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菊学姐,原创好文,欢迎转发分享。
这两天,高考的录取结果将陆续公布,相信同学们都能收到一个满意的结果。
可就在此时,湖南一位名叫小凯的物理类高考生,却因为考了575分,被父母扫地出门,甚至断绝了经济来源。他只得找到媒体曝光父母的“绝情”。
视频里,小凯背着双肩包站在家门口,不停尝试输入密码,却始终打不开门。他拨通母亲电话,母亲却冷冷地回了一句:“不晓得啊。”
一开始,我也觉得这父母未免太狠心。但深入了解之后,才发现事情的真相远比我们看到的更加复杂。
小凯无奈地告诉记者:“必须考上985,不然就不送我读大学。”
记者对此很疑惑:“你不是刚参加完高考吗?”
他答:“对。我平时习惯晚睡晚起,他们就拉电闸逼我睡觉。在学校我经常凌晨一点才睡,回家也不和他们交流,就玩手机。现在他们把家里所有空调都打开,故意把电都耗光,他们明显是在防备我。”
甚至,当他找到母亲的工作单位,要求复读时,母亲却只说:“文凭不是重要的,守规矩、守好底线才重要,现在我们已经尽了我们的力,他尽好他自己的力,我们现在各自安好,他找谁来都是一样的!”
听起来,是不是感觉这孩子“挺委屈”?直到我了解了整件事情的原委,我完全不这么想了。
小凯曾是湖南长郡某重点中学的一名尖子生,成绩稳定在年级前100名。可高三一年,因为沉迷手机,成绩一落千丈,跌出前600名。
父亲得知这样的情况,怒砸小凯的手机,而小凯则反手将家中电视、电脑、家具都给全砸了,唯独自己的空调没动。随后,他离家出走,跑到外婆家手写“遗书”,以此威胁父母。
父亲退了一步又一步,最后给出三个选择:
第一,留在家中,按时作息,每晚11点前交出手机;
第二,留在县城找份工作,养活自己。
第三,若不满工资低,可去长沙,父母提供车费和生活费。
然而,面对父母给出的一次次机会,他却都选择了拒绝。
父母无奈之下托人给他在奶茶店找了一份工作,他嫌太辛苦,三天就辞职了。
如今,他竟带着媒体来“讨说法”,希望父母“原谅”自己、支持他复读。
当记者问他,如果复读是否愿意晚上11点前上交手机时,他依旧一口回绝;母亲追问复读目标,他竟然说:“没有。”而面对心理医生时,他则把所有问题都推给了父亲的“控制欲”。
到这一步,舆论也开始反转了。
很多人看到这段视频后愤怒不已,质疑父母“狠心”:一个孩子而已,怎么就断绝一切?真不怕孩子出事吗?真能放得下做父母的责任吗?
但换个角度看,这对父母真的没有尽力吗?
从孩子沉迷手机初期的劝说,到忍无可忍的控制,再到被砸电器、写遗书后的退让,甚至连工作都帮他找好了。每一步,都证明他们不是放弃了孩子,而是被孩子的自私自利逼到了墙角。
他们不是不支持复读,而是不再支持“没有反省的复读”。
如果一个人连最基本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都没有,那么哪怕复读上了985,进了名校,到了大学依然可能重蹈覆辙。熬夜打游戏、挂科留级、心态崩盘,这样的“优等生悲剧”我们见得还少吗?
父母不是不想孩子好,而是清楚地知道:现在问题根本不是575分,而是连对错都分不清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责任感的缺失。
现代社会,完全杜绝手机几乎不可能。学习资料查阅、交流沟通、信息获取……都离不开它。
但手机从来不是“洪水猛兽”,真正的问题在于人有没有驾驭它的能力。
用好了,是工具,是武器;用不好,是深渊,是毒药。
这不是“戒手机”的问题,而是能不能管住自己的问题。
一个连手机都管不了的人,将来也很难管好自己的人生。习惯纵欲、逃避、不承担后果,一次次地消耗别人的爱,最终会变成无人可依、无人可怜的孤岛。
小凯的故事,令无数学生和家长唏嘘。
他让我们看到:一个孩子如果从小缺乏界限感、责任感,不懂得珍惜、不懂得感恩、不懂得反省,那么无论家庭再努力、条件再优渥,也可能培养出一个自毁前程的人。
愿这个悲剧不被复制。也愿小凯早日看清自己,不是父母抛弃了他,而是他一次次抛弃了别人对他的信任和期望。
人生很长,但机会有限。真正的成长,不是父母让你读书,而是你自己想明白:不是为了成绩去努力,而是为了能掌控自己的人生,去拼搏、去坚持。
等他哪天真的明白这些了,也许那扇家门,才会重新为他打开。
菊以高洁会渊明,吾以文会友。曾是多年医学编辑的我,现为两只小棉袄的妈妈,每天努力码字,只愿为千万家庭带去专业、有趣、独特的教育观点。原创不易,你的认可是我坚持下去的动力。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菊学姐
更新时间:2025-07-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