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半导体封锁110家中企,涉及几乎全部领域,制裁远比美国猛烈

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编辑^W.n

2025年9月,日本经济产业省更新了出口管制清单,一挥手就把110家中国企业拉进了“黑名单”。

这次动作够广,半导体、AI芯片、量子计算这些尖端领域全罩住了,连给芯片降温的冷却器都没放过。外媒都说,日本这次的管制力度,比美国还狠。

可现在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都快摸到8000亿美元了,这种技术封锁到底是在保护谁?又会把谁伤得更重?

封锁覆盖半导体全产业链

日本经济产业省在 2025 年 9 月 18 日正式公布的出口管制清单中,明确将 110 家中国企业纳入限制范围,这些企业不仅包括华为、中芯国际等半导体设计与制造领域的龙头企业。

还涵盖了长江存储、长鑫存储等存储芯片研发企业,以及中科曙光、海光信息等涉及 AI 芯片应用的科技公司,甚至连为芯片生产提供关键材料的安集科技、江化微,以及制造芯片冷却设备的高澜股份等配套企业也未被遗漏。

此次管制涉及的技术与产品种类极为广泛,除了先进制程芯片(7 纳米及以下)、AI 训练芯片、量子计算相关芯片等核心产品外,还包括半导体制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 14 种关键材料,如光刻胶、高纯度硅晶圆、电子特气等,这些材料长期以来日本企业在全球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市占率均超过 50%。

同时,芯片制造设备的核心零部件,如光刻机的光源组件、刻蚀机的射频电源,以及芯片封装测试所需的探针卡等也被纳入管制范围,甚至连用于芯片散热的液冷系统、相变材料等配套产品也受到出口限制,几乎覆盖了半导体从设计、制造、封测到应用的全产业链环节。

根据日本经济产业省的规定,今后日本企业向这 110 家中国企业出口上述管制产品时,必须向政府申请单独的出口许可,且审批周期长达 3-6 个月,审批过程中还需提交详细的产品用途说明、最终用户信息等资料。

这与此前仅针对特定先进技术产品的管制措施相比,不仅范围大幅扩大,审批流程也更为严苛,直接导致中国企业获取相关产品的难度与成本显著增加。

对比美国:制裁力度更趋严苛

与美国此前对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制裁相比,日本此次的管制措施在多个方面表现出更强的限制性。

美国此前的制裁主要集中在先进制程芯片、AI 芯片及相关制造设备领域,且对部分中低端芯片及配套材料仍保留一定的出口空间,而日本此次的制裁不仅涵盖了美国已限制的领域,还将中低端芯片制造所需的关键材料与零部件纳入管制。

例如用于 28 纳米制程芯片生产的光刻胶、用于功率半导体制造的碳化硅衬底等,这些产品此前中国企业仍可从日本企业正常采购。

在审批机制上,美国对部分半导体材料与零部件的出口采用 “逐案审批” 与 “许可证例外” 相结合的方式,对于用于民用领域且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可通过 “许可证例外” 快速通关。

而日本此次则取消了所有 “许可证例外” 条款,无论产品用途与技术含量如何,只要涉及清单内企业,均需进行严格的单独审批,且明确表示 “将优先考虑国家安全因素”,这意味着审批通过的不确定性大幅增加。

从制裁目标来看,美国此前的制裁更侧重于限制中国在先进半导体技术领域的发展,而日本此次的制裁则直接针对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全产业链,试图通过切断关键材料与零部件的供应。

不仅遏制中国先进半导体技术的突破,还打击中国中低端半导体产业的稳定生产,这种 “全链条封锁” 的策略,被业内人士评价为 “比美国的制裁更具针对性,也更具破坏性”。

中企应对

面对日本的半导体封锁,中国企业迅速采取应对措施。

在关键材料领域,中芯国际、长江存储等企业已与国内的光刻胶生产企业彤程新材、晶瑞电材加强合作,通过联合研发、订单倾斜等方式,推动国产光刻胶的性能提升与产能扩大,目前国产 28 纳米制程光刻胶已实现批量生产,7 纳米制程光刻胶也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纯度硅晶圆方面,沪硅产业、中环股份等企业通过引进先进设备、优化生产工艺,已实现 12 英寸硅晶圆的稳定供应,市场占有率从 2024 年的 15% 提升至 2025 年的 28%,有效缓解了对日本硅晶圆的依赖。

在芯片制造设备与零部件领域,中微公司、北方华创等设备企业加大研发投入,2025 年前三季度研发费用同比增长 40% 以上,其生产的刻蚀机、薄膜沉积设备已能满足 28 纳米制程芯片的生产需求,部分设备甚至可用于 14 纳米制程的研发。

同时,这些企业还通过与德国、荷兰等国的设备零部件供应商建立合作关系,绕过日本的管制,获取关键零部件,例如中微公司从德国英飞凌采购刻蚀机所需的射频电源,北方华创从荷兰 ASML 采购部分光刻机的辅助组件,以保障设备生产的连续性。

此外,部分中国企业还通过在海外建立研发与生产基地,规避日本的出口管制。华为在马来西亚吉隆坡设立了半导体设计中心,吸引当地及东南亚的工程师参与芯片设计,减少对日本相关设计软件与技术的依赖。

中芯国际则在新加坡投资建设了一条 28 纳米制程的芯片生产线,利用新加坡的区位优势与供应链资源,采购非日本产的关键材料与设备,该生产线预计 2026 年第一季度正式投产,投产后将为中国企业提供部分不受日本管制的芯片产品。

结语

日本此次对 110 家中国企业实施的半导体封锁,不仅给中日两国半导体产业带来冲击,也为全球半导体产业的发展敲响了警钟。

半导体产业作为高度全球化的产业,其研发、生产与销售环节遍布全球,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单边制裁措施,都可能打破全球供应链的平衡,导致产业链断裂,进而影响全球半导体产业的创新与发展。

在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即将突破 8000 亿美元的背景下,各国半导体产业之间的相互依存度不断提高,唯有通过加强国际合作,秉持互利共赢的理念,共同维护全球半导体供应链的稳定与畅通,才能推动半导体产业持续创新与发展。

任何试图通过技术封锁、贸易限制来遏制他国产业发展的做法,不仅难以达到预期目的,还会引发连锁反应,对全球经济的稳定增长造成负面影响。

未来,国际社会应加强沟通与协调,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半导体产业发展秩序,让半导体技术更好地服务于全球经济发展与人类社会进步。

信源:

商务部新闻办公室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就日将我多家实体列入出口管制“最终用户清单”事答记者问】

信息服务部【突发!日本将多家中国实体列入出口管制“最终用户清单”,中方回应:立即停止】

中国新闻网【日本对十余种半导体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 商务部回应】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31

标签:科技   日本   美国   半导体   猛烈   家中   领域   芯片   管制   光刻   纳米   企业   材料   半导体产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