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健康消费浪潮的持续涌动中,中国代糖产业迎来了一个里程碑式的节点——2025年7月2日,国家卫健委正式批准D-阿洛酮糖(简称“阿洛酮糖”)作为新食品原料使用,这一决定不仅填补了国内健康代糖市场的空缺,更如同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了产业链上下游的层层涟漪。
而资本市场也反应迅速,当天代糖概念指数大涨4.18%,其中成分股百龙创园、保龄宝涨停,三元生物涨幅超过10%、华康股份上涨超7%。
具体到饮料行业,无糖饮料市场正步入快速发展期,阿洛酮糖在万众期待中终于从“实验室走向了货架”,能否在未来掀起新一轮无糖的“甜蜜革命”?
公开资料显示,阿洛酮糖是在自然界中天然存在但含量极少的一种稀有单糖,其甜度约为蔗糖的70%,但热量却远低于蔗糖,经肠道吸收后几乎不发生代谢、不提供热量,同时降低小肠对葡萄糖、果糖等糖类的吸收速率,从而减少人体内脂肪的积累,预防肥胖和Ⅱ型糖尿病。此外,阿洛酮糖还可与食物中的氨基酸或蛋白质发生美拉德反应。
由于阿洛酮糖拥有优于赤藓糖醇的口感和降血糖血脂、预防肥胖、神经保护和改善糖尿病等作用,在欧美市场阿洛酮糖早已被广泛应用于无糖饮料、烘焙食品和保健品中。
然而在中国,这一成分的合法化进程却经历了漫长等待。2021年10月国家卫健委受理了D-阿洛酮糖作为新食品原料的申请,直到7月2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D-阿洛酮糖等20种“三新食品”的公告》,才意味着阿洛酮糖正式在国内获批使用。
有媒体报道指出,阿洛酮糖产业发展前景广阔,依托我国年产1600万吨淀粉糖的原料优势,通过构建“原料—制造—消费”全产业链,未来全球市场需求预计每年可达400万吨至1000万吨,带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
国信证券研报分析称,2022年,美国代糖市场规模为6.19亿美元,其中阿洛酮糖市场规模达到0.78亿美元,以美国已经对阿洛酮糖的应用为参考,预计中国和欧洲市场打开后,将分别具备1.42亿美元和1.38亿美元的市场潜力。伴随国内批复不断推进,下游饮品、乳品、冰品、零食等多领域已先行布局阿洛酮糖新品,预计国内获批后阿洛酮糖需求将快速上量,带动相关企业业绩上行。
那么,随着阿洛酮糖的入场,会给本已火热的无糖食品饮料市场增加怎样的变数?
虽然阿洛酮糖已正式获批成为国内食品原料,但业内普遍预计采用阿洛酮糖为原料的加工食品至少要在半年后才能大量出现在市场。
原因很简单,虽然阿洛酮糖较之赤藓糖醇类代糖更具优势,但“加工难度较大、成本较高”仍然是诸多食品饮料厂家需要考虑的问题。
据媒体报道,目前阿洛酮糖主要用于出口,出厂价格在3万元/吨左右,欧美国市场的销售价格在3万元到4万元/吨。较之赤藓糖醇价格高了两倍以上。
某家国内饮料企业负责人告诉品饮汇,在阿洛酮糖还没有正式获批之前,使用阿洛酮糖的饮品已经在测试之中,阿洛酮糖的甜度约为蔗糖的70%,口感比赤藓糖醇更接近于蔗糖,现在主要问题是阿洛酮糖的成本还比较高,企业也在观望。
但代糖企业却对这一“新风口”充满信心。百龙创园2024年年报显示,据研究机构数据,全球阿洛酮糖市场规模已由2019年的0.33亿美元增长至2023年的1.73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33.26%。随着需求增大和各国获批进程加快,预计2030年全球阿洛酮糖市场规模将增长至5.45亿美元,对应约20万吨阿洛酮糖需求。
图源:视频截图
金禾实业7月2日也在公众号上表示,2023年,中国无糖饮料市场规模已达401.6亿元,预计2028年将增长至815.6亿元,阿洛酮糖有望在代糖市场占据重要份额。
因此,2021年10月,国家卫健委受理其作为新食品原料的申请后,国内厂商便开始悄然布局。百龙创园率先在泰国建设年产能近2万吨的生产线,保龄宝、三元生物等企业则通过技术改造加速扩产,华康股份更是在“百万吨玉米精深加工”项目中规划了4万吨产能。
有机构研报显示,到2024年6月,国内阿洛酮糖潜在产能比现有产能扩大了8倍以上。这场未雨绸缪的产能竞赛,也许会为阿洛酮糖获批后的市场爆发埋下了伏笔。
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阿洛酮糖的可落地性强,应用会带来升级增效。”一方面可以凭借改善糖尿病、预防肥胖、降血糖等特点吸引一部分特殊群体进入“0糖”世界,同时优化赤藓糖醇实现的现有市场部分产品,二者共同对该市场实现升级扩容。另外,阿洛酮糖未来也有机会赋予食品界“健康化”“有益”等标签,在食品、保健品中大展拳脚。
但从赤藓糖醇这几年的市场走势来看,产业扩张、产能剧增虽然激活了无糖饮料市场,但最终如何平衡产能大于需求的供需矛盾,如何让阿洛酮糖成为下一个“超级代糖”,成为阿洛酮糖未来发展面临的挑战。
在赤藓糖醇上市初期,几乎凭一己之力搅动了无糖饮料市场。因此,阿洛酮糖获批最直接的影响,莫过于饮料行业的配方重构。目前,国内无糖饮料市场正以年均30%的增速扩张,预计2028年规模将突破800亿元。
过去五年间,赤藓糖醇凭借“天然”“零热量”的标签,催生出元气森林等现象级品牌,其市场规模从2019年的0.33亿美元飙升至2023年的1.73亿美元。
然而,赤藓糖醇产能的集中释放也带来了隐忧。典型如作为国内最早开始进入工业化生产赤藓糖醇的企业——保龄宝曾借势代糖风口,2020年公司股价从底部的5-6元/股最高增长至25.77元/股。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赤藓糖醇行业竞争加剧、行业内大面积扩产,叠加饮料行业需求严重不敌供给,从而带来产能过剩等原因,2021年赤藓糖醇的价格曾高达4万元/吨,但在2024年以后随着行业产能的扩张,赤藓糖醇的价格大幅下降,目前报价跌至1万元/吨左右。
这也导致了保龄宝的股价震荡向下,实现“膝盖斩”,截至2025年7月9日早盘,公司股价仅为11.76元/股。
同时,在2024年7月19日,欧盟委员会公布初裁公告,保龄宝相关赤藓糖醇产品被征收31.9%的临时反倾销税,中国其他相关企业被征收76.9%~235.6%不等的反倾销税。
糖醇产品销售额的下滑及公司股价“膝盖斩”背后,都与赤藓糖醇供给过剩、需求放缓有着一定的关系。
有媒体统计,从供给角度看,2022年仅6家头部生产商可生产的赤藓糖醇总产能就将达到44.5万吨/年,而这一产能已是2021年中国赤藓糖醇总消费量的20倍,中国已是全球最大的赤藓糖醇生产国,产量占全球比重近80%。
从需求角度看,2022年全球赤藓糖醇总需求为17.3万吨,对比2022年6家头部生产商44.5万吨/年的产能,需求出现了严重不足。另据天风证券预测,到2025年,赤藓糖醇的市场需求量才接近30万吨,因此,未来有相当一段时间,赤藓糖醇将处于供给过剩的情况,而这也是该产品降价的根本原因,也暴露出过度依赖单一市场的风险。
当然,亦有业内人士指出,此时阿洛酮糖的获批,恰似一场及时雨,为行业提供了战略缓冲空间。
不同于赤藓糖醇的“甜味替代”定位,阿洛酮糖凭借其功能性特质开辟了新赛道——长期以来,赤藓糖醇带来的“清凉感”与“后苦味”始终是口感优化的痛点。
某头部饮料企业研发负责人表示:“阿洛酮糖的甜感更接近蔗糖,这对追求口感与健康平衡的产品至关重要。”
据艾瑞咨询测算,到2030年,以阿洛酮糖为代表的新代糖对原有市场的替代率可能达到16.54%,这意味着一场静悄悄的品类升级正在酝酿。
浙商证券研报指出,阿洛酮糖不仅能吸引糖尿病患者等特殊人群,还能通过“降血糖”“预防肥胖”等健康标签,撬动追求品质消费的中高端市场。
不过,潜在的风险亦不容忽视。到2024年6月,国内阿洛酮糖潜在产能预计将比现有水平扩大8倍以上,部分机构担忧可能重蹈赤藓糖醇产能过剩的覆辙。
对此,天风证券认为,代糖行业的未来在于多元化布局——合成甜味剂占据成本优势,天然甜味剂聚焦高端市场。而阿洛酮糖若能依托功能特性建立技术壁垒,则有望在30%的传统糖替代空间中分得可观份额。
而品饮汇认为,这场升级不仅关乎甜味剂本身的迭代,更将重塑整个产业链的价值分配。当前阿洛酮糖的出厂价约为3万元/吨,是赤藓糖醇的两倍以上。高昂的成本制约了其在下沉市场的应用,但也为高端化路线创造了空间。
品饮汇调研发现,已有乳制品企业计划推出添加阿洛酮糖的功能性酸奶,烘焙品牌则瞄准了“控糖代餐”赛道。更深远的影响或许在于,阿洛酮糖的健康属性可能催生食品饮料的“功能化”趋势——当一款奶茶既能满足味蕾享受又能辅助控糖时,消费决策的逻辑将被彻底改写。
可以说,站在更长的时间维度,阿洛酮糖的价值或许远超代糖本身。它承载着食品工业从“减糖”到“功能增益”的范式转变;而在市场端,从“零糖”到“功能糖”,市场教育的深化正在不断创造新的需求,从底层改写未来饮品的产品竞争格局。
本文同步刊发公众号《品饮汇观察》,信息来源于各媒体和品牌公开报道,图片均来自网络、官微、电商平台等,如无意中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删除。
更新时间:2025-07-1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