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史记·卷三十一·吴太伯世家第一》记载,由于吴楚边境两个女孩因采摘桑叶引发争执,并由吴国伐楚拉开了吴楚之间国战的序幕。
又据《史记·伍子胥列传》记载,又因吴国大夫伍子胥的父兄均死于楚平王之手,所以他立誓报仇,从而进一步激化了吴楚两国的战争。
在之后的一个世纪里,吴楚两国的战争频发,虽说互有胜负,但结果却是吴多败而少胜。
▲引发吴楚国战的边境采桑女争执事件
再据《左传》、《史记》以及《竹书纪年》等史料记载:
……
然而,自从公元前512年孙武受到吴王阖闾的重用后,吴楚之间的国战结果,便是吴国连战连捷,而吴国也就此正式挤入大国行列,吴王阖闾也被后世誉为春秋五霸之一。
同时,又因孙武曾著有《孙子兵法》一书,而被世人尊称为兵圣,或孙子(孙武子),或“兵家至圣”,或“百世兵家之师”,或“东方兵学的鼻祖”。
当伍子胥率领吴军攻入楚都后,自然而然的就想起了当初的誓言:找楚平王报父兄之仇。但是,这时的楚平王已埋入黄土有十年之久,尸骸早已腐烂不堪。
▲孙武
眼看报仇的誓言将要落空,伍子胥又岂会甘心。于是,伍子胥先是来到父兄的坟头大哭了一场,接着命人将楚平王的尸骸从坟墓里挖出来,并置于阳光之下,当着楚国民众之面,用鞭子抽打了尸骸三百下,这才算解了心头之恨。
谁知,伍子胥对死者的这种极尽侮辱的行为,还有吴军的入侵暴行,就像是在打整个楚国民众的脸,尽管也有许多民众对楚平王和楚昭王心存不满,但依旧迅速点燃了整个楚国民众的怒火。原本一盘散沙的楚国民众,却就此团结成了同仇敌忾的一个整体,对入侵的吴军进行激烈反抗。
难怪,李白认为,鞭尸是侮辱人的一种极限行为:“鞭尸辱已及,堂卜罗宿莽。”
很快,一路凯歌的吴军就陷入了楚国全民战争的泥潭,而且难有寸进。即使,吴军有兵圣孙武和伍子胥这样的军事家、谋略家进行指挥,战果也难以扩大。
▲伍子胥鞭尸泄愤
若非伍子胥的这种鞭尸泄愤行为,一旦吴军一鼓作气,追击楚昭王,不给楚国以喘息之机,很可能就此灭了楚国。谁知,强大的吴国最终却被越国给早早灭亡了。
就在这时,支援吴国的秦军到了。
见此,孙武和伍子胥为避免吴军遭到秦楚联军的夹击而落个溃败的命运,只好急忙率领吴军撤出楚国,相当把占领的楚国领土又全都还给了楚国。
由以上可见,只要全民团结一致,即使面对强大的敌人,也不足为惧。这也就不难理解,入侵者总要在他国找一个代理人,或者支持反动派,以瓦解他国的团结局面。
所以,对于破坏民众团结的人和事,应当坚持予以清除或打击,尤其是内部间谍的这把破坏之刃。
图片来源网络
更新时间:2025-04-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