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雨啊下个不停,跟朋友们聊点儿什么呢?周末不聊股票,与其让外人来对咱西安评头论足,不如咱自己聊聊咱西安的千年根脉,老少爷们都能看懂的长安故事
作为土生土长的西安人,我就想跟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朋友“吐槽”咱大西安的家底。
先说说咱家门口的我从小玩到大的“游乐场”-城墙,在我七八岁的时候,我跟母亲住在西安西门的儿童医院家属院儿,那里离城墙很近,下午一放学,我们都往城墙上跑,小朋友们都在城墙上嬉耍。那时候什么都不懂,只觉得在这上头好玩儿。
岂不知,往明城墙的垛口上一站,手摸着凉丝丝的青砖,你可能想不到,脚底下压着的说不定是唐朝的夯土、汉朝的地基。咱这西安,从来不是摆在那儿看的老古董,而是一条活了几千年的文化河——从秦始皇的青铜剑,到唐朝宫殿上的牡丹花纹;从碑林里刻着字的石碑,到巷子里老爷们儿唱的秦腔,每走一步都能踩着老祖宗传下来的念想。
咱西安的文化根儿,早埋在黄土底下了。你去临潼看兵马俑,那些陶俑身上的甲片纹路还清清楚楚,每个俑的脸都不一样,全是秦朝工匠的巧劲儿;咸阳塬上的汉阳陵更有意思,陪葬坑里的陶俑、车马,甚至还有当年的谷子,一看就知道“文景之治”那时候老百姓日子过得有多实在。这些都不是孤立的老物件,是咱老祖宗传下来的“基因”——秦朝统一度量衡、汉朝开了丝绸之路,早就给咱西安定下了“能容人、敢闯荡”的性子。就像大雁塔前的玄奘像,他西天取经带回来的不只是佛经,更是把咱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串起来的线,让当年的长安成了全世界的十字路口。如今的大唐不夜城更是延续了咱大唐的繁华。
要说最风光的时候,还得是唐朝的长安。那朱雀大街宽得能并排跑好几辆马车,两边的坊市热热闹闹,波斯来的商人、日本来的学生、印度来的和尚到处都是。现在你去曲江池边溜达,虽然见不着当年文人墨客围着喝酒写诗的场面,但杜甫在慈恩寺写的“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李白在大明宫前吟的“春风拂槛露华浓”,字里行间全是当年的热闹劲儿。这种城和诗融在一起的感觉,让咱西安的文化有了温度——它不是博物馆里锁着的宝贝,是融进风里、月亮里、酒里的过日子的劲儿。就像现在茶馆里,还有老爷门儿用秦腔唱《三滴血》,那字正腔圆的调调,跟唐朝长安的声音压根就没断过。
宋朝以后,长安不再是都城了,但文化的根儿没断。明朝重新修的城墙,把以前各朝各代的城墙轮廓都包在里头了;碑林博物馆里,从唐朝的《开成石经》到颜真卿的《多宝塔碑》,一笔一划把唐宋元明的时光串起来了。就算到了近代,西安也没给老祖宗丢脸——抗战那时候,故宫的文物运到这儿来,咱西安用黄土把这些宝贝护得好好的;现在的“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更有意思,不是简单复制历史,看如今的大唐夜市,是用新法子让老文化活过来:游客穿着唐装逛西市,就跟千年前的商人擦肩而过似的,这种老和新对着话的感觉,让咱的文化又有了新活力。
现在的西安,还在续写着文化的故事。地铁施工挖出唐朝的城墙遗址,立马就用玻璃罩起来,成了“地下博物馆”;年轻人穿着唐装、汉服逛书院门,在笔墨纸砚堆里琢磨老手艺;在“一带一路”倡议下,西安又成了连接东西方的枢纽,跟千年前的丝绸之路一个样。咱这城市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文化不是压人的包袱,是流动的活水——从秦始皇、汉武帝那时候流过来,经过唐诗宋词的滋润,现在还在养着每一个在这儿生活、来这儿做客的人。
走在西安的街上,每一步都能撞上历史。可能是从唐朝宫殿遗址里捡的半块瓦当,可能是一碗传了百年的羊肉泡馍,也可能是城墙根下一声悠长的秦腔。把这些碎片拼起来,就是咱西安的文化根脉——它厚得很,但不陈旧;它老得很,但还在长...要说的话很多很多,他怎能局限于一篇文章里?
“吐槽”完毕,你就说咱大西安美不美吧,我只想说一句美极了,嫽扎咧,忒色滴很!哈哈哈
欢迎全世界的朋友们到我大西安来旅游观光
更新时间:2025-10-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