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24小时”按摩服务后,现在又出来个台球厅女助教,“灰色产业”还真是防不胜防,记者对此也是准备“下血本”,亲自深入调查事情的真相。
虽然这个计划从表面看可以说是“天衣无缝”,但让很多网友没想到的是,记者一张嘴就直接暴露了自己的身份。
那这位记者说了什么?调查出来什么行业机密了吗?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内
之前一位网友发消息抱怨,说自己老公现在打球需要的开支越来越高了,难不成只是打个台球,就需要这么多的钱?
此消息一出,很多其他网友对这件事也是十分的好奇,想要看看这打台球,是怎么造成这么高的花费,难不成其中还有什么不为人知的事情。
很快一位网友,就表示现在的台球厅同样没有那么干净了,这位网友的丈夫,很可能就是将钱花到了台球厅中“隐性交易”上。
之后这位网友,在看到这样的消息后,很快就联系上了记者,想要让记者调查出这些消费具体在什么地方。
而这一调查,还真就曝出了不少,我们之前不知道的事情,现在很多台球厅都是有助教的,其实这也正常。
台球又不是每个人生来就会,有个助教带着学习的速度同样能快一点,但因为去打台球的大多都是男性,所以很多台球厅就优先招募女性陪练。
并且即便是女助教的技术稍微差一点,也是没问题的,只要长相好就行,虽然从表面上看,这些助教没有干出什么出格的事情,但是顾客和女性助教一起打台球,气氛总是感觉不太正常。
并且随着两人之间的“互动”,那种异样的氛围感,同样会变得更加的明显,但你要是说这算是“擦边”吧,也不是很像。
不少网友就表示,台球厅的助教其实没什么,就“那么回事”,不过随着更多人的曝料,“大的事情”真的要来了。
原来台球厅不是说没有“隐性交易”,而是记者在里面的消费还是太少了,只有到达一定的标准后,才能知道后面的“秘密”。
除此之外记者来的时间,同样不太对,应该要晚上来,随后进行消费,才能开启新的服务,那记者在调查的时间,碰到了这样的“操作”了吗?
记者在接到这样的消息后,就开始了暗访调查,在最先的几个台球厅中,工作人员都表示自己这里有女助教。
可以和客人一起打球,或者在一片喝酒玩骰子,但当记者在说到能否“带走”助教时,台球厅明确表示这是不可以的。
并且台球厅的工作人员还强调,自己这里是“纯绿色”,绝对不存在什么“隐性交易”的,之后记者从这家台球厅出来后。
又走访了多家店,对方都表示自己这里是很正规的,不会存在什么“隐性交易”,不过这其实不能说明问题,只有在多去几家才能下结论。
而结果有些哭笑不得,有的记者在一进门就直截了当问“有没有特殊服务”,这无异于自亮底牌,告诉店家“我是来查你们的”,这种情况下店家能承认才怪。
电话暗访几家台球厅,得到的回复也颇为耐人寻味,有的说包房暂时没有,但美女助教依然是主打招牌。
实地探访的情况也大同小异,有些地方看起来相当规矩,并无特别之处,直到走进一家名为“梦幻桌球俱乐部”的台球厅,气氛才开始有些微妙。
前台的充电宝屏幕上,循环播放着衣着清凉、身姿曼妙的女助教照片,这算不算一种暗示?助教还分等级,初级每小时89元,明星级则要119元明码标价,记者想点一位高级别的助教,却被告知“昨晚有客人玩太晚,还没起床”,只能选择初级。
进了包房,记者旁敲侧击地询问是否有“更多服务”,工作人员却顾左右而言他,反问要不要喝酒唱歌,与初级助教的互动,更像是一场太极推手。
记者直接发问,助教斩钉截铁地回应:“我们是正规的,没有那种服务。”记者不甘心,将网上的传言搬出来,助教又称那是“营销号骗人”。
有趣的是这位坚称“正规”的助教,自己也主动询问记者要不要点些酒水,还意味深长地补充道:“要到晚上,一边喝酒一边玩游戏,那样才更好玩一点。”
一个小时的体验下来,记者并未捞到实质性的“黑料”。临走前再次追问,助教的话更是耐人寻味:“你要这样问,那我肯定要说没有。”
紧接着又补上一句:“晚上来人多热闹,喝点酒玩点游戏才能放得开。”,这话里话外的意思,已是不言而喻。明面上没有,暗地里如何,可就不好说了。
为什么记者难以查到实锤?不少网友一语道破了玄机:“这个是很隐蔽的,就算抓到了台球厅也不会认,就说是台球助教的自发行为,很难有效查处管理。”
这“个人行为”四个字,俨然成了万能的挡箭牌,台球厅方面也时常表示“委屈”,声称他们提供的是正规陪练服务,旨在满足客人的社交需求,提供所谓的“情绪价值”。
至于助教私下里与客人如何互动,那是她们自己的事情,店家管不着,这就给监管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如何清晰界定正常的“情绪劳动”与越界的“特殊服务”?尤其是在这种相对私密的空间、一对一的消费模式中,取证本就困难,认定则更为棘手。
店家完全可以说双方只是聊得投机,喝了点酒气氛到了,一切都是你情我愿,除非当场抓到更出格的行为,否则很难厘清其中的是非曲直。
说到底台球厅的这种“乱象”,并非一道简单的判断题,它更像一片浑水,有的地方尚能清澈见底,有的地方则深不可测,而更多的则是在这清浊之间游移。
经营者在商业利益与法规红线之间反复试探,玩的就是一种心跳,每一次球杆的挥出,究竟是瞄准了袋口的一次精准打击,还是在道德与法律的边缘又进行了一次新的试探?
这不仅考验着经营者的良心与智慧,更对监管部门的决心与能力提出了挑战,想让这潭浑水真正清澈起来,单靠记者的暗访恐怕远远不够。
还需要更精细、更持久的监管手段,以及对这种“擦边球”业态更为清晰的界定与规范,否则这阵“美女助教”的风波,怕是换个名头,又会在其他地方悄然上演。
信息来源:
更新时间:2025-05-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