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手李嘉诚43个港口的贝莱德,居然是中国多家龙头企业的大股东!

此前李嘉诚卖港口一事闹得沸沸扬扬,很多人只知道买港口的是美国一家名叫贝莱德的企业,但随着调查逐渐深入,人们才发现,原来这家公司竟然还掌控着中国200多家企业的股份!

贝莱德成立于1988年,短短三十多年间便成长为全球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之一,截至目前,其管理的资产规模超过10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GDP的近一成。

在中国,它的存在方式尤为隐蔽,它很少出现在公众舆论场,但几乎所有人都与之发生过“间接关系”。当你点一份外卖、打一次网约车、在电商平台下单,甚至投资一只基金,背后都有可能有贝莱德的身影。

公开资料显示,贝莱德在美团持有超过3.3亿股,是其第二大股东,在百度,它同样排名第二,在联想、阿里巴巴、小米、腾讯,它稳居前列,在理想、小鹏、蔚来等新能源车企中,它也拥有不可忽视的股份。

换句话说,中国互联网、金融、制造、新能源等多个领域的龙头企业,都与这个美国财团存在股权联系。

这并不是短期行为,早在2010年前后,贝莱德就开始在二级市场逐步买入中国企业股份,方式合法合规,几乎没有引起注意,如今,等到人们意识到它已深度渗透多个行业时,格局早已悄然形成。

李嘉诚出售港口股份本身并非新鲜事,作为“超人”,李嘉诚多年来善于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本运作,从能源、电信到房地产和零售,他不断调整资产组合,保持资金的灵活性,但这一次,买家换成了贝莱德,背后的意义却与以往不同。

港口不仅是商业资产,更是国家战略资源。它关乎能源、贸易和供应链安全,在全球地缘政治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任何涉及港口的外资收购都会引发敏感联想。

贝莱德的进入,并不仅仅是“看好香港码头的收益”,它更像是在完善其在华布局:从互联网到制造业,再到关键基础设施,形成一条纵深的战略链条。

而要理解贝莱德,就不能只把它视为单纯的投资公司,其发展历史本身就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

创始人拉里·芬克最初是靠帮美国财政部处理金融危机中的“烂账”起家,后来开发出“阿拉丁系统”——一个被美联储广泛使用的风险管理工具,可以说,贝莱德的成长伴随着与美国政府的紧密合作。

特朗普和芬克

在疫情爆发初期,贝莱德迅速加仓军工企业股票,在俄乌冲突初期,它与乌克兰政府签下战后重建协议,提前锁定关键资源,在日本核污水排海事件背后,其与先锋集团已深度参股东京电力,这些案例让人看到,它并不仅是逐利资本,更是带有政治属性的“隐形政府”。

因此,当贝莱德不断进入中国的战略性行业时,外界自然会联想到其可能承担的“白手套”角色——即在市场运作的外衣下,完成某种政治性的战略布局。

要知道,互联网企业的核心不只是资金和技术,更在于数据,贝莱德在腾讯、美团、阿里巴巴、小米等公司中的持股,意味着它间接触及了大量中国用户的数据资产。

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被称为新的“石油”,它既是推动商业模式的关键资源,也涉及国家安全与社会治理。外国资本通过股权掌握对数据平台的影响力,这是否会对未来中国的数字安全造成隐患?这是一个绕不开的问题。

与此同时,贝莱德在新能源、芯片、通信、制药、造船等行业的投资,也让外界担忧其对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影响力,资本无国界,但背后控制资本的机构和国家却有战略目标。

对于许多公司而言,引入像贝莱德这样的国际资本,有助于提升全球化程度,增强资金流动性,也能借助其话语权进入更多国际市场。

但问题在于,当这种资本积累到一定规模时,企业是否仍能保持独立性?当关键决策涉及到股东利益与国家利益冲突时,该如何取舍?这不仅是企业层面的问题,也是监管层面必须思考的议题。

当然,我们不是说要排斥外资,而是要在开放和安全之间找到可持续的平衡才行,你们认为呢?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3

标签:财经   龙头企业   中国   港口   资本   美国   新能源   资产   企业   关键   股份   数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