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湖南中部的湘C“湘潭”,与长沙、株洲形成一个品字形状,并称“长株潭都市圈”。三座城市只需坐地铁就能相互抵达,因为这紧密的关系,也有人调侃:湖南人有自己的“长三角”和“株三角”。
俗话说:“玩在长沙,吃在湘潭。”不同于长沙的潮流热闹、株洲的工业气质,“好吃”是湖南C城的重要标签。去过湘潭的人,几乎都要感叹这座城市自带的超强“饭张力”。
小炒鸡在铁锅里翻腾,软糯的米粉吸附着汤汁,毛氏红烧肉和米饭融合……在“一天吃八顿”的湘潭,食物或许是了解这座城市的最佳媒介。
“毛氏红烧肉”与一座“名人之城”
湘潭是一座以水命名的城市,古称“潭州”。自南朝梁天监年间置县以来,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因为地处湘江之曲而多“潭”,得名为“湘潭”。
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这里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支脉——湖湘文化的发源地。南宋时期,胡安国父子在湘潭碧泉书院开创了“湖湘学派”,之后又出现了以岳麓书院为代表的一批湖湘书院,使湖南成为宋明理学的南方中心。
从南宋理学,到曾国藩和湘军集团洋务运动救亡卫道,再到后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从湘潭走出的湖湘文化从未缺席,始终影响着中国历史的进程。
而回顾近现代历史,湘潭这座城市,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名人聚集地”。甚至不少游客还会专程到当地品尝名人同款美食。
比如,那道家喻户晓的以伟人命名的湘潭名菜——毛氏红烧肉。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是,毛泽东曾在三大战役前豪迈地说:“隔三天吃一顿红烧肉,就能打胜仗。”
1914年,毛泽东还是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学生,学校每个周六“打牙祭”的菜,就是红烧肉。带皮的猪五花肉,炒糖色,放八角、桂皮、香叶,砂锅煨煮,十分美味下饭。
工作以后,毛主席依然对这道菜很钟情,而为他掌勺20年的厨师程汝明对这道菜不断钻研和改良。相传,毛泽东很长一段时间不吃酱油,程汝明就用糖和盐调味和调色,也打造出毛氏红烧肉“不放酱油”的专属风格。
懂美食的湘潭人,不只毛主席。画家齐白石笔下常见的白菜、螃蟹,都是他爱吃的食物。定居北京后,他曾说自己时常想念湘潭的矮脚白菜。而螃蟹,也是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的符号。
齐白石出生在湖南湘潭山区一个农民家庭,四十岁以前,他一直在家乡为乡民作画。1895年,齐白石与黎松庵等人在湘潭组建了“罗山诗社”,与社友们以花笺诗文唱和往来。
△齐白石画蟹。(图/小红书截图)
在多年后,齐白石在写给黎松庵的信中回忆这段时光,也不忘提到螃蟹:“日将夕,与二三子游于杉溪之上,仰观罗山苍翠,幽鸟归巢,俯瞰溪水澄清,见蟛蜞(螃蟹)横行自若。……月已西斜,尚不欲眠。”
齐白石在《螃蟹图》上题句:“借山馆后有石井,井外尝有蟹横行于绿苔上,余细观九年,始知得蟹足行有规矩,左右有步法,古今画此者不能知。”“借山馆”指的也是齐白石于1906年在家乡所买的房屋。可见他对湘潭记忆,也常与食物相连。
从湘潭走出的一众名人,他们的故事三天三夜都讲不完。除了前文所述,还有开国元勋彭德怀、将领黄公略。晚清重臣曾国藩、左宗棠,也都是湘潭人。
湘莲、米粉,“金湘潭”的繁荣记忆
湘潭又被称作“莲城”。战国时期,莲就已经扎根于此。
屈原曾在《离骚》中写下的“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让人直观感受到莲和湘楚之地的缘分。而南朝江淹的《莲花赋》:“著缥菱兮出波,揽湘莲兮映渚,迎佳人兮北燕,送上客兮南楚”。其中提到的“湘莲”“南楚”,也都展现了湘莲的悠长历史。
“粒粒如珠,温润如玉”。湘潭种植的湘莲蛋白质、淀粉含量都高于其他品种。其中典型代表是湘潭出产的“寸三莲”,因其“三粒一寸”的大小和极高品质,被誉为“中国第一莲子”。明清时期,湘潭白石铺的“寸三莲”甚至被列为贡品,称为“贡莲”。
如今,湘莲叶已经是注册了地理商标的知名农产。当地的知名甜品——冰糖湘莲,清凉去火的莲子经过熬煮,入口软糯甘甜,是吃湘菜时最好的甜品搭子。
除了湘莲,湘潭的另一标志性食物是米粉。以“嗦粉”著称的湖南,各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米粉派系”。
和长沙米粉相比,湘潭米粉更软、更薄,因此更容易吸附汤汁,汤底以猪骨原汤为主。不同于长沙流行的“炒码”,湘潭米粉的菜码大多只是简单的肉丝、榨菜、剁辣椒,吃着口感爽滑,又滋味十足。
△必打卡的湘潭米粉。(图/小红书截图)
不孤独星球
一大批意大利小镇,正在成为互联网上的“欧洲鹤岗”。
今年春天,意大利中部的小镇彭内镇里,镇长吉尔贝托·彼得鲁奇站在一栋古老的石屋前,对着记者无奈地说:“这座只有1000人居住的小镇,即将成为鬼城了。”
而为了试图扭转局面,当地开始推出“1欧元买房计划”。仅花费不到一杯咖啡的价格,就能买到一栋中世纪风格的老宅,实现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像这样的“1元房”,在意大利各个小镇批量出现。
然而这些接近“零元购”的欧式别墅,真的那么香吗?
点击公众号卡片,回复【意大利】查看
中国最美目的地
长期以来,在中国的主题乐园市场中,手握一众IP的迪士尼和环球影城始终是断档级别的存在。而本土版主题乐园给人的印象,则一直与传统游乐园傻傻分不清。
千篇一律的游乐项目、狂掉San值的敷衍设计、毫无互动体验感的工作人员,仿若复制粘贴的童年回忆或青春记忆。就在所有人对主题乐园即将做出如上定义时,近年来,中式主题乐园如异军突起。
从《西游记》到武侠小说,从盛唐到大明,中式主题乐园正以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的方式,拳打米老鼠,脚踢威震天。暑假期间,西安的大唐不夜城比开元盛世那会儿还堵,淮安西游乐园里的猴哥都快被游客薅秃了,河南戏剧幻城更是听取“中”声一片……
点击公众号卡片,回复【中式乐园】查看
九行是《新周刊》旗下的旅行公众号——倡导高品质旅游生活,从城市到乡村,从景致到人文,从美食到风物,我们的好奇心不止,步履不停。
更新时间:2025-07-0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