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在当前全球格局调整的背景下,不少人会产生疑问:日本是否会再度采取激进举措?中日之间是否可能爆发新的冲突?若冲突发生,会以热战、冷战、文化战还是贸易战的形式呈现?尤其是若高市早苗成为日本新领导人,又将给日本带来何种影响?
从现实来看,单一领导人对一个国家的影响往往有限,高市早苗的相关动向虽值得关注,但更需结合日本的历史特性与现实处境综合判断。

追溯历史,中日之间的交往与冲突有着漫长的脉络。中日正式建交可追溯至三国时期,但有据可查的首次军事冲突发生在唐朝李治在位期间。当时大和政权刚完成日本四岛的初步统一,内部战乱平息后,便将目光投向亚洲大陆,试图扩张领土。

这场战役中,日军投入兵力达5万人,而唐军仅有1.5万人,日军凭借兵力优势主动发起进攻。彼时唐军的主要目标是高句丽,并未将日本放在眼里,最终在朝鲜半岛顺路击溃日军。
日军在战役中遭遇重创,其兵器无法击穿唐军铠甲,祖传的盔甲被唐军轻易破坏,5万大军被1万唐军包围歼灭,筹备五年的船队也被唐军焚毁。经此一役,日本进入了漫长的蛰伏期。
直到元朝时期,忽必烈两次出兵征伐镰仓幕府,日本凭借台风的自然优势侥幸躲过劫难。或许正是这次侥幸,让日本重新滋生了扩张野心。
经过战国时代的内乱统一后,丰臣秀吉主导下的日本再次发起对外侵略,目标直指明朝。当时日本经过长期战乱,土地资源有限,无法满足功臣封赏需求,丰臣秀吉便计划通过征服朝鲜进而进攻明朝,掠夺领土与资源。
日军虽装备了战国时期堪称顶级的火绳枪,但面对的明军拥有口径远超日军火器的火炮,战斗力形成绝对压制。日军曾以4万人包围3000明军,却被明军成功突围,海上补给线也被切断,最终丰臣秀吉忧愤而死,侵略计划不了了之。
近代以来,日本的侵略步伐并未停止。甲午战争中,日本击败清朝,首次尝到战争红利,感受到工业化带来的优势。此后日本继续扩张,与俄国开战,虽取得军事胜利,却未获得预期的战争赔款,只能自行承担战争成本。

日本的对外扩张有着深层的岛国特性驱动:资源匮乏的先天条件,使得日本在和平发展一段时间后,容易因内部矛盾积累而寻求对外输出。这与历史上游牧民族南下的逻辑类似,人口增长超过资源承载上限时,对外扩张成为转嫁危机的选择,赢则获取资源,输则削减人口压力。

但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彻底改变了日本的生存环境。尽管资源依然匮乏,但日本通过进口原料、加工制造再出口的模式,实现了经济繁荣,曾一度达到“买下美国”的经济鼎盛时期。
这证明和平发展的道路完全可行,无需依赖对外侵略。当前日本经济面临的困境,更多是全球化进入存量竞争阶段的普遍现象,而非自身资源绝对短缺。同时,国际局势已非当年可比,日本若发动侵略战争,将面临远超以往的国际压力与军事制衡。
高市早苗作为安倍晋三的政治门生,其政治立场与安倍一脉相承,甚至更为激进。她频繁参拜靖国神社,主张废除和平宪法中“放弃战争”的条款,要求将自卫队改为“国防军”,大幅增加防卫费,谋求“对敌基地攻击能力”,并多次鼓吹“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甚至窜访台湾鼓吹“日台安全合作”。
但即便高市早苗上台,日本也难以真正推行危险的激进政策。安倍晋三的遭遇,让高市早苗对激进举措的风险有着清醒认知,口号层面的表态远多于实际行动。

从现实来看,日本在亚洲范围内缺乏合适的侵略目标:韩国有美国驻军背后支持,不敢轻易招惹;西边的国家实力雄厚,日本若贸然挑衅,必将付出惨重代价;南方邻国要么体量过小,要么经济薄弱,无法弥补日本的资源缺口。此前日本尝试引进部分外籍劳工,却因民间强烈反对引发游行,可见其内部对这类政策的分歧极大。
当前全球多个国家出现右翼倾向,但日本的极右翼势力面临诸多制约。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的极右翼尚未完全掌权,美国作为移民国家也在限制移民,欧盟各国陷入反移民争议,日本在这一浪潮中并无先发优势。更为关键的是,日本内部门阀政治根深蒂固,产业升级动力不足。
与美国资本家积极拥抱新技术不同,日本部分传统优势产业固守旧有技术,缺乏创新突破,这种僵化体制难以支撑激进的对外政策。
值得警惕的是,日本在中美对抗的大背景下,当前不得不依附于美国。若美国以经济减负为条件,要求日本对中国采取挑衅行动,身处经济困境的日本可能会采取一些“擦边球”式的小动作。
这些动作不会是大规模热战,更可能是伤害性小但侮辱性强的骚扰行为,既完成美国的要求,又避免引发全面冲突。这种“在底线边缘试探”的做法,确实会带来一定困扰。

但从应对策略来看,现代国际竞争早已超越单纯的军事对抗。中国作为“世界工厂”,拥有强大的工业制造能力与经济影响力,可通过非军事手段形成有效制衡。俄罗斯仅通过能源出口限制,就对欧洲工业造成显著影响,足以证明经济与产业层面的制约力。

若日本采取过激举措,其国内依赖国际供应链的企业将面临原材料短缺、生产停滞的危机,相关企业必然会向政府施加压力,制约激进政策的推行。
日本当前的政坛乱象,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是内部矛盾无法解决的体现。面对美国在全球范围内的资源索取,日本作为发达国家难以独善其身,谁执政都需面对这一困境,容易成为民众不满的宣泄对象。
日本社会还存在明显的“甩锅”倾向,将自身“失去的三十年”归咎于外部因素,这种认知不利于其正视自身问题。高市早苗试图效仿撒切尔夫人打造“铁娘子”形象,但撒切尔夫人的政策更多是对内强硬,对外缺乏实际制衡能力,高市早苗若照搬这一路线,未必能获得国内广泛支持。
更为重要的是,日本国内对高市早苗的质疑从未停止,已有声音呼吁石破茂重新出山。若后续政治格局发生变动,高市早苗的政策推行将面临更大阻力,甚至可能沦为“过渡性”政治人物。即便其坚持激进立场,在当前国际格局下,日本也缺乏推行大规模侵略政策的军事能力与国际环境。
总体而言,日本再度采取激进“梭哈”式冒险的可能性极低。历史经验与现实条件都决定了,和平发展仍是日本的唯一可行道路。高市早苗的激进言论更多是政治表态,难以转化为实际行动。中日之间爆发热战的概率极小,未来若有摩擦,更可能集中在贸易、科技等经济领域。

对于日本的右翼倾向与试探性行为,我们需保持警惕,但无需过度焦虑,凭借自身的综合实力与国际影响力,完全有能力维护国家主权与发展环境。和平并非理所当然,唯有保持自身实力,明确底线立场,才能在复杂的国际格局中确保自身安全与发展。
#我要上头条##上头条 聊热点##日本##国际#
更新时间:2025-11-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