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又一个超大核电站开工,总投资达1252亿,年发电量520亿度

免责声明:本网发布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文章观点仅供参考,所涉及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为提高文章流畅性,文章可能存在故事编译,读者请自行辩解!如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

编辑 阿牛

文 阿牛

这年头,谁还敢小看核电?就在2月24日,广东陆丰,一阵不太起眼却意义非凡的“嗡嗡”声划破海边清晨,陆丰核电1号机组的第一罐混凝土,缓缓倒进核岛地基。

当时在现场的人,大多只记得潮湿的海风和厚重机械的轰响,但历史往往正是这样被不动声色地推进的。

新项目,1252亿的投资,年发电量要飙到520亿度,让习惯了“缺口就是日常”的广东电网一下子多了一枚分量十足的保险栓。这开年一声巨响,不是哪个突发意外,而是中国能源棋盘上,提前布下的一颗重子。

说起前因后果,还得一点点给你摊开。事情起头,并不是昨天——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核电东进”的想法就在粤东沿海酝酿,那时候它还叫粤东核电。可现实嘛,总是比构想要复杂许多,地质调查一轮一轮过,风险评估、生态影响、村镇协商……流程比腊味灌肠还让人费神。

直到2007年10月,这地方才被钉进国家核电规划的“十二五”候选名单。为什么这么执着?倒不只是因为汕尾碣石这里离市区不到30公里,海水冷却不成问题,更关键是:珠三角用电中心就在门口,路通货畅人聚。

时间进到2022年9月8日,陆丰核电5号机组抢了个“头彩”率先开工,很快,6号机组在2023年8月跟进。可头两个‘主角’并没有直接亮相,1号和2号直到2025年才陆续排上档期。直到今年2月24日,这份耐心终于换来回音——1号正式破土。这场马拉松,筹划多年,前后数十年,既有政策意志的耐磨,也有地方协同的磨合。

位置落定了,是时候上科技“真家伙”。先说1号和2号,采用CAP1000这代新技术,单台125万千瓦,讲求被动安全——设备出状况,三天不用人工介入还照样能自己冷静下来。现场工期比过去短了三成,预制化高到85%,核辐射风险直接砍掉一半。

5号、6号和后续机组,走的是国产“华龙一号”这路,同样是三代技术,抗震扛撞不输人,更重要,技术完完全全是咱自己的,专利自有,工程周期还比传统方案快上10%。你细品,这两种路线并跑,其实就像把西方那套先进外衣穿在身上,又里子缝进了中国自家的线头,怎么缝合,主动权在手里。

说起这些你会不会脑补一幅国铁双线并行、纵横交错的画面?打个比方,19世纪英国铁路网修得如火如荼,汽笛声响彻工厂和港口,产业地理被彻底洗牌。今天的陆丰核电,跟那时的铁路差不多,就是用电力,把广东、甚至整个华南的能源通路重新规划了一遍。

当地一年用电连破纪录,2024年攀上9121亿千瓦时,全中国第一名,但自有发电才6955亿,缺口悬着,怎么堵?陆丰一旦全开马力,就是520亿度进账,这可是秦山核电站目前的倍数。

支撑这一切的是巨额投资,大手笔不止纸上谈兵。陆丰总投资1252亿元,按“一次规划、分期推进”的手法,首批4台机组(1、2、5、6号)优先启动,剩下3、4号紧锣筹建。每一次浇筑、每一批设备进厂,都是钱和精力的双重碰撞

可别以为只是单纯发电,核电站辐射的,不止是电缆里那股电流。钢材厂、装备制造、物流运输、小到服务区大排档,都因陆丰开工嗡嗡作响。不小企业,一波就业,产值水涨船高;学门技术,不再靠北漂南下,家门口就有活计。广东用电就像城市人凌晨下楼抢充电桩,焦虑常伴,但核电进场,让大家都能踏实点。

还有一笔长远账——生态减压。陆丰核电一旦建好,每年等效替掉1577万吨煤,减碳4269万吨,这是什么水平?种11.7万公顷森林,相当于给省里套了个巨大“绿肺”。为了这点,项目选址避开了生态红线,对排水、鸟类、渔业专项监控,农田渔民都不受影响,还能领到补偿。

有人会问,核电有没有风险?说句实在的,早年的日本福岛教训谁都忘不了,可中国核电走的是极致“稳字当头”的路子,每一步要公示、要评议,那都是白纸黑字压在柜子里的。

我常想,古罗马人挖渠修引水,几百年后城市还在喝那一汪活水。陆丰核电像不像广东南岸新挖的“能量引水渠”?它的水,是电,是引擎,是青年的技术成长路径,是区域产业升级的催化剂。一朝通畅,经济就能接着奔,民生也能更有底气。

说到背后的“暗流”,就有点意思了。

科技路径如此多元,更像一场没有硝烟的工程竞赛。CAP1000带着国际标准和安全冗余,是和西方对话的“响指”,华龙一号完全自主,意在应对外部技术垄断风险。看似合作,其实底层逻辑是中国怎么用核电建设抢时间、练功力,把关键能源攥得更牢,防一手贸易战和供应链断裂的风险。

当下中国核电的新安全观,还得增加一条“社会可信度”,怎么让老百姓也认,地方政府也敢批,这活比机器调试还复杂。

地方配套不是拍拍脑袋就投钱,是真把产业链连根牵上:上游是核设备和材料制造,中端核燃料、工程运维,全打通。甚至未来全省碳交易、绿色金融,都要靠核电牌打头阵。这么下棋,格局也就起来了。

而这一切的节奏,在每个节点清清楚楚地留下痕迹。80年代末启动设想,2007年确定为“十二五”厂址候选,2022年9月8日5号机组开工,2023年8月6号机组启动,2025年1、2号机组跟进,直到2024年2月24日,1号机组浇下第一罐混凝土。每一个时间点,都是工程策划与政策突破绞在一块的印记。

有些话得捋明白。第一,核电之于当下中国,不是锦上添花,而是补天裂缝的“顶梁柱”。广东需要能源“源头活水”,陆丰这种级别的核电站,就是给大湾区城市群上一道“防断电”的双保险。

第二,双路线核电技术并行,保障安全、驱动创新,这背后,是全国核工业体系软硬兼施的大考。不得不佩服,国家和地方真有定力能把这场马拉松跑到底。

世界变化太快,能源战场上只能稳字当头。陆丰核电今天动工,不就是数十年耐心和技术线路苦心经营的擦亮时刻?就像罗马引水渠通了水后,帝国中心再也不怕断了活路。广东,如今也该有这样一根能源“活水渠”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5

标签:财经   发电量   核电站   我国   陆丰   核电   机组   广东   中国   技术   粤东   能源   风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