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的话灵验了?博主提问在英留学生,对方却不知中国首都在哪

文/编辑:嵌入式大杂烩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我们在人才培养当中,绝不用一个海归派,因为海归派里面有间谍。”

图片来自于网络

真是没想到,董明珠的这句话,竟会在一个博主身上得到验证,同时也引发了大量网友热议,这些海归派对中国真的了解么?

最起码,这位在英国读高中的中国女孩不了解,在这场直播连线中,她妆容精致,英语流利,可当博主问起中国的基本国情,她却一问三不知,甚至连中国首都都不知道!

在英国的“中国人”!

自己的首都靠搜,国家的生日靠猜,这样的“自己人”你敢信吗?开司travis是一位抖音博主,他的视频风格就是网络连线。

图片来自于网络

但连的却不是国内,而是国外,他连过很多外国人,同时也连过很多在海外生活的同胞,但个别同胞的表现,却令人难以接受。

比如这位博主在5月1日连线的视频,那头是个在英国读高中的中国女孩,妆容精致,英语流利,可当主持人问起中国的基本国情,她脸上的自信瞬间蒸发。

图片来自于网络

首都是哪?她得求助搜索引擎,自己生在哪儿?也要靠网络回忆,新中国哪年成立的?一片沉默,空气里弥漫着尴尬,仿佛信号断了。

旁边的香港朋友想来救场,结果是火上浇油,问国庆节是哪天,他脱口而出“7月1号”,那是加拿大人的狂欢日。

图片来自于网络

香港哪年回归的?他猜了个1999,还差点说出“香港变成了一个独立…”,话被主持人一把掐断,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当主持人轻松说出法国首都是巴黎时,两个年轻人脸上那份“原来如此”的惊讶,才最让人心惊,这已经不是知不知道中国的问题了,他们对世界的常识根本一无所知,就连“GDP”这三个字母,对他们来说也和甲骨文没什么区别。

图片来自于网络

女孩说,自己在中国接受过系统教育,父母还在政府部门工作,这背景和她知识储备的巨大反差,像一记耳光,打在了“精英教育”的脸上。

一句“绝不用海归”,炸出了多少不信任?

可能会有很多人认为,这只是几个孩子的笑话?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早已是诸多“镀金”海归派的现实!

图片来自于网络

格力的董明珠,向来快人快语,她曾经扔下了一颗重磅炸弹,那就是“绝不用一个海归派”,甚至补上一句,因为“有间谍”。

这句话传出之后,董明珠几乎成为了“海归派”口诛笔伐的对象,尽管格力高管赶紧出来打圆场,说我们不看标签看忠诚,强调的是实干精神,但董小姐眼里那份决绝,骗不了人。

图片来自于网络

这番话很难不让人联想到王自如,那个曾经被董明珠寄予厚望、亲自带在身边调教、拥有海归背景的“大红人”,在一片争议声中上任,又在不到三年后悄无声息地被解聘。

这背后有没有王自如的影子,我们不得而知,但董明珠心里那段“很痛的故事”,显然跟某个“海归”脱不了干系。

图片来自于网络

她嘴里的“间谍”,或许不是说真正意义上的情报特工,而是一种泛指——那些拿着高薪,却可能掏空公司、损害集体利益的人。

董明珠为什么这样说?

董明珠的警惕,不是毫无来由的偏执,商场如战场,格力这些年没少吃被对手恶意挖角、窃取核心技术的亏,而放眼整个社会,对“海归”群体的疑虑,也并非完全源于偏见。

图片来自于网络

有些人,确实给这个金字招牌抹了黑,还记得“汉芯事件”吗?一位海归博士,用砂纸磨掉摩托罗拉的芯片,打上自己的标签,就敢号称“中国芯”,骗取了国家上亿的科研经费,事发后逃之夭夭。

这成了中国科技史上一个巨大的笑话和伤疤,还有生物学博士,拿着前东家的核心技术跳槽,被捕时人赃并获。

图片来自于网络

更有甚者,利用地方政府对“海归”头衔的盲目崇拜,套取扶持资金,再悄悄转移到海外,这些案例虽然只是少数,却足以影响到整个海归派。

在英留学生说明了什么?

现在,我们把镜头拉回来,那些骗经费、偷技术的“精英”,和连首都在哪都不知道的孩子,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根子上,可能是一种病——失根。

图片来自于网络

想象一下这样的孩子:他们从小浸泡在英语环境里,读的是莎士比亚,过的是万圣节,社交圈里是来自世界各地的面孔。

他们熟知西方的礼仪和流行文化,却可能从未完整地看过一部《西游记》,他们的国籍是中国,血液里流淌着炎黄的基因,但文化和情感的归属,却成了一笔糊涂账。

图片来自于网络

他们就像一群精致的浮萍,有着光鲜亮丽的叶子,看起来漂在哪里都能活,但他们没有扎进泥土的根。

身份认同,对他们而言不是一个清晰的概念,而是一个可以随时切换的APP,当“我是谁”都成了问题,“我该忠于谁”自然就更无从谈起。

结语

面对这种文化断层,很多人急了,开始想办法,有人提议学新加坡,给留学生设置强制性的国情教育课程。

图片来自于网络

国内也有些地方开始试点,搞“文化基因课”,甚至要求留学生家庭定期参加文化考试,想法是好的,但质疑声也随之而来。

这会不会变成新的“形式主义”?靠死记硬背记住几个知识点,就能唤醒文化认同吗?强扭的瓜不甜,用行政命令去塑造情感归属,效果恐怕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图片来自于网络

真正的认同,或许压根不是“教”出来的,而是“熏”出来的,是在饭桌上听长辈讲的家族往事,是在节日里亲手包的饺子和粽子,是在一遍遍诵读“床前明月光”时,心里泛起的那点乡愁。

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浸润,而非一蹴而就的灌溉,世界很大,路也很多,但一个人要是走得太远,忘了自己从哪儿出发,那他脚下的每一步,究竟是走向未来,还是走向虚无?

参考信息

抖音博主开司travis

新京报——“绝不用海归派”,董明珠“间谍言论”背离常识 |新京报快评2025.4.23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09

标签:数码   灵验   中国   留学生   首都   董明珠   网络   图片   海归   文化   间谍   香港   英语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