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为了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可以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本文章内容均有可靠的信息来源,相关信源加在文章结尾
4月30号是个值的国人骄傲的日子,我国神舟十九号飞船平安落地,三名宇航员英雄完成了为期半年的太空任务。
无数国人守在屏幕时刻关注着英雄的动态,直到看到宇航员们被平安抬出降落舱后,多少悬着的心才逐渐放下。
可不少人也发现了一个令人“揪心”的一幕,因为我们的英雄是被医护人员“抬”出舱的,还有一些太空爱好者提出疑问。
今年4月份时,美国将6位黑人女性送上太空,反观他们的宇航员在出舱后,却是生龙活虎,根本不需要“搀扶”。
难道我国真“技不如人”?难不成美国人的体质比中国人好?
许多网友第一时间看到中国航天员被抬出返回舱的视频,心里可能直觉就跳出一句:“我们是不是还不如人家?”但这个判断,其实站不住脚。
要理解这个动作的意义,得先明白,能当上航天员的,哪一个不是身体素质过硬、训练极其严格的人?这些人不是“走不动”,而是“没必要硬撑着走出来”。
杨利伟是中国第一位航天员,2003年完成了神舟五号飞行任务。飞船安全返回时,他从返回舱中被人搀扶着下舱。
当时不少人也提出类似的疑问,为什么他不能自己走?但事实是,他的任务虽然只有一天,但因为是中国航天初期,技术压力、任务风险、个人应激反应等因素非常集中,身体状态肯定不如常态。
这不是“输”,而是太空任务本身对人体带来的真实负荷。
再比如神舟十二号任务,三位航天员在轨飞行了整整三个月,期间要完成多次太空出舱活动和机械操作。长时间处于失重状态下,肌肉会发生萎缩,骨质也会变得脆弱。
这些不是靠平时锻炼就能完全抵消的生理变化,当飞船落地,身体重新暴露在地心引力下时,哪怕航天员意志再坚强、体能再充足,也容易出现供血不足、头晕、身体失衡的情况。
如果强行站立或行走,反而可能增加骨折甚至昏倒的风险。
有人可能会说,那为什么美国有些宇航员下舱还能自如行走?
这确实有例子,比如2021年SpaceX进行的一次商业飞行“灵感4号”,几位平民宇航员下舱时表现得非常轻松,看起来跟玩了趟高空过山车差不多。
这种差别,其实来自飞行任务本身。这次任务只持续了三天,而且并未进行太空站对接或出舱操作,基本属于低强度的环地轨飞行,失重时间短、任务压力低,对身体的冲击自然就小很多。
在我看来,把一个航天员是否“走出来”当成技术水平高低的标志,是一种极其片面的看法。这就好比一个人刚跑完42公里的马拉松瘫倒在地,需要人扶,那你能说他还不如在家跑圈的人吗?
真正重要的是,跑了多远,承受了什么,而不是最后一刻有没有站起来。那些从太空回来、需要被人搀扶的航天员,其实恰恰是扛住了最大强度挑战的人。真正懂太空的人,不会因为一个动作就妄下结论。
先来看神舟十九号任务,这是中国目前为止又一次超长期载人飞行任务。
三名航天员在太空中驻留了183天,完成了多次出舱活动,最长的一次接近9小时,创下了中国航天员的记录。
他们还进行了大量设备操作、科学实验和空间站平台维护。
这种级别的任务,航天员在轨几乎每天都处于高强度工作状态,身体和精神都被拉到极限。更别说长期失重对肌肉和骨骼带来的影响,这种累积下来,对人体的冲击是肉眼看不到的。
反观美国那次被拿来对比的任务,实质上是一趟亚轨道“太空边缘”体验。从发射到返回,全程大约11分钟,其中真正处于失重状态的时间大概只有四五分钟。
这和神舟航天员在太空中生活工作半年完全不在一个级别上,这次任务的参与者也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专业宇航员,而是出资体验的“游客”。她们能轻松走出飞船,是因为她们根本没经历什么太空适应期、失重影响以及任务的压力。
如果这是一场登山比赛,一方刚刚从珠穆朗玛峰下来,一方只是在山脚玩了个滑索,然后你说“看,为什么他们下来还能跑?”,这对前者是一种误解。
把“是否走得出来”当成技术或体能上的优劣对比,忽略了航天任务背后工作的复杂性和持续性。
这种“轻重不分”的对比方式,本身就是对航天员努力的一种抹杀,真正值得比较的,从来不是落地那一刻的脚步,而是他们在太空中一步步走过的路。
太空飞行听起来就令人向往,但对航天员来说,这却是一场对身体极限的长期考验。失重环境下,人的生理系统几乎要重新“学习”如何运转。
你在地球上每天站着走着,是因为重力在拉你;可在太空中,肌肉和骨骼突然“下岗”,人就像泡在水里一样,轻飘飘的。
你不需要用力站,也不需要维持平衡,一切对抗重力的动作都被省略了,问题是人体不是机器,关掉某些功能太久,再打开时就得慢慢适应。
比如在神舟系列任务中,每一次长期驻留后,航天员回来都要面对“重新适应地球”的阶段。
肌肉因为长期缺乏负重训练会变得松弛无力,尤其是腿部的抗重力肌群,哪怕每天在轨锻炼几个小时,也无法完全阻止肌肉萎缩;骨密度也会下降,钙流失严重,走几步路都有可能让骨骼承受风险。
还有血液循环系统,在失重环境中,血液会大量涌向上半身,返回地球后,重力恢复,血液突然下沉,大脑一时反应不过来,人就会出现头晕、眼花,甚至晕倒。
这些影响不是短时间能恢复的,每次任务结束后,航天员都要接受5到6个月的分阶段恢复训练,从基础的身体机能恢复,到心理状态调整,再到重新进入任务训练准备。
这背后有一整套成熟的医学保障体系在运作,包括理疗、康复训练、中医调理甚至营养监测。身体受了苦,国家就得给出最专业的照顾。这不是“娇气”,是因为他们确实在太空中扛了很多常人无法想象的压力。
有些人听说航天员在太空待久了,甚至会影响基因结构,这话听起来挺吓人,其实从科学角度来看,那只是基因表达的变化,也就是说,同样一组基因,在不同环境下的表现方式可能不同。
你地球上熬夜几天,基因表达也会改变,但不会真的“变异”。美国曾有报道说宇航员双胞胎一个上太空一个留地球,回来的时候两人的基因表达出现差异,被媒体炒成“基因突变”,这明显就是夸大了。
看不见的痛苦,不代表不存在,也不该被忽视。
美国NASA也好,俄罗斯的联盟号飞船也罢,只要是执行过“中长期任务”的宇航员,落地之后几乎都是由专门的人员抬出舱外,再送上特制的座椅进行短暂休整。
哪怕你在NASA的纪录片里,也会看到那些完成任务的老将被搀扶、被照顾,而不是自己跳下来跑圈圈。
这不是“丢脸”,而是对生命的敬畏。航天任务不仅仅比的是谁飞得远、谁飞得久,还比谁更懂得如何保护飞回来的人。
神舟十九号返回那天,画面里三位航天员被稳稳地抬出返回舱,表情虽然略显疲惫,但精神状态清晰,接受检诊时还在笑。
这不是“走不动”,而是“没必要强行站起来”。人家飞了半年,完成了高强度任务,还刷新了单次出舱记录,这种强度下来,换作任何国家的宇航员,都是一样的“需要抬”。
有人觉得,抬出来没“面子”。但在真正懂行的人眼里,面子远不如生命重要。这不仅是一个国家是否成熟的体现,更是对航天员每一次飞行背后巨大牺牲的尊重。
一个航天员在太空中的每一秒,背后都是无数人日以继夜的技术保障、训练准备、心理建设,能平安回来,本身就是一种胜利。至于怎么出来,不是靠意志力逞强,而是靠团队的智慧与制度的成熟。
以后再看到航天员被工作人员抬出来的画面,别再拿来当笑话看了。他们不是“撑不住”,而是国家用最稳妥的方式,把他们托回了地球。
英雄无需证明自己能“走得出”,因为他们已经飞得够远、扛得够久。
信息来源:
央视网2022.12.04
环球时报2025.04.24
东南早报2025.04.15
更新时间:2025-05-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