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股市场,老板套现离场不是新鲜事,大多时候难免落下“坑小散”的骂名,要么偷偷减持、要么放个利空消息让股价暴跌,最后散户被套得血本无归。
但有个辽宁老板,套现15亿走得干脆利落,不仅没被骂,反而有人说他“有良心”。
这个老板叫谭永良,1962年生在大连,1982年高考,他考上了吉林工业大学机械系,后来这所学校并入吉林大学,成了正经的名校出身。
在那个大学生比金子还少的年代,本科生毕业就包分配,谭永良根本不用愁工作。
1986年毕业,谭永良顺理成章回了大连,进了当地一家机床厂当技术员。
那会儿高学历人才稀缺,谭永良又会来事,跟领导处得好,跟同事也合得来,没几年就被提拔到了管理岗,这一步很关键,技术员只懂技术,管理层却能接触到供应链渠道和销售资源,这些后来成了他创业的“本钱”。
90年代初,全国都刮起了“下海潮”,身边不少人丢了铁饭碗去创业,谭永良也动了心,他手里有技术、有渠道,觉得自己不该困在机床厂里混日子,干脆辞职,凑钱办了家公司,叫大连智云机床辅助设备开发公司。
创业初期的苦,谭永良没少受。
私人小企业没名气,没人愿意来上班,他只能自己跑业务,客户要设备,他没设计团队,就去找大连的组合机床研究所。
这是个做技术转让的单位,能帮着出设计方案。拿到设计图,他再找工厂代工生产,最后送到客户手里,说白了就是个“中间商”,赚点差价。
就这么熬了两年,谭永良终于挖到几个靠谱的技术骨干,组建了自己的团队,也造出了第一台自主设计的设备。
慢慢的,公司在行业里有了名气,连三菱、本田、福田这些大汽车厂商,都成了他的客户,专门从他这买生产装备。
生意越做越大,谭永良觉得该给公司“升级”了。
2008年,谭永良把公司改名叫大连智云自动化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紧接着就筹备上市。
2010年,公司成功登上深圳创业板,成了外人眼里的“大连第一股”,谭永良也从一个小老板,变成了上市公司实控人。
谁也没想到,上市后的谭永良,跟之前那个兢兢业业做业务的老板判若两人,他满脑子想的都是“套现”。
上市公司实控人有个“限售期”,三年之内不能卖股票,别人可能还在规划公司未来,谭永良倒好,限售期一结束,第二天就动手了。
2013年下半年,谭永良一下子套现8200万;2014年,又套了1.03亿。
这么着急卖股票,很容易让股民怀疑:是不是公司要不行了?或者老板要跑路?
谭永良也懂这个道理,所以套现的同时,他还不忘“造势”,让大家觉得公司在“做大做强”。
2015年,谭永良干了件大事,花8.3亿收购了一家叫深圳市鑫三力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的企业。这笔钱乍一看不算特别多,但懂行的人一算就懵了:当时鑫三力整个公司的市值才3200万,8.3亿相当于25倍溢价,等于用买别墅的钱买了个小平房。
最大的受益者,是鑫三力的创始人师利全,这一笔收购,师利全直接拿到了1个多亿现金,还有部分智云股份的股票,他当时肯定觉得谭永良“大气”,又觉得智云股份前景好,毕竟能花这么多钱收购,公司实力肯定差不了。
一年多以后,也就是2017年,师利全主动找上门,花7.8亿买了谭永良手里9.55%的智云股份,成了公司的大股东。
这看起来是笔双赢的交易:师利全拿到了上市公司的话语权,谭永良又套现了7.8亿。但师利全不知道,自己已经跳进了谭永良设好的局。
2018年年初,谭永良突然宣布辞职,说自己“身体不好,精力跟不上”,把董事长、总经理这些职务全交给了师利全。
那会儿谭永良才56岁,在商界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身体不好”更像个借口,他其实是把“烫手山芋”扔给了师利全,自己好全身而退。
师利全接了班,才发现这活儿根本不是那么回事,首先是股价,他当初28.25元一股买的股票,后来一路下跌,现在智云股份的股价才4块左右,光这一项,他就浮亏了6个亿。
更糟的是,在他管理公司期间,智云股份因为信息披露违规被证监会处罚,他不仅被罚了钱,连行业里的名声都毁了,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而谭永良辞职后,套现的脚步没停,只是换了种方式,不跟散户打交道,专门找“中间商”做大宗交易。
2019年,谭永良把7.16%的股权卖给了一个叫李松强的人,价格是7.79元一股,李松强还算运气好,拿了半年就开始卖,在二级市场上平均卖价超过9块,小赚了一笔,成了少数没被谭永良收割的中间商。
2020年,武汉小米也成了他的“目标”,小米花了一笔钱,买了5.3%的股权,成本是9.26元一股。可后来小米想卖的时候,股价已经跌下去了,减持的平均价格还不到9块,等于亏了钱离场。
到了2023年,谭永良又把5.03%的股权卖给了宋长江,也就是现在智云股份的第三大股东,宋长江的成本是7.18元一股,按照现在4块左右的股价,也浮亏了26%。
算下来,谭永良前前后后通过8次大宗交易、4次协议转让,一共套现了15亿。
更让人咋舌的是,他手里剩下的6.18%股权,没有任何质押,也没有外债,等于这15亿是净落袋,现在智云股份整个公司的市值才15亿,等于他把公司“卖”了个全款,自己拿着钱全身而退。
为什么这些中间商愿意被他收割?说白了还是“利欲熏心”。
谭永良转让股权的时候,智云股份表面上形势很好:跟车企有合作,又收购了鑫三力拓展新业务,看起来是家有前景的公司。
再加上谭永良手里的股份没质押、没外债,给人一种“公司很健康”的错觉,这些中间商觉得自己能赚差价,才心甘情愿地接盘。
现在不少人夸谭永良“有良心”,说他比起那些偷偷坑小散的老板,已经算“手下留情”了。可仔细想想,他只是换了个收割对象——小散的钱是钱,中间商的钱就不是钱了?师利全亏了6亿还被处罚,小米这样的大企业也栽了跟头,这些损失难道就不算损失?
股市里总有人觉得自己聪明,能当中间商赚快钱,却忘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谭永良的厉害之处,就在于他把“造势”和“套现”的节奏拿捏得死死的:用并购让公司看起来有前景,用无质押股份让中间商放心,等别人接了盘,自己早就拿着钱离场了。
最后只剩下一堆被套的中间商,和一家市值只剩15亿的公司。
有人说谭永良是“商界高手”,有人说他“没底线”,可不管怎么说,他的故事都给所有人提了个醒:股市里没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你以为的“机会”,可能只是别人精心设计的“收割局”。
更新时间:2025-10-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