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宣平:打造“赛艇之城”,韶关有天时地利人和丨探……

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即将在粤港澳大湾区举办,作为“赛艇之城”,韶关正加快建设国家级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推动文旅体深度融合。面对做大做强体育经济的重大历史机遇和强劲发展引擎,韶关坚持“以赛兴城、以会促产”的理念,将服务十五运会与自身发展战略紧密结合。

韶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四级调研员陈宣平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兴奋地表示,十五运会所带来的关注度、资源配置和政策导向,为韶关提供了展示形象的窗口、提质升级的跳板和招商引资的平台,更是滔滔不绝地介绍了“赛艇之城”韶关的发展构想。

韶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四级调研员陈宣平

羊城晚报:赛艇运动在韶关的发展情况如何?韶关为何适合开展赛艇这项运动?

陈宣平:韶关打造“赛艇之城”,是基于独特的资源禀赋和扎实的人才基础,旨在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为十五运会营造浓厚氛围,培育新兴优势项目。

韶关自然禀赋得天独厚,全市森林覆盖率73.84%,居全省第一,主要江河水质达标率100%,是全省唯一无黑臭水体的城市,为赛艇等水上运动提供了“天然黄金水道”。

韶关人才培养成果丰硕,市赛艇队自2007年成立以来,已向省队输送人才30余名,培养出全运会、亚锦赛、亚运会冠军多名,竞技体育根基深厚。通过建设高水平水上运动基地、引进品牌赛事,推动“体育+文旅”融合,使“赛艇之城”成为韶关对接十五运会、提升城市形象的新IP。

赛艇训练

羊城晚报:韶关有哪些著名赛艇运动员,取得哪些好成绩?

陈宣平:谭美云,获得第九届全运会女子四人双桨冠军、2003年世界赛艇锦标赛女子四人双桨冠军。邱秀萍,获得第十四届全运会女子轻量级双人双桨冠军、2021年亚洲锦标赛女子轻量级双人双桨冠军、2023年第十九届杭州亚运会女子轻量级双人双桨金牌。黄梦怡,获得2022年亚洲锦标赛女子轻量级双人双桨冠军。

韶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四级调研员陈宣平

羊城晚报:韶关在发展赛艇运动方面有哪些独到见解,教练团队和运动员如何做好这项运动的传承和发展?

陈宣平:韶关市中心业余体校创新“体校+学校”双重发展模式,在武江区西河学校设立分校,实行“文化学习与专业训练双轨并行”,运动员学籍由学校管理,训练由市体校和武江区体校共同负责。这种模式有效扩大了赛艇队伍规模,并缓解了训练场地和学位不足的问题。在西河学校打造赛艇训练基地,形成“学训一体化”的九年一贯制培养链。

在组建教练团队方面,韶关主要采取以本土输送至省队培养的优秀运动员转型教练员的模式。例如,邱秀萍的启蒙教练吴晓勇为优秀退役运动员,通过“以赛代训”将实战经验转化为教学方法。同时,韶关邀请国家级教练和体育院校专家对教练团队进行授课,提升训练科学化水平。

韶关积极与广州、深圳、珠海等地合作交流,并签订了人才交流培养框架协议,建立技术交流机制,学习其先进训练和管理理念。

赛艇训练

羊城晚报:韶关拥有得天独厚的水资源,如何以“赛艇之城”为锚点,激活北江水域活力,书写水上运动的城市新篇章?

陈宣平:韶关充分利用浈江、北江等天然水域资源,划定专属训练区域,并通过海事部门发布航行通告保障训练安全,实现货运航道与运动水域的分时共享。在北江河段适配区域,配备智能船库、运动员公寓和观众看台,可承接国际级赛艇锦标赛。在浈江河段设立水上运动中心,引入桨板、皮划艇等配套项目,培育“赛艇+休闲”水上运动项目。

同时,将赛艇与文旅产业结合,例如重阳镇水口村以“龙舟冠军村”为品牌,打造水上无动力运动基地,开发赛艇体验、龙舟文化展览等项目,推动“体育+旅游+乡村振兴”融合发展。

文丨记者 刘毅

图丨记者 柳诚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4

标签:体育   韶关   赛艇   天时地利人和   北江   羊城晚报   韶关市   体育局   运动员   体校   冠军   水上运动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