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愚叟闲谈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事——亲戚朋友找上门,说点家里的难处,然后吞吞吐吐地开口:“能不能借点钱?”有的人,头脑一热就问一句,“需要多少?”我以前也是这样,总觉得帮人,就得爽快。可是,到了55岁这年,我是真把这个“借钱的学问”给悟透了。
说真的,小时候家里条件一般,但讲究“亲兄弟明算账”。谁家缺钱,就是直接开口说要借。那时候觉得,能帮就帮,都是熟人。有一年表哥做生意赔了钱,跑来找我。我二话没说,“多少?你说。”结果他张口就是五万。这金额,超出我本身的能力,但碍于面子,还是硬撑着给了。
担心的是,这钱一去,关系也变了。他开头还客气,之后回避我,一说还钱就找理由。这些年,亲情慢慢变陌生。我才明白,借钱这事,真不能只看情分,也不能光想着帮忙,更重要的是处理好自己的态度。
后来,有一次我老婆同事来求助,说是孩子治病急需用钱。我学乖了,没问“要多少”,而是仔细听了她的情况,然后自己衡量了一下,主动说:“我现在手头只能拿出2万,能不能对你有点帮扶?”这个时候,对方反而更感激,还连连说不用太为难。最后,她按时还了钱,后面见面也一直很客气。
你看,不问“要多少”其实是种保护。我们的能力有限,但情分不能因为钱闹僵。很多人总觉得,帮一次亲戚朋友是一种责任,但你让对方自己开口,说金额,有时候反而让人难堪或者拉开距离,而自己答应下来压力也大。
邻居老宋,前阵子碰到一件事很有意思。他俩夫妻跟孩子买房,借遍了关系,一到别人那儿,就是开门见山地说:“我能借多少?”人家回话很委婉,“我这段时间只有1万多,能不能周转下?”老宋后来跟我聊天还感慨说:“除了感谢,根本不会怪人不给够。”这就是现实。如果你直接问金额,很可能最后没人开心,钱出了,心里堵着。
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谁都有难处,但彼此把底线守住,把分寸掌握好,友谊才不会被金钱打垮。换句话说,聪明的人都知道,帮忙不等于勉强自己。而懂得用合适的方式表达善意,本就是一种成熟。
有时候,借钱不仅仅是钱的事,更是考验感情的一面镜子。不是所有人都能把借钱的事讲得清楚,但每个人都希望“借了钱,不损情”。所以啊,年纪大了,见过太多风风雨雨才明白,钱和情都得有界限。你帮助别人,是情分,但要守住自己的生活,也是力所能及的必修课。
如果你和我一样,曾经在借与不借间犹豫,那就试试这样回,“我这次能帮你多少就多少,帮一点是一点。”这既是坦诚,也是关照。这样做,既不伤钱,也不会伤到彼此的感情。
说到底,借钱借的是信任,把持住分寸,才能让这份信任更长久。55岁这年,我终于学会了,不问“要多少”,也许是成年人的智慧。这门“人生课”,每个人早晚都要补上。
更新时间:2025-09-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