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九返回时间确定,全程仅需50分钟,黑障区跟踪技术早已突破

文|馒头

编辑|江娱迟

前言

神舟二十在最近圆满完成任务,成功将我国三名航天员送达太空站,和太空站驻留的神十九乘组完成了亲密的大合照。

现在两大乘组人员已经完成了任务交接任务,神舟十九回归的时间也已确定。

而在公布的返回方案中,竟显示神舟十九从太空到着陆才需要仅仅50分钟,这种丝滑的返回方式令人惊奇。

那神舟十九返回速度为什么会这么快?一直存在的黑障区会不会带来什么危险?

神舟飞船着陆画面

中国航天

中国的太空梦从来就没有设立任何界限,更没有尽头。

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顺利升空,让中国开启了探索太空的伟大征程。

55年后,也就是前几天刚过去的4月24日,我国神舟二十划破天际,飞赴“天宫”,让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迈进了一大步,也让我国航天探索进入常态化阶段

神舟二十升空

神舟二十顺利进入太空后,三名乘组人员和太空站中的神舟十九号乘组人员完成汇合,并一起和“天宫号”拍下团圆的全家福

而如今神舟十九和神舟二十航天员已经完成了交接仪式,并且移交了中国空间站的钥匙。

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将结束为期六个月的太空驻留任务,将于4月29日从400公里高的中国空间站启程返回地球。

而与以往不同,此次返程从脱离空间站到着陆仅需50分钟,这一速度不仅刷新了中国载人飞船的最快返回纪录,更标志着中国航天在天地往返技术领域实现了里程碑式的突破。

神舟二十与神舟十九全家福

计划中返程的起点是飞船与空间站的分离,在航天员完成物资转移和设备检查后,神舟十九号启动分离程序,轨道舱随即被抛离。

随后的关键步骤是返向制动,发动机反向点火约4分钟,将飞船速度大大减缓,使其脱离原运行轨道,进入一条精心计算的返回路径。

而在此过程中,飞船会进入独立飞行状态,然后再进入大气层。

飞船进入大气层

为确保精准着陆,飞船采用了独特的“打水漂”式再入方式

以1.5度的极小再入角切入大气层后,返回舱会像石子掠过水面般多次弹跳,这种设计能将承受的过载控制在4G以内,显著提升了航天员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整个滑行过程中,导航系统需将角度误差严格控制在极小的范围内,确保飞船内部乘组人员的安全。

当飞船降落到6000米时,将打开1200平方米的主降落伞,配合底部4台反推发动机点火,返回舱以每秒1米的轻柔速度落地。

过程演示

从太空到草原,这场跨越天际的“精准快递”就此完成。

而值得注意的是,当返回舱降至距地面约145公里高度时,将遭遇被称为“黑障区”的空间

此时飞船不仅要遭受与空气摩擦产生的2000℃高温,甚至电磁波信号会被完全屏蔽,地面与航天员失去联系。

这段时间非常危险,地面检测掌握不了任何飞船的动向,发生任何意外都只能听天由命。

着陆偏移

黑障区带来的影响是现在人类航天事业的巨大难题,欧洲乃至美国都没有方式能合理解决。

但在中国,黑障区的失联问题早在几年前就已经解决了。

破局黑障区

黑障区曾是人类航天史上的“盲区时刻”,在2022年神舟十三号返回时,地面与航天员失联长达6分钟,控制中心只能通过理论弹道推算飞船位置。

这种不确定性在2023年神舟十五号任务中被彻底打破,我国首次实现对黑障区的全程跟踪,将“盲降”升级为“透明返回”

实时监控

这项突破的核心是一张横跨西北的监测网络,大大小小的雷达如同天眼,紧密监控飞船的动向。

在甘肃酒泉,由8部雷达组成的阵列持续发射高频电磁波,即便等离子体屏蔽了常规通信频段,仍能通过反射信号捕捉返回舱的方位。

与此同时,新疆库尔勒的光学测量站利用高速摄像设备,在黑夜中记录下返回舱拖着火尾划破天际的壮观画面。

这些数据通过光纤实时传回北京飞控中心,构成三维动态轨迹模型,指挥人员甚至能提前预判着陆点偏差。

飞船着陆

技术团队还创新开发了“双保险”通信方案。在黑障形成前,天基红外预警卫星会提前30秒发出警报,触发返回舱启用低频通信模块。

这种穿透力更强的信号虽只能维持10%的传输效率,却足以发送关键状态参数。

在着陆前最后10公里,激光通信设备开始工作,以每秒千兆级速率向直升机搜救队发送高清影像,指挥员通过实时画面就能判断航天员身体状况。

黑障区检测取得重大突破

这些技术也将积累使用到神舟十九号任务中,确保整个着陆任务都将在地面的监控下进行。

如今我国在航天事业的发展已经从观众发展成了主角,开始领跑全球。

领跑全球

当神舟二十号飞船以72小时应急响应速度待命发射时,中国载人航天已形成完整的天地协同体系。

和我国返回程序相比,美国“猎户座”飞船返回需绕地球20圈耗时3小时,而中国5圈速降方案将时间压缩至四分之一。

美国猎户座飞船

东风着陆场15分钟快速抵达的能力,相较美国依赖海上搜救数小时的模式,展现出更高的可靠性。

这种效率优势背后,是中国航天独特的创新发展路径。

从神舟五号21小时的传统返回,到如今50分钟的极速模式,中国科研人员通过20年攻关,将自适应预测制导算法升级了11个版本。

最新系统能在黑障期间每秒解算3000次轨道参数,将着陆精度从千米级提升至百米范围,相当于在足球场大小的区域锁定一个行李箱的位置。

演练画面

中国还构建了全球首个天地一体化载人航天网络,天链卫星解决90%轨道的通信覆盖,北斗导航提供厘米级定位,地面研发的专用微波雷达可实现空间站对接的“太空穿针”。

这种全链路协同能力,使得从发射、对接、驻留到返回的每个环节都形成技术闭环。

从神舟五号实现载人突破,到如今建立领先的快速返回体系,中国航天用20年走完了发达国家半世纪的技术道路。

雷达监控

随着第四批航天员选拔启动和月球探测工程推进,这场跨越星辰的征程正开启新的篇章。

结语

神舟十九号的顺利返回,不仅是中国载人航天的又一次成功实践,更是黑障区通信、快速返回等核心技术的集中展示。

地面监控雷达

从神舟十五号的突破,到神舟十九号的成熟应用,中国航天正以稳健的步伐迈向深空。

未来随着更多关键技术的突破和国际合作的深化,中国航天有望在全球太空探索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而这一切的核心,始终是推动科技进步,为人类探索宇宙贡献的中国智慧。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信息来源:光明网 2025-04-27 迎接神十九乘组回家!“硬核设备+无缝守护”为航天员铺就平安归途

国际在线 2023-06-04 实现稳定跟踪!我国载人飞船黑障区跟踪测量取得重大突破

长江日报 2024-04-30 接航天员回家,追踪飞船的“千里眼”团队准备好了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04

标签:科技   神舟   全程   时间   技术   飞船   航天员   中国   太空   我国   空间站   地面   太空站   中国航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