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你好,我是欣辰~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一直都在不停歇地追问,读书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是为了获取文凭,赢得竞争,还是为了炫耀一下?
但当书真正读得多了,浸入骨髓,你会窥见一个朴素而深刻的人生真相:
人生路上,所有的经历,归根结底,无非是两件事——要么“得到”,要么“学到”。
从未有真正的失去。
1、“得到”是可见的果实
小时候读书,目标特别单纯:为了好成绩,为了被表扬。
那种“得到”是实实在在的,就像树上摘下的果子,看得见摸得着。
后来为了工作读书,考证书、学技能,同样是为了获取。
这些都没错,正如罗曼·罗兰所说:
“人们常觉得准备的阶段是在浪费时间,只有当真正机会来临,而自己没有能力把握的时候,才能觉悟自己平时没有准备,才是浪费了时间。”
正是这些“得到”,给了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和底气。
2、“学到”是生命的沉淀
但生活不总是如愿以偿,有太多“事与愿违”的时刻。
兢兢业业工作,却与升职加薪无缘;我们努力准备的项目没成功;很用心维护的关系还是走散了......
当时只觉得是失去,很久以后回过头看才明白,那些以为“没得到”的时光,其实悄悄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磨掉了些急躁,添了些耐心。
这就是“学到”——它不像“得到”那样即时兑现,却慢慢沉淀成我们看待世界的眼光。
这让我想起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里写的:“当你穿过了暴风雨,你就不再是原来那个人。”
正是那些没能“得到”的经历,教会了我们接纳不完美,理解了过程本身的意义。
3、 读书,是让我们拥有“转化”的智慧
读书最大的价值,或许就是帮我们完成这种“转化”:
它教会我们把“失败”翻译成“经验”,把“失去”理解为“腾出空间”。
一个不读书的人,可能在一次失败后,只看到“我没得到”,从而陷入抱怨与消沉。
而一个经常读书、内心丰盈的人,则会习惯性地在逆境中自问:这次,我“学到”了什么?
这么一问,心态就全变了,从被动承受委屈的受害者,变成了主动寻找答案的探索者。
弗兰克尔的《活出生命的意义》便为这种“转化”提供了终极诠释:即便身处集中营的极端苦难里,他依然坚持选择面对的态度。
原来,我们始终拥有一种无法被剥夺的自由,那就是在任何境遇下,选择自己态度的自由。
这种“转化”的智慧,让我们不再非黑即白地看待得失。
4、拥抱丰盛的人生
说到底,人生就是一场漫长的阅读。
我们读纸上的书,也读生活的书。
海德格尔曾说:“人生的本质是诗意的栖居。”
读书学习从来不只是为了某个具体结果,更是为了在每个阶段都能更新自己。
当我们不再急着要从书里“得到”什么答案,反而在合上书本那一刻,会发现自己对某个纠结已久的问题突然释怀了。
人生这条路,每个“得到”都值得感激,每个“学到”都让我们成长。
书读得越多,越懂得欣赏这种完整的丰盛——既有摘取果实的喜悦,也有沉淀智慧的从容。
这大概就是读书最美的礼物。
人生的本质是诗意的栖居
更新时间:2025-09-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