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到底睡多久最好?
关于最佳睡眠时长这个话题,
我们在网络上看过各种各样的观点,
其中,
“8小时”是最广泛流传的一种说法。
每天睡多久最有利于健康?
到底有没有标准答案?
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
我们留意到,
昨天的一条热搜
引起了许多网友的热烈讨论——
#睡眠超9小时也可能有害#


报道称,冬季心血管病高发,
长期睡眠不足6小时
或者睡眠时间超过9小时,
可能会间接损害心血管。
对此网友众说纷纭:
有网友表示,
“睡到自然醒就是最适合的睡眠时间”;

也有网友认为没有必要纠结,
因为现在“根本睡不到9小时”。

每天到底睡多久才健康?怎么判断自己是否睡够了?
秋冬到了,为什么有的人总是疲乏睡不醒,有的人却有失眠问题?分别该怎么调整?
我们来逐一讲讲这些问题。

睡觉时间超过9个小时
心血管事件风险更高?
每天睡觉超过9小时,真的对身体有害吗?
确实有这个可能!
2019年,我国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团队在神经病学领域权威期刊《Neurology》上发布了一项重磅研究,在对3万余名平均年龄62岁的参与者随访6年后发现:
与每晚睡眠7~8小时的人相比,睡眠超过9小时者的中风风险增加23%。
并且,这一关联在调整了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传统风险因素后仍然显著。
研究者提醒,有基础疾病的人,睡得越多风险越高,因此,身体越不好的人越要避免多睡,并且仍需积极干预控制基础疾病。
除了心血管方面的危害,睡得太多还可能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一项发表在《睡眠健康》的研究发现,无论其他生活方式如何,睡眠时间过短或过长,都与2型糖尿病风险升高有关。
其中,相比于每晚睡8小时的人,睡10小时、11小时、12小时的人,2型糖尿病风险分别升高20%、50%和80%。
8小时是“最佳睡眠时长”?
因人而异!
众所周知,睡眠不足会严重影响身体机能,睡得过多也会增加患病风险,那么,到底睡多久才最健康?
其实,这个问题并没有统一答案,所谓的“最佳睡眠时长”是因人而异的。
睡眠领域专家指出,不同年龄段的人,每天所需睡眠时间不同,总体来看,婴幼儿所需的睡眠时间最多,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类所需的睡眠时间有减少的趋势,一直到18岁以后,变化才慢慢趋于稳定,但也并非“固定不变”。
世界上的确存在一些“并不需要睡那么多的人”,每天5~6小时的睡眠时间已足够,被称为天生短睡眠者。注意,这种“天赋”不是靠后天训练的,而是天生的,研究发现这可能与名为DEC2的基因发生突变有关。
与之相反,也有一类需要睡9小时甚至更久才能保证精神状态的人,被称为天生长睡眠者。
那么,
对于其余大多数“普通人”来说,
睡多久是最合适的?
目前学界主流观点认为,每天7小时以上的睡眠的确是多数成年人需要的(注意,这里的多数是统计学上的一个“均数”)。
近年来有多项研究都佐证了这一观点——
2021年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子刊(JAMA Network Open)上的一项长达14年随访、超32万名亚洲成年参与者的大型研究发现:
当每天睡眠时间达到7小时,全因死亡风险、心血管疾病以及其他原因死亡率降至最低点。
另外,来自复旦大学的研究团队在Nature子刊上发表的研究发现:
最佳睡眠时长为7小时,与认知功能和心理健康之间存在有益关联;然而,当睡眠时长不足或超过7小时,与认知功能下降以及较差的心理健康状况相关。
2024年,清华大学研究团队的一项研究显示:7~8小时睡眠最延寿,过长过短的睡眠时间都可能促进身体生物年龄衰老。
参考上述研究,同时结合《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的倡议,成年人每日平均睡眠时间为7~8小时是比较合适的。
怎么判断
自己每天需要睡多久?
“自然醒”就意味着“睡够了”吗?到底怎么知道自己睡够了没?

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解法也很简单——看醒后的表现。
“睡得好”这件事,不仅仅在于“几点睡”和“睡几个小时”,还有很多其他的标准,比如参考这两个清单来简要判断——
参考一:
①7小时的睡眠,还不够让你感到高效和健康,需要更多的睡眠时间才能让白天有个更好的状态。
②按照现有的作息,在日常工作时,常常感到困倦吗。
③依赖咖啡因来度过这一天。
④在不需要工作的节假日,倾向于睡得更多。
如果大多数回答为“是”,说明现有的睡眠时间很可能是不够的。
参考二:
①能在30分钟内入睡;
②半夜醒来后20分钟内能再次入睡(包括上厕所);
③夜间觉醒次数≤1次,且每次清醒时间≤20分钟(包括上厕所);
④晚上卧床的时间里,有85%是在睡觉。
如果以上这几条你都能满足,就说明睡眠质量其实还不错。
秋冬睡不够或入睡困难
分别该如何应对?
秋乏缠身
总是睡不够怎么办?
进入秋冬后,天气一转凉,很多人常常会出现倦怠疲乏、昏昏欲睡的表现,有些严重的还会有注意力不集中、失眠多汗等症状;即使睡眠时间并不少,但是仍然感觉睡不醒,身体有种说不出来的疲惫感,这就是俗称的“秋乏”了。
人为什么会秋乏?医生指出,“秋乏”是对盛夏季节人体超常消耗补偿的保护性反应,是机体内外环境进入新的平衡的过渡现象。
随着天气变凉,人体出汗减少,水电解质代谢、胃肠及心血管功能也逐渐恢复到原有的平衡,人体处于相对松弛的状态,随之会有一种莫名的疲惫感。
如果总是昏昏沉沉,必然对生活、工作、学习产生影响,有什么办法能帮助调节?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保证休息,早睡多睡。
入秋后,晚上应该尽量提前1小时上床休息,适当午睡也有利于化解困顿疲劳,特别是睡眠相对不足的上班一族。
运动消困,伸腰醒神。
适当运动出汗,能够有效消除体内湿热之困,也推荐经常拉伸,可以让肌肉筋骨得到放松。
增加营养,调理脾胃。
建议适量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即鸡蛋、瘦肉、鱼、乳制品和豆制品等,但不宜吃太油腻的食物。
从中医养生的角度来看,可以适当吃一些健脾益气的食物,如山药、南瓜、莲子、芡实等;可吃一些润肺生津的食物,如银耳、百合、雪梨、蜂蜜等;还可以适当吃一些养血安神的食物,如红枣、桂圆、枸杞。如果把握不准自身的体质,可以咨询专业中医师。
想睡得更好该怎么改善?
与受“秋乏”困扰的人不同,还有一些人在秋冬会出现失眠、睡不安稳等情况。
要想睡得更香,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
1
临睡前不要进行剧烈运动
高强度运动会显著增加肾上腺素和皮质醇水平,提高心率和代谢速率,延长入睡时间,并减少深度睡眠阶段。
建议睡觉前3小时内不要进行高强度运动,如确实想活动一下,可进行深蹲、提踵、提膝展髋等抗阻训练。
2
白天多接触日光
白天更多接触明亮的太阳光,可以帮助调节体内生物钟,使夜间褪黑素浓度上升,帮助我们睡得更早、更快,延长深度睡眠时间。
3
睡前进食有讲究
睡前4小时内不建议大量进食,如确实感到很饥饿,可吃少量易消化的食物,且最好与睡觉间隔1~2小时。
此外,建议下午2点后不要喝咖啡,减少或避免摄入酒精,更不可靠喝酒来“助眠”。
4
适宜的室温
研究表明,适合睡眠的最佳室温在20℃左右。不过并非绝对,有些人喜欢卧室的室温更冷或更暖和,舒适睡眠温度因人而异。
5
秋冬被子可适度重一点
研究发现,被子稍微重一些,睡前褪黑素释放更多一些,有利于睡眠,但也不建议过重,被子重量建议不超过自己体重的10%。
如果厚重的被子会让你感到不舒服,也可以选择更蓬松、轻便的被子,保暖舒适即可。
此外,睡前一小时避免刷手机,还可通过佩戴耳塞和眼罩等,都能帮助我们睡得更安稳。
最后要提醒的是,如果确实有严重的睡眠障碍,可寻求心理科、神经内科或睡眠专科医生的指导与帮助。
综合:健康有约往期、科普中国、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内分泌、腾讯医典、CCTV生活圈
图/人民日报、微博截图
来源:广州日报
编辑:杨利娅
责编:牛栋
更新时间:2025-11-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