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庭SUV优选瑞虎8L##头条创作嘉年华##夏日生活打卡季##全新智己L6全国试驾开启#
这是一个震惊整个华人圈的真实故事—— 一对年逾七旬的中国父母,卖掉国内两套房产,倾尽毕生积蓄,为远在新西兰的儿子购置房产;
原以为换来的是亲情的归宿,谁知最终却被儿子无情逐出家门,连自己掏钱买的房子都差点保不住!
近日,这起家庭伦理与法律冲突交织的案件,在新西兰奥克兰高等法院落下帷幕,判决结果令人拍案叫绝,却也令人唏嘘万分。
为了儿子东山再起,
父母倾尽所有
故事的主角,是来自中国的王先生和许女士夫妇。多年节衣缩食的他们,年过七十后本该安享晚年,却毅然卖掉在中国的两套房产,加上全部积蓄,共筹得44.7万新西兰元(约合人民币200万元),远赴新西兰,只为帮助经历离婚低谷、人生失意的独子王欣重新站起来。
这笔巨款不仅偿还了王欣与前妻共同房产的贷款,还补偿了前妻出资的8.5万纽币,只为让儿子重新拥有一套完整的房子。
由于他们误以为“没有新西兰身份不能买房”,便将这套坐落于奥克兰Te Atatū半岛的房产登记在了王欣名下。王欣口头承诺:“等你们拿到身份,我就把房子过户给你们。”
一句承诺,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房子租了
钱花了、贷款贷了,父母却无家可归!
父母信以为真,却没料到儿子将那套房产悄悄出租,每周租金高达630纽币,收益全部落入王欣口袋。
而在背地里,他还将该房产抵押贷款3.4万纽币,随后再融资高达8.1万纽币,全部用于个人消费。
更令人震惊的是,2016年王欣再婚,通过家庭信托另购新居后,竟将父母拒之门外。2018年老两口好不容易获得签证入境,发现“自己买的房”已被人租住,不得不住进儿子的“新家”。
然而,这不是团圆的开始,而是悲剧的引线。
一场红包引爆的
“逐客令”
两代人同住,婆媳之间矛盾渐生。一次争吵后,王欣竟当着父母面要求他们“另找地方住”。2022年春节,老两口给孙辈包了个小红包,王欣当众怒斥:“太丢人!”
这句话,击碎了他们最后一丝幻想。
“我们把一生积蓄都给了你,如今无家可归,还要自己掏钱交房租……”母亲许女士的微信哀求,换来的却是儿子的沉默与冷漠。
2022年3月,最令人生气的一幕发生:王欣竟企图在未通知父母的情况下,私自出售该房产!
所幸,王先生夫妇及时发现,向法院申请了产权警示令,才成功阻止交易。
父母一纸诉状
儿子反咬“赠与”,法院判了!
忍无可忍的王先生夫妇将王欣告上奥克兰高等法院,要求确认他们对该房产的真正所有权——即便当初没有书面协议。
而王欣的辩解,令人瞠目结舌:“这笔钱是父母赠与的,房子当然是我的!”
他甚至反诉父母,说他们“因婆媳矛盾反悔”,还称他们卖掉的其中一处中国房产“本应属于自己”。
他的理由荒谬却真实反映了不少华人子女的思维误区——亲情可以替代合同,孝道可以胜过法律。
但法官Greg Blanchard的判词掷地有声:
“我不相信两位年逾古稀的父母,会在没有任何协议或保障的情况下,将全部养老金赠与成年儿子。这种行为近乎‘经济自杀’。显然,他们的出资是基于一项信任关系和明确的安排。”
最终判决:父母赢了!但代价沉重……
法院最终裁定如下:
而王欣本人至今未对此判决作出公开回应,其律师亦拒绝接受采访。
不只是家庭悲剧,这或许更是一记警钟。这起案件震撼的不仅是法律界,更撕开了无数海外华人家庭的隐痛现实。
华人父母出于“血浓于水”的信任,把巨额资产挂在子女名下,本以为亲情是最牢固的担保,结果却在法律之外,失去了最后的庇护。
同样的悲剧,频频上演:
亲情值得尊重,但法律不能缺席。
在跨国家庭投资和子女资助中,再亲密的关系,最终竟然都有可能走上撕破脸的结局。建议大家在做事时,可签订书面协议,保留转账记录,咨询专业律师。否则,一句“我以为他不会伤害我”,只会让法院难以断案,自己求告无门。
亲情可贵,信任无价,但没有法律的护栏,最深的爱,也可能成为最沉重的背叛。
最后问问大家:对此你怎么看?你身边是否也发生过类似的故事?欢迎留言和我们讨论!(最英国)
更新时间:2025-05-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