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两国的太空算力差距到底有多大?

美国科技企业似乎集体加速布局太空算力。11月2日,英伟达将H100 GPU与谷歌大模型送入太空测试,宣称未来将建设太空AI算力中心。

10月4日,马斯克宣布扩大星链V3卫星规模,意图加入太空数据中心的竞争。10月5日,谷歌随即启动“太阳鼓手”计划,提出将AI芯片与数据中心部署至太空,并计划依靠太阳能解决算力能源问题。

10月9日,乌镇峰会各国达成共识,认为未来AI算力的主战场将从地面转向太空。美国原本希望从容布局,却不得不匆忙应对,原因在于中国早已悄无声息地将数据中心部署至太空。

2025年5月14日,我国在酒泉一次性发射了12颗计算卫星。这批卫星既是我国“三体计算星座”的首批组成,也是“星算计划”的首批卫星,标志着全球首个太空计算卫星星座的正式部署。

“三体计算星座”是我国正在构建的领先规模的太空计算基础设施,由之江实验室主导。简而言之,该计划旨在将地面的计算机数据中心迁移至太空,形成一个由众多计算卫星构成的太空算力网络。

首批12颗卫星计划在今年完成超过50颗卫星的部署,预计在2030年左右实现1000颗卫星的全面部署。

这12颗卫星的单星算力最高达到744 TOPS,整体具备5 POPS的在轨计算能力,即每秒5000万亿次计算。待所有卫星部署完成后,总算力目标为1000 POPS。

“星算计划”则由国星宇航发起,旨在通过2800颗算力卫星构建覆盖全球的天地一体化算力网络。这两大项目属于强强联合:国星宇航负责打造卫星的“身体”,即智能网联卫星平台。之江实验室则研发卫星的“大脑”,包括星载智能计算机、“天机”操作系统与“天机”模型等。

如果仅止于此,尚不足以令美国如此紧迫。中国发射的并非试验性卫星,而是直接具备完整运行能力、可商用的轨道数据中心。

今年九月,广州一家上市公司已付费使用该服务,原本需数小时完成的任务现在仅需几分钟,同时节省了90%的宽带费用。这一进展相当于其他方尚在绘制蓝图时,中国已启动生产线并实现盈利。

美国尽管动作频繁,但除英伟达投资的Star Cloud公司近日发射了一颗搭载H100 GPU的卫星外,其他企业多数仍处于计划阶段。谷歌的“太阳鼓手”计划宣称将构建由81颗TPU组成的太空计算集群,但其原型星需至2027年才发射。

马斯克提出的星链V3卫星太空数据中心,设定了100吉瓦的供电目标,预计至少还需四至五年方能实现。这一差距犹如中国已就座用餐,而美国仍在忙于生火洗菜。

中美在太空算力发展路径上风格迥异。中国强调规模化组网与天地协同,集中力量办大事,美国则凭借算力技术的现有优势,更倾向于单点突破,企业间各自为战,略显分散。这实质上反映了国家意志主导与商业资本逐利之间的本质区别。

为何各国争相将数据中心搬上太空?核心原因可归结为六个字:能源与散热效率。AI数据中心是众所周知的电力黑洞,能耗惊人。

太空中没有大气层遮挡,太阳能板的发电效率可达地面五倍以上,并能近乎24小时持续供电,从而彻底解决能源焦虑。

耗电并非最棘手问题,散热更为头疼。AI计算产生大量热量,服务器每消耗一度电,就需额外半度电用于冷却,既昂贵又依赖水资源。

太空接近零下270摄氏度的极寒真空环境,宛如天然超级冰箱,无需水冷或风冷,仅靠自然辐射即可高效散热,既节省成本又简便可靠。

最后是效率问题。传统卫星采用“天感地算”模式,即卫星采集数据后传回地面处理。这导致90%的冗余数据需耗时数小时甚至数天才能传回。

具备太空算力后,卫星可直接在轨道上进行处理,实现“人算不如天算”,仅将处理结果传回地面。响应速度从而从小时级跃升至秒级。

卫星将通过100千兆的激光通信传输,全球最低延迟仅28毫秒,远超地面光纤。未来,灾害监测、救援响应、AI训练、自动驾驶等场景,均可能因太空算力而彻底重构。

这场太空算力竞赛,本质上是科技话语权的争夺。凭借先发优势,中国已占据有利位置。然而竞赛刚刚开始,结局尚未可知。旧的科技秩序正被打破,新的规则将在太空书写,而中国已迈出关键一步。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4

标签:科技   太空   数据中心   中国   美国   地面   计划   英伟   小时   鼓手   效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