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研究发现:早起或比熬夜更伤身!睡多久、怎么睡,听专家说

清晨五点,一阵急促的闹铃骤然划破宁静。李阿姨睁开惺忪的双眼,疲倦地从床上爬起,只因听说“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可奇怪的是,持续早起一段时间后,她不仅没有精神变好,反而整日昏沉乏力、脸色暗淡。她怀疑是不是自己年纪大了,直到最近体检时,医生一句话让她愣住了——“您起得这么早,反而可能伤身比熬夜还厉害。”李阿姨不禁疑惑:一直被奉为健康标配的早起,竟暗藏隐患?难道我们关于睡眠的“常识”,全都错了吗?

也许你也有同样的疑问:“睡得越早起得越早就越健康”,究竟对不对?美国最新睡眠研究给出的答案,恐怕会让不少人震惊。一项来自南佛罗里达大学美国睡眠基金会的数据,正在推翻我们对“作息规律”的刻板认知。关于健康睡眠的长度、时机和质量,专家还有哪些真相要提醒?尤其是第3点,很多人往往最容易忽视,却是影响寿命和疾病风险的关键。接下来我们循着权威数据和科学证据,揭开健康睡眠的秘密。

早起、熬夜,到底“哪个更伤身”?答案远比表面看到的复杂。

早起和熬夜,伤害方式竟然大不同?专家这样说

长久以来,大家总觉得:只要能早起,就算睡得晚似乎也“自带加分”。现实真的是这样吗?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的睡眠医学团队,追踪了数千名不同作息习惯的成人样本。结果发现,盲目早起,尤其是在睡眠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身体受到的伤害并不亚于熬夜,甚至部分指标表现得更差

为什么呢?原理其实不难理解。人的大脑和身体有一个自带的“生物钟”。熬夜直接扰乱了生物钟,增加心血管、代谢系统负担。而提前硬性早起,尤其是没有保证足够深度睡眠时,大脑和重要脏器也还没“备战”。这时候硬生生从被窝“拉起”,短时间内人体的应激激素(比如皮质醇)大量释放,导致免疫功能、认知表现明显下滑。甚至研究显示,短睡眠+早起组在一项连续测试中的注意力缺失率高达28.7%,超过只“晚睡晚起”组(注意力下降21.3%)。

另有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心理学研究也指出,长期早起但无法充足休息的人群,抑郁、焦虑风险上升17.5%,而晚睡晚起但保证足量休息者,心理健康反而相对更稳定。健康睡眠的关键,从来不是“起得越早越好”,而是“对自己的生物钟、年龄状态高度匹配”。

坚持盲目早起,三类风险最不能忽视

很多人为了“争取时间”,以为牺牲一点睡眠,无妨大碍。殊不知,长期早起但睡眠严重不足,带来了三大健康隐患:

认知和精神状态明显下降
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的研究显示,只要比平时少睡16分钟,第二天的工作效率就会出现明显下滑。例如注意力难以集中、答题准确率降低近30%,判断力、反应速度同步下降。

免疫力全面受损,易感冒生病

睡眠本是“修复期”。起得太早但补觉不足,实验对象出现淋巴细胞数量减少、白血病细胞活性降低等指标,流感、呼吸道感染风险提升13.8%。

心理健康受挫,焦虑、抑郁风险提升
加拿大心理学团队系统分析数据发现,晨型却睡得不够的人,抑郁发生率达到17.5%。而当睡眠充足时,这一数字降至7%左右。

尤其是中老年人,如果夜间多次醒来,又过早起床,身体和情绪恢复力比年轻人更慢,更需要注重“高质量、充足”的睡眠。

如何科学睡眠?三步自测+权威建议给你答案

许多人苦恼:我到底要睡多久?怎么判断自己的睡眠是不是够健康?美国睡眠协会2017年“成人睡眠质量建议”给出了科学自测和实操标准:

自测一:入睡是否困难且超30分钟?
这意味着你可能已经有睡眠障碍,建议临睡前减少蓝光(电子屏)、按压太阳穴、喝点温牛奶帮助安神。

自测二:夜间醒来次数(5分钟以上)超过1次?
普通成年夜里清醒超1次属异常(65岁以上老人偶尔可多醒一次),需警惕“睡眠呼吸暂停”或压力焦虑影响。

自测三:夜醒后能否在20分钟内再次入睡?
偶有不适问题不大,长期多见需调整作息节律,力求卧床即睡。

根据美国睡眠基金会/多家权威机构最新数据,不同年龄群的高质量睡眠推荐时长为:

18-64岁成人:7-9小时;65岁及以上:7-8小时;儿童及青少年:8-10小时。

同时,最佳作息时间为夜间22点左右入睡,次日自然醒,而不是被闹钟强拽起床。最健康的“早起”,其实是建立在充足优质睡眠后的自然苏醒,而不是日复一日的睡眠债务和疲惫硬撑。

小贴士:打造优质睡眠这样做,第一步最关键

睡前30分钟放下手机等电子设备,营造温馨环境。

保持卧室相对安静、黑暗、温度适宜(18-22℃为佳)。

晚餐避开高糖、高油、浓茶咖啡,控制饮酒。

定期运动,有助于改善睡眠深度,但避免临睡前剧烈锻炼。

保持固定作息节奏,节假日也尽量不要“大晚起+晚睡”。

健康的睡眠,从来不是“单靠早起”就能实现的万能模式。每个人的生物时钟、生活节奏和身心需求都不完全相同。盲目模仿“越早起越好”其实对身体的伤害可能悄然积累。建议大家根据自身年龄和生活状况,科学规划作息,保证每晚7-8小时优质睡眠,让早晨的阳光成为自然唤醒你的力量,而不是强行的压力源。健康其实藏在我们日常生活的小习惯里,每一夜安眠,都是迈向长寿与活力的坚实一步。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1. 《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
3. 《中国临床营养指南》
4.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5. 《睡眠健康与疾病风险关系研究》
6. 《南佛罗里达大学睡眠医学研究报告》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30

标签:养生   美国   早起   多久   专家   睡眠   健康   佛罗里达   风险   中国   生物钟   充足   大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