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徒步本是亲近自然、释放压力的方式,却在未知的风险面前可能变成一场生死考验。在四川甘孜海拔 4700 多米的党岭山,就发生了这样一起令人心惊的事件 —— 一名来自江苏的女子,因盲目组队、错估风险,在徒步途中突发严重高反与失温症状,危急时刻被同行的 “搭子” 集体抛弃,最终依靠陌生高中生与专业团队的接力救援,才从死神手中逃脱。这起事件不仅暴露了户外徒步中的潜在风险,更给追求 “诗和远方” 的人们敲响了警钟。
徒步遇险:高反失温来袭,同行搭子集体弃之
党岭山位于四川甘孜州丹巴县,平均海拔超过 4000 米,因原始的自然风光、壮丽的雪山草甸,成为不少户外爱好者向往的目的地。但高海拔带来的低氧环境、多变的天气与复杂的路况,也让这里暗藏着诸多危险。来自江苏的女子,正是被这里的美景吸引,决定开启一场徒步之旅。
与专业徒步者不同,这位女子并未选择正规的户外俱乐部或专业团队,而是在小红书平台上自发组建了一个 “搭子团”—— 由几名互不相识的网友临时组队,一同前往党岭山徒步。起初,旅程还算顺利,几人沿着初步开辟的山路前行,沿途欣赏着雪山与森林交织的美景,有说有笑地分享着各自的旅行经历,氛围轻松愉快,没人预料到危险正悄然临近。
随着徒步海拔逐渐升高,空气中的氧气含量越来越稀薄,天气也开始出现变化。当队伍行进至海拔 4700 多米的区域时,女子突然出现了明显的高原反应症状。起初只是轻微的头痛,她以为是暂时的不适,并未在意,依旧咬牙跟随队伍前行。但很快,头痛加剧,仿佛有无数根针在太阳穴处扎刺,疼得她几乎无法站立;紧接着,她的呼吸变得急促起来,每一次吸气都感觉肺部无法填满,只能张大嘴巴大口喘气,胸口也随之传来阵阵闷痛;到最后,她的四肢开始发软,身体不受控制地摇晃,连站稳都成了奢望,甚至出现了失温休克的早期症状 —— 皮肤变得冰凉,意识也开始有些模糊。
女子虚弱地向同行的搭子们求助,希望能得到帮助,哪怕只是停留片刻让她休息一下,或者递上一瓶热水、一件保暖衣物。然而,让她万万没想到的是,面对她的求助,同行的搭子们却选择了集体抛弃。有人以 “继续停留会耽误行程” 为由,率先提出下山;有人担心承担责任,沉默着收拾起自己的背包;还有人甚至催促 “要走赶紧走,别等会儿天气更差”。最终,这群临时组建的 “搭子” 没有一人愿意留下帮助她,而是结伴转身,独自沿着山路下山,将已经濒临昏迷的女子孤零零地留在了海拔 4700 多米的党岭山上。
接力救援:高中生出手,专业团队与救援队力挽狂澜
就在女子意识逐渐模糊、即将陷入昏迷之际,一名路过的十几岁高中生发现了她。这位男生也是来党岭山徒步的,当时正独自沿着山路前行,看到倒在地上的女子后,他立刻停下脚步,上前查看情况。发现女子气息微弱、意识不清后,男生没有丝毫犹豫,决定放弃自己的行程,先将女子安全送下山。
由于女子身体极度虚弱,无法自主行走,男生只能伸出胳膊,让女子的手臂搭在自己的肩膀上,半扶半搀地带着她缓慢下山。山路崎岖不平,布满了碎石与陡坡,男生既要留意脚下的路况,又要支撑着女子的身体,每走一步都格外艰难。途中,女子的状态越来越差,好几次都差点摔倒,男生只能用尽全力将她扶住。没过多久,女子便彻底失去了支撑力,倒在一块石头旁,意识陷入深度模糊,四肢冰凉得像冰块,脉搏也变得极其微弱,随时可能停止跳动。
就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一支专业的俱乐部商队恰好路过。这支队伍是正规的户外徒步团队,成员都经过专业培训,随身携带了齐全的户外装备 —— 包括保温毯、氧气瓶、急救包等,更幸运的是,团队中还有两名来自上海的医生。看到倒在地上的女子后,商队领队立刻做出决定:放弃原定的徒步行程,全员投入到对女子的救援中。
团队成员迅速行动起来:两名医生第一时间对女子进行检查,判断出她处于严重失温与高原反应叠加的状态,必须立即保暖与供氧;其他队员则迅速从背包中取出保温毯,将女子紧紧包裹起来,又拿出备用的羽绒服盖在她身上,尽可能减少热量流失;同时,有人打开氧气瓶,将氧气管轻轻放入女子的口鼻中,帮助她补充氧气;还有人蹲在女子身边,轻轻掐她的人中,试图唤醒她的意识。
整个救援过程持续了近 2 小时,在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女子的身体逐渐恢复了一些温度,呼吸也慢慢平稳下来,意识也开始有所清醒,生命体征终于得到了暂时稳定。但此时,女子的身体状况依旧不允许继续自行下山,商队领队立刻用卫星电话向当地救援队发出求助信号,详细说明女子的位置与身体状况,请求支援。
当地救援队接到求助后,立即组织队员携带专业救援装备出发。救援队成员熟悉党岭山的每一条山路,即便如此,他们也跋涉了 2 小时才抵达现场。为了争取时间,让女子尽快得到专业医疗救治,救援人员决定轮流背负女子下山 —— 他们将女子固定在救援担架上,两人一组,交替抬着担架,沿着陡峭的山路快速前行。途中,救援人员不顾自己的体力消耗,始终保持着较快的速度,只为能尽早将女子送到山下的救护车中。
最终,经过数小时的艰难跋涉,救援人员成功将女子抬到山下,顺利送上了等候在那里的救护车。救护车呼啸着驶向附近的医院,经过医生的紧急抢救,女子最终脱离了生命危险,身体状况也逐渐好转。
悲剧反思:女子踩中的两大 “致命坑”
虽然女子幸运地捡回了一条性命,但回想整个事件,依旧让人不寒而栗。如果没有那位出手相助的高中生,如果没有偶遇的专业商队,如果救援队未能及时赶到,那么她的这趟党岭山徒步之旅,很可能就变成了一张无法返程的 “单行票”,再也无法回到家人身边。
深入分析这起事件便会发现,女子的遭遇看似是 “遇人不淑”,被同行搭子抛弃,但其本质是她自己踩中了户外徒步中的两大 “致命坑”。
第一个坑,是对自身能力与高海拔环境的严重错估。在很多人看来,徒步不过是 “走走路”,只要平时有健身习惯,能爬爬楼梯,就觉得自己的体能足以应对;看到别人在社交平台上晒出的徒步美照,就盲目认为 “我也可以”,却完全忽略了高海拔地区与城市环境的巨大差异。
女子的家乡江苏,平均海拔不足 50 米,属于典型的平原地区,而党岭山 4700 米的海拔,空气中的氧气含量仅有平原地区的一半。即便对于常年运动的人来说,突然进入这样的低氧环境,也很可能突发高原反应,更何况是平时缺乏高海拔适应经验的女子。此外,高海拔山区的天气变化无常,前一秒可能还是晴空万里,下一秒就可能迎来暴雪、浓雾;路况也远比想象中复杂,碎石路、结冰路面、陡峭山坡随处可见,稍有不慎就可能滑倒受伤。
更让人担忧的是,女子在出发前并未做好充分准备:没有提前服用抗高原反应的药物,随身携带的保暖装备严重不足,甚至连最基本的户外急救知识都不具备。这种对风险的漠视与准备的缺失,为她的徒步之旅埋下了巨大隐患。
第二个坑,是盲目相信网络上的陌生 “搭子”。近年来,“搭子文化” 在社交平台上愈发流行,吃饭、看电影、旅行都能通过网络寻找搭子,甚至连户外探险这样具有高风险的活动,也有人随意在网上组队。很多人觉得 “大家都是来玩的,肯定不会害自己”“人多力量大,出问题也有人帮忙”,却忽略了 “搭子” 的本质 —— 不过是临时拼凑的小团体,成员之间没有任何感情基础,也没有法律或道德上的责任绑定,更缺乏统一的安全意识与应急方案。
在面对危险时,这样的临时团队往往会暴露其脆弱性 —— 成员首先考虑的必然是自身安全,而非他人的生死。就像这次事件中的搭子们,在女子遇险后,没有一人愿意承担责任,而是选择了 “各自逃命”。要知道,在生死考验面前,即便有深厚感情基础的亲友都可能犹豫,更何况是一群素不相识的陌生人。
户外警示:那些被忽视的自然风险与过往悲剧
这起事件并非个例,近年来,随着户外徒步、露营等活动的流行,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走出城市,前往偏远山区追寻 “诗和远方”。但很多人只看到了山野的美景,却忽略了其中暗藏的风险 —— 城市是人类构建的 “安全保护壳”,有 24 小时便利店、随叫随到的出租车、近在咫尺的医院,任何小问题都能快速解决;而在山野中,没有便利的生活设施,没有稳定的手机信号,甚至连遮风避雨的地方都难以找到,一点小小的意外都可能演变成致命危机。
2021 年甘肃白银山地马拉松事件,至今仍让人心有余悸。当时,172 名参赛选手参加这场马拉松比赛,所有人都以为 “不过是一场普通的跑步比赛”,却没想到一场突如其来的极端天气,最终导致 21 人遇难。比赛进行到中途,当选手们抵达第二个打卡点时,天空突然下起冰雹、冻雨,伴随着强风,气温在短时间内骤降至 0 度以下。参赛选手大多只穿着背心短裤,随身携带的保温毯根本无法抵御严寒,很快就出现了严重的失温症状。当时,若不是一位牧羊人及时发现,救下了 6 名选手,死亡人数可能会更多。而在遇难者中,还有一位名叫黄关军的聋哑人运动员,他曾获得残运会冠军,却因无法像常人一样呼救,最终不幸离世。一场看似普通的马拉松,就这样变成了一场悲剧。
2022 年四川彭州龙门山镇龙槽沟的山洪事件,同样令人痛心。龙槽沟本是一条普通的山沟,却因 “小众玩水圣地” 的标签在社交平台走红,不少人无视岸边的警示标识,甚至剪开防护铁丝,带着家人朋友来这里露营、玩水。事发当天,天空突然降下强降雨,上游的洪水顺着山沟呼啸而下,短短几分钟内就淹没了沟底的露营地。很多游客来不及反应就被洪水卷走,最终造成 7 人死亡。
除此之外,类似的户外悲剧还有很多:有人为了拍摄悬崖边的网红照片,不慎失足坠落;有人在野外露营时,因未做好防护措施,被毒虫叮咬后引发严重过敏,最终抢救无效;有人徒步时偏离预设路线,在山中迷路数小时,差点因缺水与失温丧命。这些悲剧的发生,都源于人们对自然风险的漠视,对自身能力的盲目自信。
理性出行:户外徒步的四大安全准则
向往山河辽阔本无可厚非,但用 “无知” 挑战自然、用 “侥幸” 赌上生命,却绝非明智之举。对于想要参与户外徒步的人来说,在出发前,必须牢记以下四大安全准则,这既是对自己的生命负责,也是对家人的负责。
认清自身能力是首要前提。在决定前往某个户外目的地前,要客观评估自己的体能水平与户外经验。如果是第一次参加户外徒步,应选择低海拔、路线成熟的短途行程,而非一上来就挑战高海拔、高难度的路线;如果平时缺乏运动,应提前数月进行体能训练,通过跑步、爬山、力量训练等方式,让身体逐渐适应户外徒步的强度;同时,要充分了解目的地的环境特点,包括海拔高度、氧气含量、天气变化规律、路况复杂程度等,做好应对各种突发状况的心理准备。
选择可靠的同伴或专业团队至关重要。尽量与熟悉且有户外经验的朋友一同出行,若没有合适的同伴,应选择正规的户外俱乐部或专业团队。这些团队通常配备经验丰富的领队,他们不仅熟悉路线,能提前预判潜在风险,还掌握专业的急救知识,在遇到问题时能及时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同时,正规团队会对队员进行筛选,确保所有成员都具备基本的户外能力,且统一配备安全装备与应急物资,避免因 “搭子” 不靠谱而陷入危险。
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是安全保障。出发前,要详细查询目的地的天气情况与路况信息,制定清晰的行程规划,包括每天的徒步距离、休息地点、补给点位置等,并将行程信息告知家人或朋友,让他们随时掌握自己的动态;装备方面,保暖衣、冲锋衣、防滑登山鞋、帐篷、睡袋、手电筒、急救包、抗高反药物、足够的食物与饮用水等,一样都不能少 —— 在高海拔山区,一件保暖衣可能就能帮助你躲过失温风险,一瓶氧气可能就能在关键时刻救你一命。切勿抱有侥幸心理,认为 “少带一样没关系”,很多悲剧的发生,往往就是源于这些看似微小的疏忽。
尽量避免前往无信号区域。在户外徒步过程中,稳定的手机信号是重要的安全保障,一旦遇到危险,只有通过手机才能及时发出求救信号。因此,在规划路线时,应尽量选择手机信号覆盖较好的区域;若目的地存在信号盲区,应携带卫星电话或其他应急通讯设备,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与外界取得联系。切勿独自前往完全没有信号的无人区,在那样的环境中,一旦出现意外,很可能陷入 “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的绝境。
大自然的壮美值得我们去欣赏,但它的残酷也同样需要我们去敬畏。走出城市的 “保护壳”,走进山野之前,唯有做好充分准备,保持理性与敬畏,才能在感受自然之美的同时,确保自身的安全,让每一次户外出行,都能平安返程。
更新时间:2025-10-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