京城里确认消息呢。

等朱高煦收到消息的时候,没准朱瞻基都快回到京城了。

他自然不可能有时间布置截杀了。

退一步说,即便朱高煦在朱高炽去世的第一时间就得到了消息,他真的有能力派人截杀朱瞻基吗?

答案恐怕依然是否定的。

因为朱瞻基回京城,并不像很多电视剧和小说里说的那样,单枪匹马或者仅仅带几个心腹就出发了。

朱瞻基是皇太子,出行的阵仗非常大。

根据明史和明实录记载,此次朱瞻基回京虽然是“轻车简从”,但也是相比于皇太子日常出巡排场的轻车简从,实际随行的人数可不少。

就连礼部官员况钟,都一路上亲自在朱瞻基的辇车旁服侍。

更重要的是,朱瞻基还带了一支轻骑兵赶路。

虽然史书没有记载这支轻骑兵有多少人,但是明朝一支护卫的人数一般是数千人。

这支轻骑兵的人数少说也是以千为单位的。

朱高煦想要截杀这样的朱瞻基,可不是像电视剧或者小说里的那样,派几个死士就能完成了。

他得实打实派出一支小有规模的军队才行。

而且朱瞻基回京可不从朱高煦的封地乐安路过。

正常情况下,不等朱高炽的这支军队出封地乐安,就要被各府县拦截和层层上报了。

和正式造反没什么区别。

朱高煦如果真能派出足以截杀朱瞻基的军队,与其费那么大劲只为截杀朱瞻基,还不如直接造反呢。

所以朱高煦的截杀计划大概率没有真正实施过。

他很有可能在收到朱高炽去世的消息时,有过这个想法,却因为难度太大而不了了之。

所以朱高煦截杀失败,自然不能成为朱瞻基弑父的证据。

那么为什么朱瞻基还在南京的时候,南京城里流传着朱高炽去世了的传言呢?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这段记载并不是出自正史,而是出自野史。

本身可信度就不高。

其次,就算这段记载是真的,也不能说明朱高炽的死因有问题。

毕竟从当时南京人的视角里,皇帝朱高炽还远在北京,而皇太子朱瞻基却千里迢迢来到了南京。

太子无故远行,在历朝历代都是比较罕见的。

所以有些乱七八糟的传闻并不奇怪。

而且,那么大一个南京城,每天或许流传着不同的传闻。

那些没有应验的传闻,没有人回去可以记载。

而这种后来应验了的传闻,或许就会被写史书的人记载下来,显得很准的样子。

但这只不过是史书的选择性记载罢了。

并不能拿来作为朱瞻基弑父的证据。

03、朱高炽是怎么死的?

既然朱瞻基弑父的理由不成立,那么朱高炽是怎么死的呢?真是突然就去世的吗?

根据史书记载,大概率是的。

朱高炽从年轻的时候就是个大胖子,胖得都骑不上马,还瘸。

在古代的条件下,这样的胖子身体好不到哪去,很有可能有点三高什么的,而太医院对此又无法诊治。

所以朱高炽本来就是高危人群。

而且明实录和明史记载,朱高炽在临死前还生了一场大气。

一个叫做李时勉的大臣给朱高炽上书劝谏,劝他孝期当中不要急着流连后宫,也不要让皇太子朱瞻基远走南京。

朱高炽气得和李时勉当堂对峙,叫武士用一种叫做金瓜的武器打断了李时勉好几根肋骨,还把李时勉投进了锦衣卫的监狱。

根据明史记载,朱高炽在病重当天,奄奄一息躺在病床上的时候,还愤愤不平地对身边的心腹大臣夏元吉说:时勉廷辱我!

意思是,李时勉当众羞辱他。

这可真是把朱高炽气得不轻。

以朱高炽的身体状态,一气之下病倒了,可能性挺大的。

再加上从同时代一些大臣的往来文书当中我们可以看出,朱高炽还有嗑丹药的习惯。

种种因素加起来,朱高炽暴病身亡,其实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不一定有人谋害。

你觉得是不是呢?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28

标签:历史   疑点   南京   明朝   消息   史书   心腹   乐安   北京   太子   皇太子   京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