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持续来袭 疾控专家教你高温急症急救法

近日,国家疾控局与中国气象局联合发布首个国家级高温健康风险预警,这一举措也将“高温急症引发的健康问题”推向公众视野,引发广泛关注。记者就此联系采访了西安市疾控中心环境卫生副主任医师张锋,专家提醒:炎炎夏日与骄阳相伴,掌握科学防护知识,可有效降低高温伤害风险。

正确认识高温急症

高温急症中,中暑是因高温导致体温调节失衡引发的急性疾病,按严重程度可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其中最为凶险的是热射病。张锋介绍说,热射病指核心体温超过40℃,同时伴随意识障碍及多器官损伤的致命性急症,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年老体弱者易患的经典型,另一类是高温环境下劳作的年轻人高发的劳力型。

从症状表现来看,先兆中暑患者体温一般低于38℃,会出现口渴、乏力、多汗、头晕、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此时若能及时转移至阴凉通风处并补充水分,症状可得到缓解。轻症中暑患者体温会升至38℃以上,除先兆中暑的症状外,还可能出现面色潮红或苍白、皮肤灼热或湿冷、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等表现,需快速降温并补充电解质,否则病情可能进一步恶化。而重症中暑中的热射病患者,体温会超过40℃,皮肤干热无汗,还可能出现昏迷、抽搐、谵妄等意识障碍,以及呼吸困难、休克等严重症状,该病病情凶险、病死率高,一旦发现必须立即采取急救措施并送医治疗。

四方面预防高温伤害

专家支招,预防高温伤害,可从四方面入手:

一是合理安排出行与活动。尽量避免在10:00-16:00这一高温峰值时段外出,如果必须外出,一定要做好防护措施。选择浅色、宽松、透气的衣物,利于散热;佩戴宽檐帽、太阳镜,涂抹防晒霜,携带遮阳伞,减少阳光直射的伤害。同时,要注意减少户外活动时间,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如果是户外工作者,如建筑工人、交警、快递员等,应合理安排工作时间,缩短连续工作时长,增加休息次数,避免过度劳累。

二是科学补充水分和营养。日常补水应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每小时饮用200-300毫升液体,出汗较多时可在500毫升水中加入0.5克食盐调配成淡盐水饮用,也可选择电解质饮料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但要注意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引发“水中毒”,也要避免饮用含糖饮料和酒精饮品,它们不仅不能有效补充水分,还可能加重身体脱水状态。在饮食方面多吃西瓜、黄瓜、番茄等高水分果蔬,既能补充水分,又能提供维生素和矿物质。适量补充鱼虾、豆腐等易消化的优质蛋白质,少食多餐,减轻胃肠消化负担。

三是优化居家环境。居家合理使用空调调节室内温度,建议将空调温度设定在26℃左右,保持室内外温差不超过10℃;每3小时开窗通风15分钟,保持空气流通,预防“空调病”。如果没有空调,可借助风扇等降温,也可在室内放置盛水容器,通过水分蒸发来降低温度。

四是关注特殊人群。老人、儿童、孕妇以及患有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的人群,体温调节能力相对较弱,是中暑和热射病的高危人群,家属和监护人要特别关注他们的身体状况。老人和儿童要及时补充水分,避免在高温时段外出活动;孕妇要注意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慢性疾病患者要按时服药,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如有不适,及时就医。

掌握必要紧急应对措施

一旦发现有人中暑或疑似热射病,及时采取正确急救措施能挽救生命。张锋强调,公众需牢记“四步急救法”,具体操作如下:

先转移——迅速将患者转移至阴凉通风处,以最快速度脱离高温环境。

再降温——对中暑患者,需解开其领口、袖口等束缚衣物,用湿毛巾擦拭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密集区域帮助散热,也可借助风扇加速空气流动以促进降温。针对热射病患者,降温环节更为关键:在等待急救人员期间,可用冰袋或冰水浸湿的毛巾敷于颈动脉、腋窝、腹股沟等体表大动脉部位;有条件可使用冰帽、冰毯进行全身降温,尽快将患者体温降至39℃以下。

即补水——若患者意识清醒,可少量多次给予淡盐水、藿香正气水或电解质饮料,但切勿强迫喂食,以防呛咳。若患者已昏迷或意识不清,严禁经口喂水喂药,需将其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呕吐物堵塞气道引发窒息。

后求救——在进行上述处理的同时,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说明患者情况和具体位置,等待专业医护人员的救治。在转运患者过程中,也要持续进行降温措施,并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王江黎 责编:杨雪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08

标签:养生   高温   急症   专家   患者   体温   水分   电解质   先兆   症状   意识   措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