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北平原的行政区划变迁史中,曾存在一个特殊的县级行政区——建屏县,其名源于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四军分区司令员周建屏。这片位于石家庄与邢台交界地带的区域,见证了抗日战争时期以英雄之名铭刻地理印记的历史实践,也折射出近代中国纪念文化的独特维度。

周建屏这条线,从辛亥那会儿就混在兵里,赣东北那片山里闯出根据地,红十军的牌子立起来,人往北走,八路军改编以后挂上晋察冀第四军分区司令的名头,平山、井陉这道沟岭上安点扎根,队伍在那片石头梁子上转来转去,旧伤拖着身子扛,1938年6月在平山县小觉镇停住脚步,成了八路军最早一批牺牲的高级将领之一,边区那边做个记,次年把小觉镇叫作建屏镇,抗战打到后期又把县架子立起,1945年10月建屏县挂牌,范围裹住平山井陉获鹿交界那道山脊,石家庄往南走到邢台的路口,就卡在这块地方。

这名号放在当时有门道,全国把烈士名写到县名上的有三十七处,山西有左权县,吉林有靖宇县,牌子挂起来不只说一个人好,把抗日那股劲儿往众人心口一靠,地形多半在根据地犬牙交错之处,山道密,村落散,得靠名字把认同拉住,把新并进来的地盘拢成一张网,建屏在冀晋之间的关隘,周建屏把四分区的摊子打开,这个县名就把功绩扣在地图上,也顺带把边缘地带的治理给拧紧。

这县的行政轨迹看着像山里小路,先把县治放在洪子店,1946年往牛山镇挪,口口相传就有了东建屏、西建屏的分法,队伍在山间推进,地形起伏,区划跟着做细,解放战争往纵深打,山地管控要实,到1958年赶上公社化,建屏县并入平山县,十八年这个名字退下牌面,像战时特设的机关,兴起为动员,撤并为治理,和平的制度框架把战时的拼装结构慢慢替换。

同一时期那些以烈士命名的县,多是一位人物的标识,河北有黄骅县,吉林有靖宇县,建屏这边负担更重,交通要道,兵站节点,纪念不只落在一个人,有闫庄烈士公墓,安葬晋察冀四军分区五团的官兵二百二十三人,这个团在那片山区大小战事五百多回,山谷里有名单,碑上有队伍,建屏成了装载集体记忆的器皿,个体的名字与群体的付出绑在一起,纪念的层次铺开。
从文化符号看,地名就像一面旗,挂在行政图上也挂在人心里,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不以人名作地名,各地随政策走,很多烈士县在新时期换掉旧名,建屏县因为提前撤并,没有再起波澜,反而在地方史志里留下一段更完整的记录,如今到平山县还能看到建屏镇的招牌,双凤山陵园里有周建屏的铜像,行政区划的记忆淡去,地理标识接着往下传,落到雕塑与陵园,像一条从上到下的梯度,把那段历史的线牵住。
这就给研究怎么塑造革命记忆放了个样本,今天人开车走石家庄去邢台的高速,窗外是隧道与服务区,很难在视野里拼出一个以烈士之名命名的县域曾镶在这条走廊上,它的短暂存在正对着一个拐点,战时的纪念取向在台上,和平时期的治理理性接过手,地名换了身段,后面藏着二十世纪那套社会动员逻辑的转向,地图在改,人心的线索还在原地。
更新时间:2025-10-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