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中美之间围绕豆子正在打一场持久战。肯定有人想过这样一个问题,咱们的邻居俄罗斯地大物博,耕地面积也不少,为什么咱们不从俄罗斯进口大豆呢?
确实可以从俄罗斯进口,无奈他们的大豆年产量并不高,比如在远东与我国接壤的地区,同样都属于黑龙江流域,我国大豆的单产量和年产量都不错,但是一江之隔的俄罗斯那边产量却相对较低,这其中又有哪些因素呢?
先来看一下俄罗斯大豆的年产量有多少吧。
世界上大豆产量最高的前四个国家分别是巴西、美国、阿根廷和中国,这四个国家的产量占到全世界总产量的85%,尤其是巴西和美国,两国的产量可以占到70%。
相比之下,俄罗斯大豆的产量在全世界只能排在第九位,单产量相对较低。2022年之前,俄罗斯大豆平均的年产量在524万吨左右,2022年之后,大豆的年产量才攀升到600万吨。
从大豆的单产量来看,2023年之前单产量在每公顷1900kg左右。2024年以来,每公顷的产量超过了2000kg。产量在显著提升。按照俄罗斯目前的种植规模,未来几年大豆的年产量可以达到700万吨到800万吨左右。
由于俄罗斯国内的大豆需求相对较低,所以哪怕年产量在500万吨左右,也完全能够保证供应。未来俄罗斯大豆的产量如果提升的话,也主要用于出口。而且这两年来的情况已经展现出了这种趋势,因为我国大豆的需求很旺盛,俄罗斯大豆的播种面积也在不断攀升。
比如在去年,俄罗斯大豆播种总面积增加了9%,按照这种趋势,未来俄罗斯大豆的单产量和年产量还有增长的空间。毕竟俄罗斯有的是土地,大豆的种植潜力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但是我们也必须得面对另一个事实,那就是俄罗斯大豆的单产量确实相对较低。这其中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俄罗斯位于高纬度地区,尤其是远东地区,气候相对来说更冷,留给农作物生长和成熟的时间相应来说就很短暂。但这仅仅是一个方面,还有一个因素是远东地区每年春夏季节播种时机较短。
远东地区气温不光偏冷,每到春天,雨水还相对更充足,如果雨季较长的话,就难以在合适的时机播种大豆。因为大豆从播种再到发芽生长,都离不开充足的阳光。
春季雨水较多,浪费了时间,那么接下来留给大豆生长的时间就更短暂了。换句话说,我国每年可能在三四月份就播种大豆了,但是在俄罗斯可能会拖到五六月份。
播种的时间晚了,留给大豆的生长季就会缩短,可能只有4个月左右。如果天气冷得早的话,生长期就更短。大豆接收到的阳光和温度有限,最终就会影响大豆的产量。同样是在黑龙江流域,我国东北地区的大豆亩产基本上是俄罗斯的两倍之多。
所以说,气候因素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而且不要看俄罗斯国土辽阔,更靠北的地区由于温度更低,根本不适于种植。因此在远东地区,真正适宜种植的耕地也主要集中在黑龙江流域。
说完了气候因素,再来说说俄罗斯人少地多的不利局面。
9年前,普京推出了《远东1公顷土地法》,主要是为了吸引俄罗斯公民向远东地区落户,以便促进远东的开发。
按照规定,俄罗斯公民在远东地区一次性可以无偿申请1公顷土地的使用权,5年内无偿使用,既可以盖房子,也可以种地,还可以搞旅游或者其他发展项目。到期以后,土地在得到开发的情况下,可以继续租用,获得土地的产权。
听上去相当不错吧,如果一家有5口人的话,每人申请1公顷就可以在远东地区当大地主了。但俄罗斯政府出台这样的政策,恰恰说明远东地区的土地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因为人口少啊。
俄罗斯整个远东地区还在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总人口也不超过800万,只有795万人左右。到了2010年的俄罗斯时代,人口普查时的总人口只有629万人。也就是说,整个远东地区的人口一直在下降和流失。
比如远东地区最大的城市海参崴也只有60多万人,而且这两年来人口可能更进一步下降了。其他乡镇地区更是人烟稀少,身处东北的中国人对这一点深有感触。
还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人在黑龙江边就观察到,黑龙江南岸每隔一段距离就有村镇,城市之间的间距很小,由于人口稠密,基本上看不到原始森林。
而在黑龙江北岸,放眼望去都是苍天大树,根本看不到任何村镇,也看不到一个人。原始森林很多,于是在江里生活的水獭等野生动物大部分都往江北岸跑,毕竟那边的人比较少,不影响动物的生活。
这就是最直观的感受,不要说俄罗斯的远东地区,哪怕是我国的东北,过去10年人口流失也相当严重。我国东北地区的气候已经算很不错了,但是很多人还是适应不了。所以可以想象一下,更靠北的俄罗斯气候究竟有多恶劣。
即便俄罗斯政府无偿给公民划分土地,但是由于气候恶劣,人们在当地的开发种植成本相比别的地区都更高,因此很难吸引到俄罗斯公民前去申请。
2016年到2018年,俄罗斯国内申请土地的人数为12.05万人,最终只有4.28万人通过了审核,获得了土地,可以说规模相当小。
整体申请的规模不大,而且有些农民申请土地种植的是其他农作物,不是大豆。这样一来,俄罗斯最终的大豆产量并不会陡然增加,再加上气候因素,最终使得俄罗斯大豆的产量跟我国相比差了一大截。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俄罗斯人不愿意去远东种地,中国人可以申请去种地吗?
实际上还在十几年前,国内的资本前往俄罗斯开展农业项目投资已经是一个产业了,确实有人去俄罗斯种地。中国的投资者承包租地的价格折合成人民币每公顷大约2000块,然后每公顷土地的开发成本在3000块到4000块之间。
整个远东地区的可开发耕地较多,人均耕地在0.94公顷左右。相比之下,我国东北地区的人均耕地只有0.187公顷。
不过,实际上真正去俄罗斯种地的外国人并不多,因为相对于俄罗斯人可以免费申请得到1公顷土地,外国人要想租种申请的话,审批流程很漫长,而且最终也不见得会获得通过。
因此,过去十几年,只有少量的投资者在俄罗斯种地,多数国内的投资者对于去俄罗斯种地都持谨慎态度。毕竟整体上气候相对于国内更加恶劣,开发和收益之间能不能够达到平衡,投资者也没有信心。
所以在这种局面下,俄罗斯远东地区的耕地种植和开发依旧处在相对有限的范围之内,土地的利用率不高,农作物的产量也就不会大规模提升和增加。
但不管怎么说,来自俄罗斯的大豆对我们的需求而言都是一种补充。尤其是在中美博弈加剧的背景下,我国从美国进口大豆的比例势必还会下降,增加大豆的进口渠道,保证多元化供应,也才能够保证需求稳定。
俄罗斯和我国接壤,相比从美洲进口大豆需要跨越大洋。从俄罗斯进口大豆的话,既可以走水路,也可以走铁路和公路,进口的渠道更加多元化,而且距离也较近,这样算下来,运输的成本就会低不少。
还在2019年的时候,俄罗斯的大豆就主要从远东地区的5个边疆区出口到我国。这5个区分别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滨海边疆区、后贝加尔边疆区、阿穆尔州和犹太自治州。
这些与我国接壤的地区,交通运输优势更加明显,大豆的进口能够更快速地进关。哪怕俄罗斯大豆的产量没有大规模提高,保持与俄罗斯的大豆贸易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起到兜底作用。
换句话说,我们虽然不会从俄罗斯大规模进口大豆,但保留这样一个进口的渠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应对需求的不稳定性。
当然,最好的结果还是俄罗斯国内的大豆产量能够持续提升,如果每年的产量能够达到上千万吨,那对于我国的进口需求来说也相当不错了。
目前这种趋势还不明显,俄罗斯优先要解决的是远东地区的人口问题,就保证远东地区人口相对稳定,并且有一定规模的增长,土地的开发和利用才能达到更高的程度。
从我国进口大豆的角度来看,除了保持和俄罗斯的交易通道外,接下来大规模的进口主要还是从那些产量高的国家下手。巴西的产量最高,未来从这个南美国家进口的规模应该还会扩大。
但是要保证需求稳定,就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而是要扩展进口的渠道,尽量保证进口的多元化,只有这样才不会影响到国内的需求。
参考资料:
《俄今年大豆收成创纪录》 新华网 2022年11月25日
《俄罗斯大豆产量有望达到每公顷2000kg》 黑河市商务局 2024年5月8日
《俄大豆跟不上不代表美大豆不可替代》 新京报 2019年8月5日
《排名前十的大豆生产国是哪些?》 大地期货 2012年
《俄罗斯超过12万人申请“远东1公顷”土地》 新华网 2018年7月28日
《去俄罗斯当地主吧》 证券时报 2015年2月7日
更新时间:2025-09-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