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700米,中国人又取得了突破!

文︱陆弃

如果告诉你,现在正有三亿亿个中微子穿过你的身体,你大概会笑笑,反正感觉不到。但在广东江门的深山之下,科学家们正用一个巨大到近乎科幻的装置,拼命想抓住这些幽灵般的粒子。他们把这个直径35.4米的“超级球体”藏在地下700米的花岗岩中,灌满两万吨特殊液体,再挂上4.5万只像黄金眼一样的探测器,只为了让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微小痕迹显形。说白了,就是想撬开宇宙起源的那把锁。

这个工程的艰难,外行人很难想象。地下水像疯了一样,每小时涌出500吨,换算一下就是200个浴缸同时灌满的水量。施工队每天都在和这股子洪水较劲,像在海底挖一艘太空船。周围的岩石还散发着氡气,空气里看不见的威胁让实验大厅像是随时会被点燃的火药桶。但中国科学家没有退路,他们要在这样的环境下,把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中微子探测器造出来。

很多人当初并不看好。探测器上那4.5万只“黄金眼”,日本滨松公司曾断言中国人造不出来。王贻芳带着团队从一个工厂跑到另一个工厂,被泼了无数次冷水。但中国科学家就是在这种“造不出来”的质疑声中,咬牙坚持了11年,硬是造出了比进口还便宜四倍的高精尖探测器。别忘了,这背后没有神奇外挂,只有日复一日的试错和死磕。

液体闪烁体的研发同样疯狂。灌进去的两万吨液体,相当于美国同类实验的1667倍,这种夸张的规模只为了把中微子的一条划痕放大百万倍。科学家们的逻辑很简单:既然这东西难抓,那就让我们的网足够大。

但问题来了,为啥非得费这么大劲抓住这些幽灵?因为中微子就像是宇宙留下的隐秘注脚。它们三种形态之间会神秘地互相转化,这背后藏着宇宙选择“正物质而不是反物质”的理由。换句话说,为什么会有你、我和银河系,而不是一个空荡荡的宇宙,很可能就埋在这三种中微子的“体重排序”里。

王贻芳喜欢打比方,他说这就像三颗苹果在飞行中互相变色,而科学家要搞清楚变色的规律。听起来像魔术,但这是关乎全人类的根本问题。2012年,他的团队在大亚湾率先发现第三种振荡模式,用99.999943%的可靠性震动了整个物理界,那一年,中国实验室的成果被《科学》评为世界十大突破。如今,江门的超级探测器要进一步把谜团撕开。

有人说,这么烧钱搞看不见摸不着的粒子,值吗?有人质疑,这么大的隧道,挖得出来吗?连施工队都劝退。王贻芳更是因为提出建造千亿级的超大对撞机,被推到风口浪尖。但科学恰恰就是这种“不确定性”的较量,如果在开始时就能承诺一定有成果,那就不可能是改变世界的成果。

丁肇中参观江门实验时,直言从未见过这么大规模的实验,又叮嘱“千万不能出错”。这种话既是鼓励也是压力。王贻芳很清楚,三十年寿命的装置真正出成果时,他可能已经退休。可他并不急,他说:“只要设备做出来,该发现的永远跑不掉。”这是一种科学家的耐心,也是一种国家的耐心。

有趣的是,科学的耐心,往往和公众的焦虑背道而驰。公众想的是立竿见影,最好马上有诺贝尔奖;科学家想的却是长跑,一代人能不能等来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愿意迈出那一步。中国科学家正在用行动回答:他们不再满足于“跟跑”,而是要在最深最硬的地方插上属于中国的旗帜。

地下700米的这个球体已经开始运转,每一个数据包里都有可能藏着打开宇宙之门的钥匙。或许十年,或许二十年,某个年轻的研究生在某一天盯着屏幕,就会突然发现,人类对宇宙的理解多了一块拼图。而这一刻,将是所有人今天拼命挖出的水、焊接的钢、调试的液体,汇聚成的答案。

科学的伟大之处正在于此,它不像GDP那样能立刻换算成数字,却能在最关键的时候改写整个人类的认知。中微子这条“幽灵路径”,看似缥缈,却可能比任何一条公路更能决定未来的方向。

当我们仰望星空,心里或许会觉得离它太远。但在江门地下,那些沉默运转的“黄金眼”,正在悄悄拉近人类与宇宙的距离。那是一种属于文明的执念——哪怕几十年无人喝彩,也要点亮一盏灯,照亮看似无解的黑暗。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2

标签:科技   中国   地下   中微子   宇宙   江门   探测器   液体   人类   科学   幽灵   施工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