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挪威的一艘废弃航母“明斯克”号静静停泊在港口,等待着被拆解的命运。
谁也未曾想到,这艘庞然大物的命运会因一位中国商人而彻底改变。
香港商界的都知道,徐增平是能赚钱的,但没有人知道他也是个“败家”的人。
掏空家底,甚至不惜让公司破产,就买一艘满身锈迹的“破船”捐给国家。
常言道:商人不做赔钱的买卖,那这笔看似亏到的生意,到底值不值呢?
如今,30年过去了,徐增平怎样了呢?
1997年,香港商人徐增平向乌克兰黑海造船厂提交了一份商业计划书,宣称要购买瓦良格号航母改造为海上赌场。
这个看似合理的商业行为,实则是一场精心设计的爱国"骗局"。
时任乌克兰政府规定航母只向私人出售,拒绝国家行为体购买。
徐增平凭借其创建的澳门创律旅游娱乐公司作为掩护,成功通过资质审核。
在谈判的一年时间内,徐增平一直在为购买“瓦良格”号奔走。
起初,由于语言不通,喝酒成为双方重要的沟通方式,而徐增平在10分钟内喝6斤白酒。
真诚永远是必杀技。
原本,他已经和卖方乌克兰谈好价格,不料却一直节外生枝,直到1998年3月19日,那一场拍卖会上。
“500万!800万!1000万!”各国争相举牌叫价异常激烈,徐增平却还是一动不动。
当价格来到1800万时,已经到了冰点,因为许多国家人早已经不跟了。
美国人和澳大利亚的人早已经在1400万美金时就停下来。
而这次的竞拍对于徐增平来说十分珍惜,说是最后的机会也毫不夸张。
“2000万!”突然徐增平铿锵有力的声音震动着整个拍卖会场,而随着三声喊价后拍卖锤子响声落下来,徐增平长舒一口气。
在场的众人暗暗思忖,这个中国人是人傻钱多吧。
2000万拍下一堆废铜烂铁,这不是妥妥滴大冤种吗?
但只有徐增平自己知道,这堆“破铜烂铁”将要帮助国家突破“领航母”的桎梏。
说起徐增平这个名字,熟悉的人都会给竖起大拇指。
1952年,出生于山东的徐增平,从小骨子里就有股不服输的劲。
徐增平17岁时,就踊跃报名参军,这一待就是14年。
这段军旅生涯锻造了他坚强的意志和强烈的爱国热情。
1983年退伍后,31岁的徐增平脱下军装,但心里可不是享清福的想法,而是转头做起生意。
最终,徐增平选择留在广州经商,从事电器和农副产品贸易,并成功抓住了开放的历史机遇,事业迅速发展。
三五年的时间不到,徐增平的生意就小有成就,手里也有闲钱了。
可徐增平并不是容易满足的人,还做出一个让所有人都意外的决定——远走他乡。
徐增平带着妻子移居香港,这个对内地人来说就像是另外一个世界的地方。
机遇这东西,总是眷顾给有准备的人,当时香港楼市大跌,别人都是能走多远就走多远,但徐增眼睛一亮。
徐增平拿出所有的积蓄,又去贷款,在铜锣湾买地。
所有的人都觉得他疯了,这“金贵”的地方也敢碰。
都在张望的一些人,做梦也没有想到,还没有过一年,这个地方就开始升值了。
一夜之间,徐增平不仅赚的盆满钵满,这一仗也让他站稳脚跟。
1989年,徐增平创办了创律集团,这一年,他已成为身价过千万的商业成功人士。
尽管在商界取得了巨大成就,徐增平始终心怀报国之志,一直在等待一个能贡献祖国的重大机会。
1997年,这样一个历史性的机遇终于到来。
徐增平不仅以2000万美元成交,更额外支付200万美元购得重达40吨的原始设计图纸。
当土耳其扣押瓦良格号时,徐增平才知道,这条回家的路有多艰难,难得几乎要了他半条命!
1999年,当瓦良格号在荷兰拖船牵引下驶抵土耳其北部黑海水域时,土方以"船体过大影响海峡航行安全"为由强行阻拦。
这场看似技术性的纠纷,很快演变为赤裸裸的勒索。
土耳其方面开出放行条件:缴纳10亿美元风险保证金,提供中国官方担保,安装舰体亮化系统,配备大功率拖船队,并承诺所有损失赔偿。
这些要求远超合理范围,实质是某些势力幕后操纵的地缘博弈。
瓦良格号被迫滞留黑海16个月。
期间每天产生8500美元拖船费用和5000美元停泊费,总计额外支出超过1000万美元。
徐增平急的像热锅上的蚂蚁,钱就像流水一样往外流淌。
很快,徐增平的资金链绷紧了,开始四处借钱,一个朋友一个朋友地求。
但拖得时间越长,徐增平越来越感觉到前所未有的孤独和绝望。
但即便是这样,徐增平也没有放弃。
2001年8月,拖缆在风暴中断裂,航母险些撞上伊斯坦布尔海岸,危机进一步升级。
就在这时,祖国出手了。
2001年,经过中土两国长时间的外交斡旋,土耳其终于松口了。
中方承诺开放对土耳其旅游市场,提供3.6亿美元经济援助,并派出专业拖船队护航。
在得到战略利益保障后,土方于2001年9月终于放行。
这场持续500天的海峡困局,这也成为中国航母事业最艰难的一课。
2002年3月3日,锈迹斑斑的瓦良格号抵达大连港,徐增平终于松一口气。
为了这艘航母,徐增平花了近1亿美元,掏空自己的全部身家,但他没有后悔。
2013年9月,当徐增平把印有辽宁舰图案的帽子戴在已经行动不便的罗老先生头上时。
老人家眼含热泪,紧紧握住了他的手。
那一幕,比任何华丽的词汇都更能说明什么叫做家国情怀。
而这艘“破铜烂铁”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这艘苏联时代未完工的航母,已完成68%的建造工程,但关键设备被拆除,动力系统瘫痪,是一具真正的"海上空壳"。
中国工程师面临的第一个挑战是解密。
那批重达40吨的俄文图纸成为关键,团队耗时三个月完成技术资料翻译整理,彻底吃透原始设计理念。
2005年4月,航母被拖进大连造船厂30万吨船坞,真正意义上的改造正式开始。
改造工程分为三个阶段:首先修复舰体结构,恢复动力系统。
其次安装国产化电子设备和武器系统。
最后创新性改造飞行甲板和舰岛结构。
其中最关键的着舰系统,中国科研团队突破了西方技术封锁,自主研发了阻拦索装置。
2011年8月,航母首次进行海试。
2012年9月25日,这艘重生的航母被正式命名为"辽宁舰",交付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服役。
其满载排水量6.7万吨,全长304米,可搭载24架歼-15战机和12架直升机。
辽宁舰的最大价值在于培养了中国第一批航母人才。
超过1000名舰载机飞行员和2万名航母专业人员在此接受训练,为后续山东舰、福建舰的快速形成战斗力奠定基础。
从一具废铁到国之重器,辽宁舰的蜕变见证了中国海军的崛起之路。
徐增平在完成瓦良格号移交后,因支付巨额拖航费和停泊费导致公司破产。
这位付出全部身家的商人,收到的唯一"报酬"是一个辽宁舰的精钢模型。
国家没有忘记他的贡献。
2011年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时,已重新创业的徐增平向母校捐赠2亿元用于科研创新。
2019年山东舰入列时,徐增平作为特别嘉宾出席仪式。
2022年辽宁舰服役十周年庆典上,这位七旬老人站在甲板上,看着歼-15战机呼啸起降。
更大的荣誉属于整个航母团队。
辽宁舰服役十年来,培养出中国第一代航母指挥员、第一代舰载机飞行员、第一代甲板作业人员。
超过5万名官兵在这所"海上大学"接受训练,其中37人获得"航母英才"荣誉称号,216人获得全军表彰。
这些无名英雄构筑起中国海军的未来。
从辽宁舰走出的骨干成为山东舰、福建舰的核心班底,实现了中国航母从"改装修复"到"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历史跨越。
如今三航母时代的到来,正是对当年所有奉献者最好的褒奖。
从瓦良格号到福建舰,中国用二十年时间走完其他国家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
这艘苏联遗舰就像一颗种子,不仅长出辽宁舰,更孕育出完整的中国航母技术体系和人才梯队,真正实现了从零到三的历史性跨越。
这并不是容易的事情,但我们就是做到了!
徐增平也在2013年,终于把所有的钱全部还清了!不得不说,徐增平的故事真的热血沸腾。
现如今,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壮小伙已经白发苍苍,但只要说起买航母的事情,徐增平心情就会非常激动。
这就是徐增平,一个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做大爱无疆的中国人。
参考资料
更新时间:2025-10-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