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窑老板套现离场,卖给美国了,汽水神话凉凉!

烧烤摊的孜然味还没散尽,玻璃瓶碰撞的脆响突然变了调——吴京代言的“国民汽水”大窑,可能要改姓“美”了!这两天重庆市场监管局的一纸公告炸了锅:美国私募巨头KKR要收购远景国际85%股权,而这家开曼群岛注册的公司,董事拼音和市场份额都直指大窑。从内蒙古蹬三轮卖汽水的草根品牌,到年销32亿的国产饮料一哥,大窑靠520ml玻璃瓶在烧烤摊杀出重围,如今却要把控制权交给外资?这哪是卖公司,分明是把中国餐饮老板的“秘密钱包”和消费者的“快乐老家”打包上架了!

一、从“蹬三轮”到“吴京代言”:大窑的逆袭,全靠“不按套路出牌”

1990年的内蒙古街头,王庆东蹬着三轮车叫卖汽水时,绝对想不到35年后,自己的饮料会被美国资本估值几十亿。那时候的八一饮料厂还是地方小厂,可乐雪碧已经靠着超市货架横扫全国,谁会注意一个蹬三轮的个体户?但王庆东踩准了一个没人在乎的缝隙:中小餐饮店老板的痛点

开过饭店的都懂,热菜是“走量的幌子”,凉菜和酒水才是“利润奶牛”。一盘拍黄瓜成本2块卖10块,一瓶啤酒进价3块卖6块,这钱赚得比炒一盘回锅肉轻松多了。但可乐雪碧这类巨头有个死穴:价格太透明。超市卖3.5元的可乐,你在烧烤摊卖6块,顾客嘴上不说,心里早把你划入“黑店”名单。可啤酒饮料的利润空间就那么点,老板们总得找个“既能加价、顾客又不骂娘”的替代品吧?

大窑就这么踩着点来了。520ml的厚玻璃瓶往桌上一摆,瓶身还印着“嘉宾”“橙诺”,活脱脱一个“啤酒平替”。顾客一看:这容量、这包装,跟啤酒没差啊!老板顺水推舟:“哥,开车了吧?来瓶大窑,解腻又提神!” 8块钱一瓶,顾客觉得比10块的啤酒划算,老板一算:进货价4块,净赚4块,比卖可乐多赚1块5!你说这生意能不火吗?

最绝的是大窑对渠道的“贿赂”。一线品牌给超市的返利是10%,大窑直接给到餐饮店20%;别人搞“经销商压货”,大窑允许老板们“卖不完退换”;甚至连瓶盖都做成“再来一瓶”,中奖率还特别高——不是给消费者的,是给服务员的!服务员每攒10个中奖瓶盖,能去老板那儿换2包烟钱,自然天天推荐“大窑汽水,冰镇的更爽”。这套组合拳打下来,东北的烧烤摊、西北的面馆、南方的大排档,哪还有可乐的位置?

直到2021年,大窑找了华与华做品牌升级,又请吴京代言,才算从“地摊货”变成“国民品牌”。吴京穿着迷彩服喊“大窑嘉宾,畅饮无限”时,谁还记得它当年是靠“钻巨头空子”起家的?可问题来了:草根逆袭的故事听着爽,但当资本敲门时,“国民品牌”的牌坊还立得住吗?

二、卖公司的3个真相:老板套现、全国化缺钱、品牌是“纸老虎”

大窑方面说“经营团队稳定,全国化战略不变”,这话听听就行。KKR是什么角色?全球最狠的私募之一,投过蒙牛、青岛啤酒,向来是“买公司-改模式-卖高价”的套路。现在花大价钱买85%股权,绝不是来当“慈善家”的。要搞懂大窑为什么卖,得先撕开三个“皇帝的新衣”。

第一个真相:王庆东的“功成身退”,藏着传统老板的“天花板焦虑”
从蹬三轮到年销32亿,王庆东已经把“草根打法”玩到了极致。但饮料行业早就变天了:元气森林靠“无糖”一年卖百亿,东方树叶靠“0卡”成网红,连可乐都在推“小瓶装”讨好年轻人。大窑呢?还是靠玻璃瓶和“酒替”定位啃老本。去年尝试推出的“低糖版”,在便利店货架上根本打不过元气森林。60岁的王庆东可能也明白:自己能把企业做上市,但玩不转资本游戏和互联网营销。 趁着现在估值高,把85%股权卖给KKR,套现几十亿养老,剩下15%股权跟着资本喝汤,这账算得明明白白。

第二个真相:全国化是“烧钱游戏”,自建工厂的窟窿填不上
大窑想从“北方王”变成“全国王”,就得砸钱建厂。2024年山东泰安工厂投产,年产能80万吨,光设备和土地就花了10个亿。现在要进军华南、西南,每个省建个工厂就得20亿,全国转一圈起码200亿。钱从哪儿来?银行贷款要利息,上市融资要排队,最省事的就是“卖身换钱”。KKR的钱可不是白给的,未来3年肯定要大窑冲刺IPO,到时候股权一解禁,翻个几倍套现离场——这哪里是“助力发展”,分明是把大窑当成“快速变现的工具人”。

第三个真相:“国民品牌”是包装出来的,消费者根本不认账
大窑请吴京代言,喊“国民饮料”,但你问问00后:“大窑是谁?” 他们大概率以为是“大姚”(姚明)的副业。真正买账的还是30岁以上的“烧烤摊常客”,他们喝的不是饮料,是“怀旧情怀”和“性价比”。这种品牌忠诚度有多脆弱?看看北冰洋就知道:当年被百事收购后瞎改配方,消费者直接用脚投票,差点把老字号喝倒闭。现在大窑被KKR控股,万一哪天为了降成本换廉价糖浆,或者学可乐搞“小瓶装涨价”,烧烤摊老板第一个会把它换成“冰峰”“宏宝莱”——反正饮料品牌多的是,谁给的利润高就卖谁。


三、外资入主后,烧烤摊的“快乐水”要变味了?

有人说:“资本来了能帮大窑搞研发、做营销,是好事啊!” 这话只说对了一半。KKR的强项是“优化财务报表”,不是“做产品创新”。看看它投资过的企业:把蒙牛的产品线砍到只剩高端奶,把青岛啤酒的经销商压货量翻倍,哪次不是“先割渠道韭菜,再割消费者韭菜”?大窑要是落到它手里,这三件事大概率会发生:

第一,玻璃瓶可能要变小,烧烤摊加价更狠
现在520ml玻璃瓶是大窑的“杀手锏”,但成本比塑料瓶高30%。KKR进来第一件事,肯定是推出330ml“小瓶装”,美其名曰“便携款”,实际上是为了涨价。到时候烧烤摊老板进货价从4块涨到4块5,售价就得从8块涨到10块——消费者喝着没以前过瘾,老板们也得顶着“加价”的骂名,两头不讨好。

第二,渠道返利要砍,中小餐饮店被抛弃
大窑能抢占烧烤摊,靠的是给老板20%的返利。但资本要的是“效率”,未来肯定会学可乐搞“大经销商制”:只跟年销百万的大代理商合作,小餐馆爱要不要。到时候东北的小烧烤摊想进货?得先打50万预付款,还得自己开车去300公里外的仓库拉货——那些靠大窑赚“酒水钱”的夫妻店,怕是要哭晕在灶台旁。

第三,“国民”标签要淡化,改走“高端路线”
吴京的代言合同明年到期,KKR大概率不会续约。取而代之的可能是流量明星,广告里不再提“烧烤摊”,而是“露营”“派对”,瓶子上印满英文标语,价格对标星巴克气泡水。到时候你去烧烤摊点大窑,老板可能会说:“我们现在卖进口汽水,大窑?早涨价了,18块一瓶!”——那个陪我们撸串的“草根英雄”,终究要变成资本的“提线木偶”。


结语:当草根品牌遇上资本,“国民”二字值多少钱?

王庆东当年蹬三轮时,肯定没想过“国民饮料”这四个字。他只是想让更多人喝上便宜又解腻的汽水,让更多小餐馆老板多赚点钱。现在大窑要被外资收购,与其骂“老板忘本”,不如承认一个现实:在中国饮料行业,草根品牌想从“区域王”变成“全国王”,几乎绕不开资本的“投名状”。

但消费者心里有杆秤:烧烤摊的烟火气,从来不是靠明星代言和资本加持堆出来的,而是靠520ml的实在容量、8块钱的良心定价、老板那句“冰镇大窑,开瓶!”的爽快。如果大窑真的变了味,我们大不了换个牌子——反正中国的饮料江湖,从来不缺“从三轮车里杀出来的新英雄”。

最后问一句:要是大窑真的涨价、变小瓶、换代言人,你还会在烧烤摊点它吗?评论区告诉我你的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23

标签:美食   汽水   美国   老板   神话   烧烤   饮料   资本   品牌   玻璃瓶   国民   可乐   草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