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儿: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陈列着一位母亲写给儿子的绝笔信,她就是被誉为“白山黑水”民族魂的抗日英雄——赵一曼。
黄埔毕业的女战士
赵一曼原名李坤泰,字淑宁,参加革命后用名李一超,在东北从事抗日斗争时化名赵一曼。
1905年,赵一曼出生于四川宜宾,自幼崇拜英雄,立志做女中豪杰。她在大姐夫郑佑之(四川早期中共党员)的影响和引领下走上革命道路,并于192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青年时期的赵一曼爱好读书、写作,极具文学才情,曾在《女星》《妇女周报》《合力周报》等报刊上发表文章,从控诉不满、向封建势力宣战,逐步转向维护女权、寻求社会变革。1926年11月,赵一曼被迫转入宜宾中山中学读书,开学那天适逢孙中山诞辰纪念日,她有感而发,在《宜宾中山中学开校记》一文中满怀激情地写道:“先生为民革命,为革命奋斗,为奋斗牺牲。现在先生死了……谁能继续先生的精神奋斗呢?谁能照先生这样的不怕牺牲呢?”可见,21岁的赵一曼已经抱定为革命而牺牲的决心。
1927年2月,赵一曼进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学习,成为中国革命第一代女兵。
随着国内革命形势的发展,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培养革命干部,1927年9月,党组织决定派赵一曼等具有革命工作经验的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进入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与她同行的还有任弼时妻子陈琮英之兄陈达邦,两人后来在苏联结为夫妻。
不久之后,根据国内革命工作需要,党组织要求赵一曼回国。已怀有身孕的赵一曼克服一切困难,于1928年11月回到上海。1929年2月,赵一曼在湖北宜昌生下一个男孩,取乳名“宁儿”。
此后,赵一曼辗转于各地从事地下工作。因带着孩子行动不便,孩子也无法得到很好的照料,于是,1930年4月,在上海征得其小姑子陈琮英的同意后,赵一曼将年幼的孩子送到汉口,托付给陈达邦的堂兄陈岳云抚养,并留下一张合影,从此母子二人再也没有相见。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沦陷。中共中央为了加强东北的反帝救国斗争,决定派一批干部去东北工作,赵一曼由此踏上了东北征程,先后在沈阳、哈尔滨进行党的地下工作。
在哈尔滨工作期间,赵一曼经常与从事革命文艺工作的同志接触,她自己有时也写些文艺性作品,在地下刊物《工人事业》上发表。她曾有一首题为《滨江自述》的旧体诗,充满了革命的豪情:“誓志为人不为家,涉江渡海走天涯。男儿岂是全都好,女子缘何分外差?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白山黑水除敌寇,笑看旌旗红似花。”
1934年,赵一曼来到哈尔滨东南山区的珠河县(今黑龙江省尚志市)抗日游击区,担任中共珠河中心县委委员、县委特派员和妇女会负责人,在发动群众、建设和保卫珠河根据地、支援游击队打击敌人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935年春,县委决定派赵一曼任铁北区委书记,她深入滨绥铁道北侯林乡一带,积极发动群众进行抗日斗争,在当地组织起一支农民自卫队。这支队伍越战越强,后改编成地方游击连,有时配合赵尚志领导的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部队作战。同年秋天,赵一曼领导的这支游击连编入三军一师二团,赵一曼担任团政委。
在军队中,赵一曼是文武双全的指挥,率领部队在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牵制敌人的兵力,同时她也十分关心爱护战士。由于根据地被敌人破坏,部队生活艰苦,休息时的赵一曼会一边给战士们缝补衣服,一边与大家谈心,讲述革命斗争故事,鼓舞大家的斗志。战士们都尊敬且亲切地称她为“我们的女政委”。
人们把她和骁勇善战的赵尚志将军相提并论,称为“哈东二赵”。“身穿红装,骑上白马,跨过山林,飞驰平原,宛如密林的女王。”——从当时的日文报纸《满洲日日新闻》对她的描述中,我们仿佛也能看到赵一曼昔日的飒爽英姿。
两封绝笔信
1935年11月,在一场抗击日寇的激烈战役中,为了掩护部队突围,赵一曼在交战过程中受伤昏迷而被俘。
当时伪滨江省警务厅特务科外事股长大野泰治对赵一曼进行了连夜审讯。据大野的文章回忆,身负重伤的赵一曼“从容地抬起头来”,“那令人望而生畏的面孔”令他“情不自禁地倒退了两三步”。面对折磨,赵一曼始终对党组织的机密守口如瓶,她编造假口供迷惑敌人:27岁,出生于江苏徐州,家庭富裕,受过高度教育,和丈夫一起到东北做买卖,丈夫因进行抗日活动被枪决……
当大野问她“为什么进行抗日活动”时,她忍着伤痛,义正辞严地痛斥道:“我是中国人,日本侵略中国以来的行动,不是几句话所能道尽的。中国人民反抗这样的日军难道还用得着解释吗?我们中国人除了抗战外,别无出路。”她痛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罪行,把敌人对她的审讯变成了她对日军的审判。
为了得到重要情报,1935年12月,日军将生命垂危的赵一曼送到哈尔滨市立医院进行监视治疗。在医院里,她利用一切机会宣传革命理论和共产主义理想,揭露日军的罪恶行径。她的豪气和勇毅赢得了医院警士董宪勋和护士韩勇义的尊敬和同情,并在他们二人的帮助下逃出医院,但不幸很快被日军再度抓捕,被关押在伪满哈尔滨警察厅(今东北烈士纪念馆)。就是在这里,赵一曼受到日伪警察灭绝人性的摧残。一个月后,在一无所获又无计可施的情况下,敌人决定把赵一曼押解到她曾战斗过的珠河县,处决示众。
在被押往珠河的火车上,赵一曼平静地要来纸和笔,写下了最想对儿子说的话,即文章开头的那封遗信。
在写完这份遗言后,她想到敌人也许会拿着她的遗言作为口实,去迫害她的孩子。于是,她又写了一份与之前编造的口供一致的遗书(目前看到的两份遗书均根据敌伪档案的记录誊录形成):“……母亲到东北来找职业……你的父亲到东北来死在东北,母亲也步着他的后尘……”
生命的最后时刻,赵一曼昂首挺胸,愤怒地对着敌人的枪口,用年仅31岁的年轻生命实现了保家卫国的铮铮誓言。
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开始查访离散家属。四川的李坤杰也在寻找外出参加革命的幺妹李坤泰。经多方打听,1954年8月,李坤杰通过时任国务院宗教事务局局长何成湘(曾在中共满洲省委工作)证实,自己的妹妹李坤泰、李一超就是抗日英雄赵一曼。后来,李坤杰还通过陈琮英找到妹夫陈达邦和外甥陈掖贤(宁儿),割舍不断的亲情被延续。当陈达邦得知自己的妻子就是电影《赵一曼》原型时,更增怀念和敬爱之情。当陈掖贤得知赵一曼就是自己日思夜想的妈妈时,倍增对母亲的思念和崇敬,他曾于上世纪50年代到东北烈士纪念馆,含泪手抄了一份母亲留给他的那份遗言。现在,这封跨越半个多世纪的革命家书由赵一曼的孙女陈红留存。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赵一曼为民族战斗、牺牲的英雄气概,激励着我们铭记历史、珍惜当下、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来源:北京晚报·五色土
作者: 赵骄健
更新时间:2025-08-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