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时期:
置朝歌县,治所在今淇县。
今鹤壁市主要分属:
河内郡朝歌县;邯郸郡安阳县。
西汉时期:
置黎阳县,治所在今浚县东。
今鹤壁市主要分属:
司隶河内郡朝歌县、荡阴县;冀州魏郡黎阳县。
新朝时期:
改河内郡为后队郡。
改魏郡为魏城郡。
改朝歌县为雅歌县。
改黎阳县为黎蒸县。
东汉皆复旧名。
今鹤壁市主要分属:
司隶后队郡雅歌县、荡阴县;冀州魏城郡黎蒸县。
东汉时期:
今鹤壁市主要分属:
司隶河内郡朝歌县、荡阴县;冀州魏郡黎阳县。
三国魏时期:
今鹤壁市主要分属:
司州河内郡朝歌县;冀州魏郡荡阴县、黎阳县。
西晋时期:
今鹤壁市主要分属:
司州汲郡朝歌县;司州魏郡荡阴县、黎阳县。
西晋末:
废黎阳县。
东晋十六国时期:
今鹤壁市主要先后属:
前赵、后赵、冉魏、前燕、前秦、后燕、翟魏、西燕等。
北魏时期:
朝歌县徙治今浚县前枋城村。
北魏太和十二年(488年):
置汲郡,治所在今浚县淇门村。
太和十八年(494年):
置顿丘县,治所在今浚县西北。
北魏孝昌中:
复置黎阳县。
置黎阳郡,治所在黎阳县。
北魏永安元年(528年):
析黎阳县置东黎县,治所在今浚县东北。
置长乐县,治所在今浚县东。
今鹤壁市主要分属:
司州汲郡朝歌县;司州黎阳郡黎阳县、东黎县、顿丘县;相州东郡长乐县;相州魏郡荡阴县。
东魏天平中:
废顿丘县。
今鹤壁市主要分属:
司州魏尹邺县;司州汲郡朝歌县;司州东郡长乐县;司州黎阳郡黎阳县、东黎县;司州林虑郡临淇县、魏德县。
北齐时期:
废东黎县、长乐县。
今鹤壁市主要分属:
司州清都郡邺县;司州汲郡朝歌县;司州黎阳郡黎阳县。
北周时期:
北周宣政元年(578年):
置卫州,治所在朝歌县。
今鹤壁市主要分属:
相州魏郡邺县;相州林虑郡灵泉县;卫州汲郡朝歌县;黎州黎阳郡黎阳县。
隋朝时期:
隋开皇初:
废汲郡、黎阳郡。
开皇六年(586年):
置临河县,治所在今浚县东北。
开皇十六年(596年):
置清淇县,治所在今浚县西。
隋大业初:
改卫州为汲郡。
大业三年(607年):
改朝歌县为卫县。
废清淇县入卫县。
今鹤壁市主要分属:
汲郡(卫州)汤阴县、卫县、黎阳县、临河县;魏郡(相州)安阳县。
汲郡还辖内黄县、汲县、隋兴县、澶渊县。
唐朝时期:
唐武德元年(618年):
复改汲郡为卫州。
武德四年(621年):
析安阳县置汤源县,治所在今山城区故县村。
复置清淇县。
唐贞观元年(627年):
改汤源县为汤阴县,徙治今汤阴县。
卫州徙治汲县。
贞观十七年(643年):
废清淇县入卫县。
武周长安三年(703年):
复置清淇县。
武周神龙元年(705年):
又废清淇县。
今鹤壁市主要分属:
河北道相州(邺郡)汤阴县、安阳县、临河县;河北道卫州(汲郡)卫县、黎阳县。
五代十国时期:
今鹤壁市主要先后属:
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北宋时期:
北宋端拱元年(988年):
置通利军,治所在黎阳县。
北宋天圣元年(1023年):
改通利军为安利军。
北宋明道中:
复改安利军为通利军。
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
废通利军。
熙宁六年(1073年):
废卫县入黎阳县。
北宋元祐元年(1086年):
复置通利军。
复置卫县。
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
升通利军置浚州,治所在黎阳县。
今鹤壁市主要分属:
河北西路相州汤阴县;河北西路浚州卫县、黎阳县;河北东路开德府临河县。
金国时期:
废临河县。
金皇统八年(1148年):
改浚州为通州。
金天德三年(1151年):
复改通州为浚州。
今鹤壁市主要分属:
河北西路彰德府汤阴县、安阳县;河北西路浚州黎阳县、卫县。
金末:
废卫县。
元朝时期:
元初:
废黎阳县入浚州。
元宪宗五年(1255年):
置临淇县,治所在今淇县。
置淇州,治所在临淇县。
元至元三年(1266年):
废临淇县入淇州。
今鹤壁市主要分属:
中书省彰德路汤阴县、安阳县;中书省大名路浚州;中书省卫辉路淇州。
元末:
废淇州。
明朝时期:
明洪武元年(1368年):
复置淇州,寻降为淇县。
洪武二年(1369年):
降浚州为浚县。
今鹤壁市主要分属:
河南承宣布政使司彰德府汤阴县、安阳县;河南承宣布政使司卫辉府淇县;京师大名府浚县。
清朝时期:
今鹤壁市主要分属:
河南省彰德府汤阴县、安阳县;河南省卫辉府浚县、淇县。
民国时期:
民国二年(1913年):
今鹤壁市主要分属:
河南省豫北道汤阴县、安阳县、浚县、淇县。
民国三年(1914年):
改豫北道为河北道。
民国十七年(1928年):
撤河北道,辖县直属河南省。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
今鹤壁市主要分属:
河南省第三行政督察区汤阴县、安阳县、浚县、淇县。
新中国时期:
1949年:
今鹤壁市主要分属:
平原省安阳专区汤阴县、安阳县、浚县、淇县。
1952年:
撤平原省,安阳专区改属河南省。
于汤阴县鹤壁集周围建煤矿。
1954年:
淇县并入汤阴县。
1957年:
析汤阴县设鹤壁市,直属河南省,由安阳专区代管。
1958年:
鹤壁市、浚县改属河南省新乡专区。
1961年:
设山城区。
鹤壁市、浚县、汤阴县改属安阳专区。
1962年:
析汤阴县复设淇县,属安阳专区。
1966年:
设郊区。
1969年:
改安阳专区为安阳地区。
1974年:
升鹤壁市为地级市。
设鹤山区。
1983年:
撤安阳地区,浚县、淇县改属安阳市。
1987年:
浚县、淇县改属鹤壁市。
2001年:
改郊区为淇滨区。
鹤壁市辖淇滨区、山城区、鹤山区、浚县、淇县。
鹤壁市:
1957年,改鹤壁办事处设鹤壁市。
1956年,于鹤壁集设鹤壁办事处。
鹤壁之名始见于《金史》,为鹤壁镇。
相传古有双鹤栖于南山之峭壁,其山名鹤山,其村名鹤壁。
淇滨区:
2001年,改郊区为淇滨区,因位于淇河之滨而得名。
山城区:
1961年,设山城区,因地处浅山丘陵地,具有山城风貌,故名。
鹤山区:
1974年,设鹤山区,以境内鹤山为名。
浚县:
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浚州置浚县。
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升通利军置浚州,以境内浚水为名。
浚水,亦谓之黎水。
淇县:
明洪武元年(1368年),降淇州置淇县。
元宪宗五年(1255年),置淇州,以境内淇水为名。
更新时间:2025-10-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