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浣花溪阳光灿烂,又不至炎热,鸟鸣与绿荫都刚刚好,正是需要放慢脚步细赏的时节。就在上个周末,六万余观众齐聚草堂,共同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国际博物馆日。
从清晨到日暮,浣花溪的风吹过千诗碑廊,也吹过红墙的竹林小道,带着专业技术人员的讲解声在茅屋故居和大雅堂之间流转,观众在千年的旧事中,感受着赤诚的诗心。
在草堂书院的小广场,藏友们捧着陶盏或旧卷,在“民间藏品公益鉴定”处排队等候,期待从专家口中听见一段历史的回音。
而另一侧的展厅内,人们或提笔描画,或俯身印制,在反复的揣摩与推敲中,将杜诗中的意境封存进今人的纸笔之间。
从杜甫草堂青年讲解员自编自导自演的“诗坛知己”微情景剧,到成都师范附属小学的孩子们带来的“草堂校园诗社·文化传承的力量”快闪活动,杜甫草堂以生动活泼的形式,为现场观众们带来丰富的沉浸式体验。
视频加载中...
书院里,“诗圣杜甫与时代笔墨”沙龙正在进行。窗外有兰香,室内有人谈诗,谈国家、风骨与精神。那些关于文化的追问与回应,落在了听者的眼中,也落在了博物馆这三个字的内核上。
除此之外,“小手大作·诗润童心”展厅,国兰盛放的兰园,红墙前的笑语盈盈与大雅堂前的游人如织——在杜甫草堂,这一切不只是热闹,更是人们对“诗”、对“文化”的美好追求。
不仅如此,今年的杜甫草堂也借此契机继续探索“科技+博物馆”的融合路径。一方面,杜甫草堂携手全国十余家博物馆,联合知乎开展“博物馆日丨一起下馆子”圆桌讨论活动;另一方面,草堂巧用AI赋能,参与抖音“豆包让文物活起来”活动,让文物更可亲可近,并推出AI导览机器人,观众只需轻点屏幕,便可开启自助讲解的体验,进一步增强了博物馆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诗或许不能改变时代,但诗却能留下时代,博物馆不能定义未来,但它能照亮通往未来的路。让我们一起,在博物馆中遇见未来,在草堂邂逅诗意。
编辑丨雷 霞
校审丨陈 涛
复审丨马 红 彭 燕
更新时间:2025-05-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