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者当众质问:中国从未犯日,日本为何三番五次挥刀相向?

2025年11月,南非约翰内斯堡的G20峰会现场,全球目光聚焦于这场关乎世界经济与国际秩序的盛会。

当各国领导人围绕“团结、平等、可持续”的主题展开讨论时,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的一番发言,却意外引爆了全球对中日历史的重新审视。

这位以宏观经济研究闻名的国际学者,跳出了外交辞令的框架,抛出了一个直击核心的质问:“两千多年里,哪怕中国国力远超日本时,也从没主动入侵过这个邻国。

可反过来,日本为何一次次把战火烧到中国土地上?”



千年交往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两千余年的交往史中,和平交流始终是主线,但两条截然不同的文明发展轨迹,早已埋下分歧的伏笔。中国历代王朝始终秉持“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对外理念,即便在国力最鼎盛的唐代,也从未将日本纳入侵略版图。

彼时的唐朝是东亚文明的核心,都城长安成为各国使者云集的国际都会,日本先后派出十九次遣唐使,每次使团规模从数百人到上千人不等,携带典籍、器物前来学习。


唐朝朝廷对遣唐使毫无保留,从政治制度到文化技艺全方位传授。日本的大化改新照搬唐朝三省六部制,汉字成为日本文字的重要根基,鉴真东渡带去的佛教文化与建筑技艺,至今影响着日本的寺庙格局。

这种平等互利的交流被载入《旧唐书·日本传》与《日本书纪》,成为古代国家间友好交往的典范。宋元时期,中日贸易往来频繁,明州(今宁波)成为主要通商口岸,中国的瓷器、丝绸与日本的漆器、折扇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双向流通,即便偶有海商纠纷,也从未上升为官方战争。



与中国的和平姿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从公元7世纪起就显露扩张野心。663年,朝鲜半岛处于三国鼎立时期,日本为争夺东亚霸权,支持百济残余势力对抗唐朝与新罗联盟,集结千余艘战船突袭白江口的唐朝水师。

这场有明确记载的军事进攻,是日本对外侵略的最早官方记录,最终以日军战船被焚毁四百余艘、全军覆没告终。战败并未遏制其野心,14至16世纪的明朝,日本南北朝战乱中溃败的武士与浪人组成“倭寇”,持续骚扰中国东南沿海。

《明实录》记载,倭寇侵扰范围覆盖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省份,他们焚烧村庄、抢劫财物、屠杀平民,仅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倭寇就深入安徽、江苏腹地,直逼南京城下。

1592年,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更是喊出“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朝鲜”的狂妄口号,两次派遣大军入侵朝鲜,兵力最多时达十五万人,妄图以朝鲜为跳板进攻中国,中朝联军历时七年才将其击退。



美国学者傅高义在《中日两国的历史与未来》中研究指出:“中日两千年交往中,和平是常态,但每一次和平被打破,发起者都是日本。”

近代轨迹:从维新图强到侵略国策

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撞开东亚国门,中日两国走上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中国在鸦片战争后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国家,而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迅速实现现代化,成为东亚首个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国家。但日本的崛起并未遵循和平发展路径,而是将侵略中国定为“基本国策”,形成了清晰的侵华脉络。



1874年,日本以琉球渔民在台湾被杀为借口,出兵侵犯中国台湾,最终迫使清政府赔偿五十万两白银。这笔赔款让日本尝到对外扩张的甜头,1894年,日本借朝鲜东学党起义之机,以“保护侨民”为名出兵朝鲜,蓄意挑起甲午战争。

丰岛海战中,日本舰队不宣而战,突袭北洋水师舰船,黄海海战中击沉清军五艘军舰,最终导致北洋水师全军覆没。1895年签订的《马关条约》,清政府被迫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附属岛屿,赔偿军费二亿三千万两白银,这笔赔款相当于日本当时四年的财政收入,为其进一步扩军提供了资金支持。


20世纪初,日本侵华步伐进一步加快。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日本出兵两万余人,是出兵人数最多的国家,参与占领天津、北京,劫掠大量文物财宝。1904年日俄战争后,日本从俄国手中夺取中国东北的旅顺、大连租借地和南满铁路特权,设立关东军司令部,开始对东北进行长期殖民渗透。

1915年,日本强迫袁世凯政府签订“二十一条”,企图全面攫取在华政治、经济、军事特权。1928年,日本关东军制造皇姑屯事件,炸死张作霖,为侵占东北扫清障碍。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全境,建立伪满洲国傀儡政权。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先后发动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一系列战役,战场遍及中国二十余个省份。

侵华战争中,日军实施“三光政策”,制造了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等一系列骇人听闻的暴行。日本731部队在东北设立细菌战实验室,用中国平民进行活体实验,研发的鼠疫、霍乱等细菌武器在宁波、常德等地投放,造成数十万人死亡。

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无条件投降,这场持续十四年的侵华战争才宣告结束。

当代困局

萨克斯在G20峰会上的质问,之所以引发强烈共鸣,在于它戳中了日本对待历史的暧昧态度——对侵略史实的“集体失忆”与刻意篡改。



这种历史修正主义倾向,在日本教科书编写与政客言论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日本“儿童与教科书全国网络21世纪”事务局的调查显示,现行历史教科书对侵略史实的表述存在严重歪曲。

以南京大屠杀为例,多数教科书将其表述为“南京事件”,对遇难者人数使用“存在各种说法”“仍在研究中”等模糊表述,刻意回避“三十万以上”的权威结论。



2014年日本政府修订《教科书审定标准》,规定涉及近现代历史“有不同说法”的内容,必须标注“未达成共识”,导致教科书删除了731部队、慰安妇制度等关键史实。

该事务局局长糀谷阳子透露,对日本中学生的调查显示,超过八成的学生不知道“日本战败对象包括中国”,多数认为“是战败给美国”。


日本政客的历史修正主义立场更趋公开化。此次参加G20峰会的日本首相高市早苗,是典型的历史修正主义者,她多次在公开场合淡化日本侵略历史,否认慰安妇制度的存在。

更具挑衅性的是,她在国会将“台湾有事”与日本“集体自卫权”绑定,其乘坐的车辆使用“37-77”车牌,暗指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这种行为被美国学者杰弗瑞·霍尔批评为“公然触碰历史伤疤”。



历史认知的偏差直接转化为现实中的对华挑衅。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不断制造事端,政府通过立法将钓鱼岛“国有化”,出动海上保安厅船只干扰中国海警正常巡航。

在军事领域,日本持续突破防卫预算上限,2025年防卫预算提升至GDP的2%,在西南诸岛部署岸舰导弹,其射程覆盖台海周边。这种“否认历史+现实挑衅”的双重行为,成为当前中日关系紧张的重要根源。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8

标签:历史   日本   中国   学者   朝鲜   东亚   唐朝   教科书   关东军   中日   水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